今早上班正忙的时候,《中国民族报》“文化周刊·文萃”编辑张雪娥老师发来喜讯:普老师,《望天坡上抬菜舞》已在本报今日7版刊发,文章受到总编好评,说是感动得落泪了。今后有合适的稿件请继续为我们赐稿啊。
我打开手机上的链接,就在第一时间读到了自己写的这篇散文,还有县残联者美春拍摄的图片,心里非常开心,就把文章转发在几个作家群里与大家分享。普显宏的博客
这篇散文原来有4300多字,是11月20日中午投出去的,不到二十分钟就有了回音:普老师,《望天坡上抬菜舞》已经发表过了吗?这篇文章写的是非遗 彝族跳菜吗?这篇跳菜如果修改下,题材也是可以的。要不您先修改下。另外,报纸上篇幅有限,一篇是3000字以内,你能不能修改精减下? 还有,文章中这段不合适,现在的政策是新事新办,移风异俗。当晚,我从两旗海走路回来,就按张编辑的意见着手修改这篇文章,完成后已经很晚了,怕打扰张编辑,就在邮箱里设置了第二天早上八点定时投送。
第二天早上张编辑上班看到了稿子后夸我效率蛮高的,并说南华兔街的“抬菜舞”作为“非遗”,你能不能写几句如何传承“抬菜舞”的话在里面?因我早上化验的病人多,不可能花时间来处理稿件,就中午下班回家后改动了百余字,并用红色字体标出发给了张老师。几分钟后张老师又发来信息:”普老师,您那有抬菜舞比较好的照片吗?若有的话,给我发几张。”我又打电话给县残联的者美春,要了他去年12月在兔街拍摄的抬菜舞的图片,一共发了7张。今天发表出来的照片,是最后发过去的那一张,表演的是“口功送菜”。普显宏的博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