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镇南古城”

标签:
毛板桥草甸南华郑和故里南华郑和研究会南华作家协会 |
分类: 散文 |

马哈只送来镇南郑姓回话家避难,“遂袭其姓”,11岁被沐英从镇南掳往南京,故南华是航海家郑和第二故里。在郑和广场上,我们看到了一尊刚树立起来的郑和铜像,身高2.2米。郑和身材魁梧,膀大腰圆,身披风衣,左手握一把佩剑,右手持一卷航海图。在铅灰色的天幕下,雨点飘扬,郑和眼眺远方,双目炯炯有神,显得庄严而伟大,一幅劈波斩浪的航海家形象栩栩如生。普显宏的博客
灵和殿前艳阳时,忘忧馆里光风吹;
千门万户旌旗色,五陌三条雨露姿。
苍凉落日笼燕甸,缥缈宫云覆京县;
芳树重重归院迷,飘花点点临池见。
临池归院总仙曹,应制分题竞彩毫;
诏乘西第将军马,诗夺东方学士袍。
金明绿暗留烟雾,旧燕新莺换朝暮;
只知眉黛为君颦,肯信腰肢有人妒。
从此沉沦万里身,可怜憔悴四经春;
支离散木甘时弃,攀折荒亭委路尘。
摇落秋空上林远,婆娑生意年华晚;
肠断关山明月楼,一声横笛清霜坂。
1528年,明代三大才子之一的杨慎(1488~1559),即杨升庵杨状元,因“大礼议”受嘉靖皇帝世宗廷杖,贬谪流放到我们云南,途经镇南到永昌(今保山)任职,谪戍终老于云南永昌卫。当杨状元从京城千里迢迢来到镇南,走在天申堂“五尺道”上的时候,正值春天。他走到这个叫苴力铺的地方,又饥又渴,身心疲惫,就坐在一条小河的桥头歇息(这座桥叫苴力桥,光绪《镇南州志略》有记载),河边孤零零的一株垂柳,在新春的山风中迎风摇曳,却有顽强的生机已吐露出新芽,杨状元走到树旁折下一枝垂柳,抚于手中。一名朝廷命官,因直言进谏被皇帝惩罚到如此遥远的蛮荒之地,面对自己的人生际遇,杨状元触景生情,忧愤难当,顿时激情喷发,写下了传世之作《垂柳篇》。扬升庵的这首诗写得非常特别,虽然是咏柳,但整首诗却没有一个柳字,全部是对人生际遇的感慨。400多年来,在往滇西的这条古驿道上,《垂柳篇》赢得了众多骚人墨客的唱和,至今在文人中反响仍十分强烈。普显宏的博客
古色古香的“镇南古城”,处处蕴涵着南华的历史文化。昆明、滇西的作家来到野生菌之乡的南华,除了享用上帝赐予人间的美食——野生菌外,都喜欢到古城里走一走,看一看。普显宏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