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与主编顶嘴吗?
文章不妨千次磨!以我的经验,好作品都是改出来的。但有些时候,特别是作品刚完成、写作激情未退的时候,作者特不愿意改动自己的作品。当然,一篇作品,有不同意见也是正常的,编辑的意见也未必完全正确。年轻时我为改一篇小说,曾与一名德高望重的主编顶过嘴,情急之下竟说出“按你的意思改,只会越改越坏”的话,惹得主编暴跳如雷,十分生气。两年前,一执行主编看了我的两篇随笔,来信温婉提出衷恳意见,只要我谦逊一些,把作品改一下,就可以刊发。主编信中说的话十分得体,文词中不乏对我的尊重和赞赏,可不知我当时是什么心态,竟然宁可不发,也不愿意按他的意思去修改,回信中充满了对主编的抵触与不敬,一副“你用就用,不用算球”的样子。其实,主编要统揽一本杂志的主旨和风格,考虑的要远比作者多一些,他们的意见往往是对的。普显宏的BLOG
普显宏老师:
您的《清明食事》和《羊年》2篇稿件已阅。谢谢您对本刊的关注和支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性的根脉,大量散落在民间活态的民风、民俗、民歌,是我们中华民族民族性得以延续的载体,作为文化人有责任、有义务向我们的后代介绍、灌输。普先生的文章内容多与此有关。其中不乏许多精彩、难得的东西。
另一方面,愚以为,先生的文章若能在叙事上再精炼些,在平白的文字中能娓娓散发中华文化之精华,体现中华民族之审美情趣,则更耐品味。当否,请海涵。
谢谢来稿。
秦
X X
电话:131505662XX
秦编辑好,来信读了,想法与你有些不同。写作是人与人之间交流,为了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文章自然就要写得通俗易懂一些,文章只有好看、好读、易懂才能与读者交流下去,不然就成了孤芳自赏。写作除了要真实、真诚之外,还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富有生活情趣,我不想把文章写得经典豪华,文绉绉的,再说我也没这个水平!
民族文化该是一些有血有肉、鲜活生动的东西,所以我写时非常注意细节,也重视自我感受,这就是你所说的显得有些“啰嗦”吧,但它也能体现文章真实可靠的一面,大多数读者还是认可的。像鲁迅先生把文章写得“删去可有可无的字句”,那就显得干巴巴的、没有一点味道了!祝好!普显宏的BLOG
普显宏 敬上
大家还想知道这两篇作品后来的结局如何?我可以告诉你,《清明食事》发在上海《食品与生活》2007年第4期上,是用“石红”这个笔名发表的,《龙川江》2008年第2期也发了《清明食事》一稿。《羊年》则被上海《食品与生活》杂志以“刊首寄语”,发在2008年第2期扉页上,是我至今唯一上杂志扉页的两篇作品之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