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逖《宿云门寺阁》赏析

标签:
中小学生之友文化教育 |
分类: 文学欣赏 |
【古典诗词欣赏(二零九)】
窦凤才
【原作】
【注释】
【古诗今译】
【赏析】
云门寺在今浙江绍兴境内的云门山(又名东山)上,晋安帝时修建,梁代处士何胤、唐代名僧智永等都在寺里栖隐过。从杜甫诗“若耶溪,云门寺,吾独何为在泥滓?青鞋布袜从此始”(《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来看,此寺是当时一个有名的隐居之地。
“香阁东山下,烟花象外幽。”起笔写山外远望所见的云门寺。诗人开篇首先点明云门寺所在的空间方位——“东山下”,随后紧接着写出了云门寺的环境氛围——“烟花象外幽。”在这里,诗人采用了写意的笔法,向读者勾勒了一幅云门寺的远景画面。 “香阁”二字,巧妙地渗透了云门寺常年香火旺盛的特点。“香阁”座落在“东山下”,那儿一定是个地势高,风水好,山花繁盛,云雾缭绕的地界。特别是诗人意欲投宿的时候又恰恰时近傍晚,烂漫的山花罩上了一层苍茫的暮色,远远望去仿佛笼罩在云烟雾霭之中。“象外”,是物象之外的意思,诗人以“象外”形容云门寺的“幽”,可见其幽静深远与超尘脱俗。如此这一渲染,一座悠远静谧的寺院便在邈远的天际淡淡地幻化出来了。在这两句诗中,诗人巧妙地在描写景物的同时蕴涵了一个叙事的场面——云门寺已在目所能及的前方了,而诗人此时正在朝着云门寺的方向走着,其目的是今晚要在寺院中投宿。
“悬灯千嶂夕,卷幔五湖秋。”这两句写的是诗人到达宿处后身居其中凭窗远眺的云门寺。在诗人的眼中,在诗人的笔下,云门寺的 “悬灯”,高照的是“千嶂”的夜景;“卷幔”,纵览的是“五湖”的秋色。对仗工稳,内蕴深厚,堪称是篇中的经典。“悬灯”、“卷幔”是入夜时初到宿处的情状,通俗点儿说就是诗人投宿于云门阁之后,燃起高悬的油灯,卷起久垂的窗帘,站在窗前观赏云门寺的夜色。诗人借“悬灯”写出夜色中壁立的“千嶂”,借“卷幔”写出想象中所见浩淼的“五湖”。山与水对比,纵与横映衬,意境极为优美。其实,在茫茫夜色中,任你卷起窗帘或借助于所悬之灯,是看不到千嶂奇景和五湖秋色的,这纯属想象之辞。诗人不为夜幕和斗室所限,而能逸兴遄(音chuán ,急速地)飞,放笔天地,写出如此壮美的诗句,显示了诗人宽阔的胸怀。另外,诗人以“悬灯”、“卷幔”表示投宿,又以“秋”与“夕”点出节令与时间,并以“千嶂”、“五湖”的高远气象表明所宿处的云门山寺的势派,可见并非是寻常随意的写景抒情之笔。
( 2009-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