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校园生活教育 |
那么,何谓素质教育呢?是不是我们的孩子懂电脑、会弹琴、能吟诗、善绘画、可打球就实现了素质教育呢?具体是不是我先姑且不说,现实中很多学校和家长却都是这么做的,一味地给孩子施加压力,不是补语文数学,就是英语、奥数,还有形形色色的课外辅导班。结果呢,搞得孩子晕头转向,简直失去了快乐的童年,家长经济透支疲惫不堪。我有时觉得中国的孩子和家长真的很可怜,孩子小小年纪就如此堪负学习重荷,有的幼儿园时期就突破了100以内的加减法,有的刚上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学习奥数了,而国外的孩子上小学三年级才开始学20以内的加减法,相比之下差距何其之大。中国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情可以理解,但盲目攀比,节衣缩食确保教育投入,给孩子不断施压加码则不足取。结果,家长活的很辛苦很累,到头来还经常得不到所期望的回报,失望郁闷充塞心头。家长如此,教育界人士真的也不敢恭维。我就看到一个学校的宣传标语,估计就是为推广素质教育而引用的,也许是原创,内容是“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一切”。多好的宣传口号哇,简直无可挑剔。可是如果仔细一想,真是空无一物,不具任何目标性和操作性,一看就是政治思维的产物,简直就是绕口令。
谈到教育的功利化,这是整个社会推波助澜的结果,每个人也别怨别人。问一个最简单的问题,就是上学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大多数学生家长即使没有被孩子问及,也会在潜意识里想过这个问题。根据我个人的判断,中国绝大多数家长所期待的无非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个好的将来,谋得一份好的职业,或者当官发财。我的一位亲属就是这个思想状态,她曾指着一个清洁工教育儿子说:如果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就象他一样云云。这就是中国多数普通大众畸形价值判断的反映,现代国人把中国古代学而优则仕的求学理念真是发挥到了极至。殊不知,即使在过去,“学而优则仕”也不是古人求学读书的主流,充其量是学而优则可以仕,而非必须仕。从古到今,淡薄功名的文人雅士多得很,只不过是从古至今流传墨笔中过度着重渲染了十年寒窗、金榜提名,由此产生的冲击力吸足了国人的眼球。上学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古人云“读书明理”。我个人是对此深感叹服,尽管别人也许不大认同。一个人读了一通书,如没有感恩的心,不懂得尊重,不勤奋节俭,不知礼让,我说也许还不如不读书,没准读书更会助长其自私自利的法力。反观今日,家长中又有几人还在继续秉承读书明理这一理念呢?即使孔子他老人家再生,也恐怕是欲哭无泪吧!
当然,学语文也罢,数学也罢,英语、琴棋书画也罢,学好当然是有用的,肯定比不学甚至学不好要强。比如数学吧,小学学得再好、口算速度再快又有什么大用呢?要我说,如有用的话就是卖菜最有用,几斤几量马上算出,比计算器快得多,即使以后真的从事科学研究,也基本用不上,肯定的。也就是说,这些都不是根本。经典古训《弟子规》说得非常清楚,开篇就是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可学文…。就是说,我们要从小注重孩子的本性规范培养,在此基础上,再教其六艺,使六艺在孩子敦厚的本性树干上发芽成长。试想,如果一个孩子长大后,具有勤奋、勇敢、踏实、尊重、感恩的完善人格,我想他无论从事什么行业,都会做得很好,他以后的生活父母们根本勿忧。今天,我们这些孩子家长们,真的应该好好补补这一课,别再继续坚持过度关注细枝末节而失之根本的教育观点了。如果这样,真是学校之幸、孩子之幸、父母之幸、社会之幸!
前一篇:幸福可以很简单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