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递--明清徽派建筑的博物馆

标签:
西递徽州三雕胡文光牌坊黟县旅游 |
分类: 徽州黄山 |
2000年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十四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上,安徽省黟县西递、宏村两处古民居以其保存良好的传统风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这是黄山风景区内的自然与文化景观第二次登录世界文化遗产目录,也是中国继北京后第二座同时拥有两处以上世界遗产的城市,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次把民居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我们在棠樾见过七个牌坊,可是如果论精美程度,那是远远不及西递的这一个胡文光牌坊,这个牌坊有一个俗名,西递牌楼。
就凭这个西递牌楼,西递就可以压倒诸村, 成为皖南徽派建筑的领头人。
胡文光刺史坊与徽州各地的牌坊式样不同,如歙县的牌坊大都是四根大柱直冲云霄,叫“冲天柱式”;而眼前的这座牌坊有5个层次分明的楼阁,叫“楼阁式”,所以准确些该称之牌楼。
作为民居博物馆,西递比宏村强不少, 但是从有山有水的自然风光来看,西递又比不上宏村了。
当年这两个地方都没出名,来的人都是行家,来西递的游客远远超过宏村,等这两个村子都享有盛名的时候,对于普通游客,喜欢宏村的比较多,现在西递的客流量,已经根本赶不上宏村了。
西递人不甘落后,觉得宏村不就是有池塘吗,这两年在村口挖出了一面人工湖,(其实宏村的也是人工湖,不过玩出了几百年了) 可是,还是没有宏村的南湖的灵秀。
其实洗涤的特色,在于民居和牌坊的精美和规模。西递村东西长700米,南北宽300米,平面呈船形,占地16公顷,现有居民320户,1100人。它发展于明朝景泰年间,明嘉靖至清乾隆时期鼎盛。西递之所以兴旺,原因主要是村中屡出高官和富商,聚集了大量财富,有了较雄厚的经济基础。但是在封建社会,建筑府第宅院是有严格等级规范的。徽商只能尽可能地选用上好的石头、木材,在精雕细刻上下功夫,并以此为炫耀财富与地位的手段。所以在西递,精美的石雕、砖雕、木雕随处可见,如门罩、窗棂、门扇上都能看到这些雕刻。
西递至今尚保存完好明清民居近二百幢, 不管是房屋的规模,数量,以及徽州三雕的精美上,都可以说是独步皖南。
历史上, 西递这个村庄在村头立着13座牌坊,(多么显赫的村庄啊!西递因地处古徽州府之西,曾设驿站“铺递所”而得名。作为唐李后裔避难改胡姓世居之地,西递村始建于北宋年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相传与绩溪胡氏同宗的西递胡氏始祖缘此营房聚落,主要是看中这块盆地上的溪水逆东西行,认为非等闲之地。
现在只余下一座,但是幸好,余下的这一座是最精美,最雄伟的。
“胡文光牌坊”,兴建于明万历六年(1578)。当时的西递人胡文光(1521-1593)登嘉靖乙卯科进士,先为江西万载县知县,后为胶州刺史,迁荆王府长史,授四品朝列大夫。因其政绩显著,皇帝遂愿准敕建这座石坊。
它高12.3米,宽9.95米,石雕古朴精湛,造型富丽堂皇。正楼匾的上方雕的是“恩荣”二字,这座牌坊雄伟挺秀,几经沧桑,仍屹立于村口,宛如一名忠实的守卫者,也是这个古村的历史见证。
花板上雕有“白鹤献瑞”“麒麟吐书”。这样的雕工,真的是徽州石雕的绝世之作。
最下边的正楼所刻图案叫“五狮戏球”,石柱两侧是栩栩如生的狮子,这两头狮子前爪朝下倒伏着,爪下有只小狮子,既精致又增加了牌坊的稳定性。
两旁盘有浮雕的双龙正楼东西两面刻有“登嘉靖已卯科朝列大夫胡文光”和“登嘉靖乙卯科奉直大夫胡文光”字样。最下边的正楼所刻图案叫“五狮戏球”,非常精美。
可惜另外的12座牌坊,在大大小小的灾难面前被毁坏。可是光是上面一座,已经让人低回不已。
牌坊是没用的东西,激进的人们毁起来不会手软, 西递的民居,因为有实用性,还是要住人, 所以保存得更加完好。
高门大户的门楼,布满了精美的砖雕。
砖雕的名堂很多,都是些吉利的话,五福(蝠)临门,四季(瓶)平安,
这些砖雕,真的是一丝不苟。
黟县的黟字,就是指的这种青黑色的石头,本递的民居,都用这种青黑色的光滑石头,岁月风雨让他们有一层黑。
石雕依然精美,瓦上已经有一些杂草。
这里选了一些保存良好的民宅, 向游客开放,民宅的主人依然在里面生活, 政府给他们每天5块钱的补贴,他们也可以向游客兜售旅游纪念品,在本地是很让人羡慕的。
比如旷古斋, 旷古斋堂名系今人给取的,寓广博古徽文化之意,由当代著名书法家刘炳森手书。
比如东园,东园建于清朝雍正年间(公元l724年),距今280余年,原为朝列大夫胡文照父亲胡尚焘所建,现在为明经胡氏二十四祖胡贯三的后裔居住。
东园门罩上方有“扇”形石窗,取“善”之谐音
落叶归根花窗,表示徽州商人的理想。
徽州三雕里面的木雕当然也不能少,实在太多,让人来不及看。
这个门扇,有一双筷子,很可爱。
木门木窗,上面都可满了花纹。连梁柱上,也都有很多木雕工艺品。
放大了看,虽然是素色的,可是也是贵气逼人阿。
徽州建筑,大堂都连着天井。
徽州建筑少窗(为了防闲防盗),天井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徽州,天井是取光、取景、排水的地方。有人说窗户是一个建筑的眼睛,而对于很少有窗户的徽州建筑来说,天井才是他们观察外界的眼睛。天井又叫作明堂,所以雨水从天井流下又叫作四水归明堂。在别的地方,天井的屋檐与地面成30度角,所以雨水流过屋檐流向的房外。在徽州天井就是一个倒置的“V”字,雨水流过屋檐流向院内,最终通过院内的地下道流向院外。四水归明堂就是外财归家,就是肥水不流外人田。
但是冬天,实在也挺冷。这是一个民居的天井。
这是一个祠堂的天井。
西递,里面很多很多古房子,个个都是深宅大院,高门大户,走在里面,有点压迫感,今天重点介绍一个徽州三雕,
下次,放一些村里小街小巷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