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东方的抽屉---《围城》人物琐谈(27)
(2019-07-19 08:53:02)
小说是虚构的艺术。但小说家的虚构总会有事实的依据,不会太空中楼阁。《围城》里的三闾大学当然也是虚构出来的,查遍中国高校史也找不到三闾这样的大学校名。七七卢沟桥事变,日本人彻底暴露出欲吞中国的狰狞面目,中国四万万军民奋起抵抗,全面抗战爆发了。当时的很多高校被迫迁移到内地继续办学,特别是华北地区的高校。清华、北大、南开三所有名的高校联合迁移到昆明临时组建西南联合大学,这段史实人所共知。战时内地也有新创办的大学,类似“三闾大学”这样的高校就是在战争的背景下诞生的。
校长高松年留学是在比利时那样的小国,而且学的是没人看得上眼的生物学,跟牛津啊剑桥啊哈佛啊这样的大牌没法比,不过这并不耽误他当大学校长。因为学的是生物学---人当然也是生物,所以他最了解生物跟生物之间的联系,是抱团合作还是相互掣肘,高校长练得比所有生物都精明,他的治校理念里总是离不开生物、联系、关系这样的“关键词”。
在聘用学校教职人员这件事上就看出高松年的老于世故。本来是聘请李梅亭当文学系主任,但因为挡不住国民政府教育部汪次长的叔叔汪处厚要来当,就只好“委屈”老友李梅亭了。他跟赵辛楣的父亲是故交,所以聘辛楣来当政治系主任。方鸿渐是辛楣推荐的,高校长说按照方先生开来的学历只能做讲师,考虑到是辛楣举荐,“破格”给个副教授。而最初他的电报聘请函里可是答应人家来当教授的!还有历史系主任韩学愈,外文系主任刘东方,靠什么关系来的,小说里没详细交代。随着情节的发展,读者愈加看得明白:这些人没一个是省油灯。
相比于韩学愈李梅亭汪处厚这些人遇到私利就要吵要闹去争夺,外文系主任刘东方更棋高一招,于无声处,该得的都得了,该办的都办了。外文系按各系来听课学生的英文程度分甲乙丙丁四个教学组,刘主任亲自给甲组讲课,孙柔嘉是助教,教丁组。历史系主任韩学愈暗中鼓动丁组学生给高校长写信抗议,说这样安排师资是对丁组学生的歧视,程度不好更应该安排教授来讲课,高校长未予理会。于是学生在课堂上捣乱,终于把孙柔嘉欺负得说什么也不教了。韩学愈为啥要这样干?因为他有个白俄裔的老婆(虽然他一口咬定是美国人,这样身价高)还没事情做,撵走了孙柔嘉,他老婆就有顶替的机会。可刘东方看得明白,孙柔嘉不干了,他早早就向高校长推荐方鸿渐来顶替,就是不想让白俄女人进外文系来。他心里明白,给方鸿渐安排的课时少,高校长也有些过意不去,他给方鸿渐增加了课时就等于增加了收入,又能阻挡韩夫人,一箭双雕。
韩学愈一计不成又耍新招。安排三个本来在甲组听课的历史系学生到丁组听鸿渐的课,并在提问中设下圈套来挑拨鸿渐和刘东方的关系。某天,孙柔嘉给鸿渐捎来一封短信,说风闻他上英文课,当着学生驳刘东方讲书的错误,刘已有所知,让他留意。鸿渐看信失声怪叫“这是哪里的话,怎么不明不白就添了冤家!”后来才想明白准是那三个历史系学生捣鬼,“中了他们的计”。当鸿渐去刘东方办公室对证并解释这件事的时候,刘主任似乎成竹在胸:“鸿渐兄,你只要想这三个学生都是历史系的,我怎么差唤得动?那位散布谣言的同事是不是历史系的负责人?你把事实聚拢来就明白了。”说着缓缓拉开抽屉“拣出一叠纸给鸿渐看”,是英文丁组学生写给校长的公呈,“呈为换良师以重学业事”,从头到底说鸿渐没资格教英文,并把他改卷子的笔误和忽略都罗列在呈文里。方鸿渐看得面红耳赤。刘东方却好言安慰并庄重承诺:“不用理它。丁组学生的程度还干不来这东西。这准是那三个旁听生的主意,保不定有韩学愈的手笔。校长批下来叫我查复,我一定替你辩白。”方鸿渐羞愧难当,“感谢不已”。
想搞事情的人到了刘东方这里就难成事,真是捣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了。抽屉里小小的一叠纸就能让人无话可说。刘东方的随机教导更让方鸿渐没了脾气:“对坏卷子分数要批得宽,对好卷子分数要批得紧。因为不及格的人多了,会引起学生的恶感;而好分数的人太多了,也会减低先生的威望。”服不。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