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扬州老字号 |
分类: 扬州评话 |
三和四美酱品酱菜
|
清代中叶,得淮盐和蔬菜近便丰盛之利,扬州制酱业蜚声全国,扬州酱园何公盛、四美、徐恒大、裕森等先后鹊起。到了民初,天丰厚、元大、巽泰、镇大等数十爿酱园店如雨后春笋,遍布扬州城乡,可谓是强手如林了。晚人家百十年、十几年的三和酱菜公司, 1927 年才创办, 1930 年才正式开业。三位合股的老板,两位梁氏弟兄,老二梁典成 ( 宗彝 ) 、老大梁贡周 ( 宗鼎 ) 是扬州首开照相业的梁墨生之子,他们学艺、经营的都是照相。另一位是不通经商的海安曲塘政客陈镇岩。三人凑合的资本仅 5000 光洋。晚生、外行、撮资的三个生手,就这么斗胆闯入了强手如林的酱品行业,他们以松竹梅岁寒三友,预示同心协作,通力拼搏的三和为店招牌,以别出新裁的“ ”标记为商标,一上马就快马加鞭,七八年的功夫就搞得红红火火,技压群芳了。这敢字里面有文章,闯字里见真功,技字里面比高低,一爿活脱脱的酱业新秀就脱颖而出了。 三人中,政客陈某只通权术不善商务;老大梁兄内向保守,只喜书画;老二梁典成可是个精明强干有市场经济头脑的干才,习性专研好学,锲而不舍,且治业有道,治家有方,创办三和,他是主将。开业之初,他首先筹划的两大问题,一是劳工和人才,二是营销市场。 劳工哪里来 ? 本城的价码大,调皮不出劲,他就利用陈某在海安一带的政界人际关系,招来了一批曲塘乡民,用现在的话叫外来廉价的打工妹、打工仔,包吃包住,这批劳工没亲没故,没锅没灶,可以一门心思为老板卖命。 酱品技师哪里来 ? 挖,到何公盛挖,到四美挖,许愿承诺,高价收买,梁典成的三寸之舌居然挖来了以小梅师傅为首的几个制酱能手。梁典成注重人才,特会笼络人心,得力的职工结婚他出钱操办,职工生病他请医送药,技师领班的生了病还送鸡汤送慰劳品,过生日他送礼办酒,这一来,扬州各大酱园的行家里手都心向三和了。 对于市场取向,聪明过人的梁典成可作了一番洞察和调查,何公盛、四美以苏北里下河为主,徐恒大等以城乡近郊为主,他便把目光投向苏南沪宁沿线,投向上海、南京外埠市场。富有远见的勇气和决心一下,他晓得必须先在扬州站稳脚跟,他把后作总店设在卸甲桥作为生产的大本营,这里距运河水运码头福运门不远,发货去苏南方便省钱。又先后在本城开了五爿分店,就像现在的连锁店。分店皆独立核算,让 20% 的利头给分店主管和职工,分店有经营自主权,也可用现在的话说叫经济效益与职工工资利益挂钩,调动了分店的积极性。这五爿分店,首先在扬州醒目地段闹市口教场街设一分店,得胜桥头设二分店,三分店在打铜巷,四分店在埂子街,五分店在萃园桥,这一来三和在扬州城便摆开了与强手一争高下的势头,四美、徐恒大等店的老板着实吃了一惊,不敢小瞧了。这时带着满面春风的梁典成,每天早上必到春富茶社去“皮包水”。他吃茶是假,攻关是真,他慷慨会东,恭谦待客,天长日久,那些行业公会的巨头、税务、盐务的官爷、律师、说客、流氓头子等等,凡是他三和用得着的人,皆和他称兄道弟,视他为知已了,而他换来的却是生意场上的路路通。酱品原料紧缺的时候,四美的大老板也屈居求过他。 几年一过,三和的翅膀硬了,梁典成觉得时机已成熟,该扛起三和的招牌出去闯天下了。 1940 年,梁典成雄心勃勃进军上海,在上海卡德路、云南路开办了两家分店,派陈镇岩坐镇上海。由运河水路将酱菜用大木桶装运上海,然后就地装罐批、零销售,这样大大降低了运费和成本。水路往返押运派扬州绰号叫小神通的翟小波负责,沿途遇到麻烦,他可随时应急变通,这也是梁典成会用人的地方。上海城市大,开二爿分店不起眼,于是三和就以批发为主,没几时,上海各大南货店,甚至响名全国的四大公司的货架上都有了三和酱菜。接着梁典成又以上海为跳板,在全国各地的稻香村食品店设立经销点,三和酱菜一直打到广州、香港。抗战胜利前后,三和的营业额逐年上升,在扬州酱品行业中遥遥领先,原是资产实力高于三和 4.5 倍的四美,此时也屈居其次了。 三和迅速崛起飞快发展恰是得力于梁典成具有市场经济的头脑,在中国传统经商的 40 年代,他就认识到广告宣传的重要。在上海挂起三和字号的同时,他就在上海《申报》、《新闻报》上刊登广告,并高价聘请沪上扬州籍的老报人,为三和写报导、评论、小品文,又把各报发表的文章精致装裱配框,悬挂在扬州、上海等分店的店堂里,醒目于人。更为别出心裁的是,在沪宁铁路沿线的大小站头、沿线村屋的墙体上,画起大幅大幅的三和酱品广告,火车急驰,旅客一眼望去,不是日本鬼子的仁丹广告,便是三和的酱菜广告,笔者专访的梁典成长子梁祖兴说:那时我才 14 岁,便跟随父亲坐火车,沿铁路一站一站地去察看数十幅广告。可见梁典成对商业广告宣传的重视程度了。此外,在全国各地凡是能展示三和的商机,他从不放过。北平举办全国铁路物品博览会,他派得力干将翟小波带两千箱酱菜去参展,边宣传边送人边销售, 12 万听倾销一空,誉满京城,并荣获铁路物品博览会一等奖。 梁典成深知,产品质量稳定高质,是企业保持长久不衰的根本保证。三和创业起始,他不但重用善用人才,生产上他亲自过问,道道把关。尤为重视的两着棋,一是精选原料,二是工艺创新。 三和是以酱菜生产为主的,季节性特强的蔬菜鲜货货源尤为重要。梁典成为了确保货源丰足,开辟了多条进货渠道。乳黄瓜、晏种小萝卜头、菜瓜等向郊农主渠道收购,每年春节一过,他亲自带人到扬州南郊、东郊各乡,与农民签订合同,预付定金,待这些鲜蔬上市时,先送三和挑选;宝塔菜、生姜等他组织专人去南通、皖浙产地收购;红干、大头菜、大蒜等咸货半成品去淮安收购;此外,他比徐恒大、四美棋高一着的举措是在扬州钞关城外办了个相当于现在初级技校的生活学校,买了六七十亩地,进校学生一边学习制酱技术,一边请老菜农教种蔬菜试验田,这样既为三和培养了正规人才,又为三和提供了鲜蔬货源。这一举措还打破了单一的传统的师徒传承的保守旧规。 货源精选,梁典成也严而有法,比如乳黄瓜,要选小而嫩的,收购一斤不能少于 30 条;萝卜头一定要选小而圆,肉实皮薄一般大小的晏种小萝卜头,变了种的不收,每斤都在 25 个左右;菜瓜肚子不能大;生姜要嫩尖儿;宝塔菜要长螺丝转儿的等等。看货论价,质地特别好的,他放价收购,菜农见有利可图,所以总是将上规格的鲜蔬先送三和,这就保证了三和酱菜的高质品位。 三和酱菜能够一直保持并发展扬州酱菜色、香、味、形俱佳,鲜、甜、脆、嫩四大特色,这是梁典成十分注重工艺改革创新的结果。他大胆突破了扬州酱菜传统的制作方法,将“原菜原卤”的罐装方法变为“原装配卤”的改进工艺,一下子使原来色黑味咸的卤汁,变得褐黄好看,味美鲜甜,大大适应了南方人的口味。这委实是梁典成对扬州酱菜的一大发展与贡献。在酱菜品种上他也是刻意求新,他将大宗货老产品什锦菜,增加原料,选用红、黄、绿、黛多种色彩,切成丁、条、块、丝、片多种形状,使老产品换了新颜,美观了外形,深受客户青睐。 扬州解放之后的三和,经历了几次变换,又有了长足的发展。 1956 年公私合营,合并了何公盛、徐恒大、天生、万和西、公顺、爵禄、天丰厚七家酱园店,更名为三和酱菜厂。 1970 年又将荣祥丰、五福并入,改名扬州酱品二厂。 1979 年又恢复扬州三和酱菜厂。进入改革开放以后, 80 年代建成了共 5000 平方米 的生产大楼三座,彻底改变了手工作坊式的老三和,并在城北平山乡建立了 500 亩蔬菜基地,瓶装酱菜年产量达 1000 多吨,职工人数近 500 人。 90 年代以来,三和与四美扬州两大酱菜厂并驾齐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各领风骚。三和更胜一筹的是,创办了多个三产企业,先后办起的有三和家具市场、三和方圈门菜场及消闲中心等等。 三和的五大类产品多次获得省优、部优产品称号,瓶装乳黄瓜获得了全国酱菜评比中唯一的一块国家银质奖。 1988 年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瓶装酱菜系列、花式酱系列双获金牌。作为扬州美食的重要品种的三和酱菜,将和名城扬州的现代化发展一道,更加名著于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