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布依族节日三月三民俗 |
分类: 风情·习俗 |
布依族三月三(转)
三月三日,是布依族较为普遍的传统节日,俗称“三月三”。节日来源与活动内容,随居住地区不同有所区别。贵阳市乌当区新堡乡一带布依族将“三月三”又叫“祭地蚕”,俗称“地蚕会”。传说古时有一庄稼汉,发现年年春播之后都有许多地蚕将幼苗咬死。经过反复观察,他认为地蚕是天神放到大地的“天马”。为避免幼亩遭受虫害,他用了许多方法祭把都不灵验。后来,他在春播时炒包谷花去喂地蚕,结果保住了幼苗。这个消息很快传到远近的布依人家。
此后,这一带的布依族为了保护农作物,争取获得丰收,于每年三具初三会天,不动上砂包谷花作供品,三五成群地至附近山坡祭祀“天神、地蚕”,祈求天神保佑,不叫地蚕咬死田地里的禾苗,让五谷丰登。祭毕,人们沿田边土坎边走边唱山歌,并把包谷花撒向田土中。人们认为,祭了地蚕,既可使它们迷糊,又能封住它们的嘴巴,田里的禾苗即可免遭虫害。后来将三月三定为“歌会节”。
贵阳南部郊区布依族把“三月三”
称为“仙歌节”。节日内容与乌当区新堡乡大体相同,但他们是用唱歌的方法来祈求天神免灾,这天男女青年上山对歌。传说谁唱的歌最动听,天上的歌仙听了,便会赐你一副金嗓子。你劳动到哪里,哪里就会听到金嗓于唱歌,害虫听到这声音就不敢伤害庄稼了。
“三月三”是贵州罗甸县布依族的
“扫墓节”。此日以二家或宗族集体到祖坟墓地挂青,杀猪宰鸡,摆设酒菜和花糯米饭祭奠。扫墓后,人们在坟山上娱乐、打猎和野餐。罗甸县南部红水河一带,“三月三”又称“枫叶节”。北部坝王河一带,因气温较低,此时枫叶尚小,未能着色,以三月十三日为“枫叶节”。节日这天,人们到山野踏青游春,儿童们摘嫩枫叶做成圆球抛打,妇女们则摘几匹嫩枫叶插在头髻上。此外,家家把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做花糯米饭吃。青年们到山坡上吹木叶、唱山歌。如遇上称心如意的对手,晚上便相邀到布依村寨,通宵达旦地对歌。临别时,主人家用芭蕉叶包着花糯米饭和鸡腿肉分送歌手,作为节日的礼物。贵州望谟县布依族传说三月初三是“寒日”,吃了狗肉可以驱寒。此日有杀狗请客的习俗。
贵州安龙县部分布依族传说三月三日是影“山神”的生日。人们为避免山神放出蝗虫伤害庄稼,确保农业丰收,旧有扫寨祭山神的习俗。“三月三”这天,人们到村寨山神坛前摆设雄鸡、刀头等供品,还要杀一头狗,将血洒在纸旗、纸马和寨子进出要道口的石头上,然后由“老魔公”及其他人员携带淋有狗血的纸旗,纸马到各家各户扫除妖魔鬼怪。各家大门口要设置一张长凳,凳上摆一只装满清水的“水碗”和一只装有瓦砾石粒的碗。“老魔公”在大门口咒念“魔经”,打几个“农阳卦”,再将瓦砾石粒向这家房屋内乱撒,将水碗的水四处乱泼,掀翻大门前的长凳,扣起水碗,意为扫除了魔鬼。最后,给这家插上沾有狗血的纸旗、佳上纸马,另赴他家去扫。村寨住户都轮扫完毕,
“老魔公”口到神坛,将收扫的妖魔鬼怪集中镇压于神灵之前,然后全寨男人于神坛处就地会餐,称为“陪神吃饭”。该县德卧镇称“三月三”为“赶毛杉树”,又叫“毛杉树歌节”,为期三天,聚会者达数万之众。
云南罗平八达河一带的布依族的三月三日,是男女青年唱歌对调的节日。这天,男女老少来到河边听青年们唱山歌,观看孩子们比赛划竹排、打水枪。有的人家还给孩子做花糯米饭分送到边和寨旁;有的则用小花布口袋装上鸡蛋和各类食品,供玩耍和参加比赛活动的青少年吃。罗平牛街的布依族男女青年则要在这三天中,举行盛大的游山、对歌和交友活动。方圆几十里的各族青年,届时也来到马把山腰一带,参加和观赏这一传统的赛歌对调活动。歌手们可以在这样的场合中大显身手,凭着即兴作诗吟唱的天才,能和对手连唱三天三夜甚至更长的时间。有许多男女青年通过这些活动建立了爱情关系。
来源:http://travel.yninfo.com/mzfq/jr/2002/2002-07/2002-07-18/1026959928_2/
《望谟县志》云:
农历三月初三日,是祭社神、山神的节日。乡间的三月三日,各家上坟扫墓。有的以寨为单位,祭祀山神土地庙,各条路口有人看守,为让外人进入寨内。县城附近布依族,也过三月三日,但在清明节才上坟扫墓。三月三的前一天,妇女们上山采撷枫香树枝叶,插在房屋四周,意在辟邪,防虫、防蛇进入屋内。
“三月三”和清明节用三色糯米饭,以及鸡、肉、酒、香、烛,在祖宗坟前祭供。鸣放鞭炮,在坟地野餐。饭后,在坟上插白纸做的纸飘,叫“挂纸”。扫墓这天,凡嫁出去的姑娘,必须带鸡到父母的坟上宰杀,与娘家亲人共同祭奠。(布依之子blog)
三月三
央视国际 (2005年03月28日 15:46) http://www.cctv.com/folklore/20050328/101643.shtml
壮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三月初三为我国传统令节,与“上巳节”、“清明节”、“踏青节”等都有密切的关连。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又是重要的歌舞节日,其中以壮族为最。由于是日的活动以对歌为主,故亦称“歌圩节”、“歌婆节”等,亦简称“歌节”。壮族关于三月三日的来历有多种的传说,有说一对青年男女山歌传情,但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未能结合,双双殉情,后世青年为了纪念他们而形成歌节。传说最广是关于刘三姐的:南时刘三组歌声优美,被奉为歌仙,财主们恨她以山歌揭露罪行,趁她上山砍柴时,派人斩断山藤,使三姐跌入山谷身亡,后人便在她逝世的三月初三唱歌三天三夜,纪念歌仙。壮族能歌善歌之俗,宋代《太平寰宇记》等即有记载。壮族对歌的场所叫歌坪,壮语“欢龙洞”。意思是到田间唱,也叫“欢窝敢”,即到岩洞外唱歌。届期,人们用枫树叶、黄花草、三月花煮染糯米饭,以祭奠刘三姐,并自己食用,俗说食此可以像花木一样兴旺茁壮。对歌时男女分别三五成群结队,双方选定后即开始对歌,歌词多为情歌,但由浅入深,所涉极其广泛,在“谈情说爱”的一问一答中歌唱现实生活、历史传说等等。其歌词旧时多为即兴编唱的。现在也有利用传承歌词的。曲调单一重复,但婉啭悠扬。这种对歌往往从傍晚开始,直到天亮,也有昼夜连续歌唱的。在歌圩上,青年男女还有碰彩鸡蛋、抛绣球等习俗。现在,壮族三月三的活动仍然十分盛行,届时有政府组织的,更多则是民众自发的。现在的规模较旧时尤大,人如海,歌如潮,蔚为壮观。(来源:《中国岁时节令词典》)
布依族的“三月三”
这一天,家家兴做花糯米饭吃。采用植物色把糯米染成五团六色。据说,这些花叶的液汁还能治疗某些疾病,是地方食品中的一大特色。
罗甸县南部红水河一带,都是过三月初三,但北部的坝王河一带,则过三月十三日。究其原因是南部春早,枫叶已可染糯米,北部气温较低,叶芽尚小,未能着色。布依语称这个节日为“更冒绕”,就是叫“吃枫香叶”的意思。由此可见,节日与枫叶紧密关联。
“三月三”又是罗甸县布依族的扫墓节。这天,人们纷纷前往墓地,用带青叶的竹竿系着白纸插在坟上。扫墓常以一家或宗族集体到祖坟墓地,杀猪杀鸡,用肉和烤酒、花糯米饭祭奠,并挖新土补坟。出嫁的姑他也提着白纸、花饭和酒肉,前来参加敬祭已故的父母;但姑娘挂的白纸上,要点缀一条红纸以示区别。扫墓后,大家一起在坟上娱乐、打猎和野餐,别具风味。人们在节日里还互相请客,来宾多半是附近不兴过此节的兄弟民族;待到清明节时,这些民族又回邀布依朋友去作客。
“三月三”歌手们在山上吹木叶、唱山歌。如果遇上称心的对手,晚上便相邀到寨内,通宵达旦地对歌。临别时,主人家用芭蕉叶包着花糯米饭和鸡腿肉分送歌手,作为节日的礼物。
(来源:贵州省文化厅群文处 贵州省群众文化学会编《贵州少数民族节日大观》,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1991年2月第1版,第117页-118页)
传说
布依族的花糯米饭
王 勇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布依族传统的民族节日。
三月三为什么要吃花糯米饭呢?
在布依族聚居的册亨民间有这样的传说。
从前,有一家三姊妹,同嫁到一个寨。她们勤奋耕作,勤俭持家,有一年,正是春暖花开的时节,老外公托人带口信给他的三个女婿,说他要来看望外孙们。
这三家人男女老幼皆大欢喜,个个都争着要老外公先到自己家。这倒把老外公为难起来了,觉得先到哪一家都不好。于是他提出一个条件,叫三家女婿把自己做的认为最好吃的糯食带到他们寨脚大榕树下的三岔路口等候,谁家做得好吃,他就先到谁家做客。
老外公一席话,忙坏了三家人。大女儿家忙着炒米花,炸油团。二女儿家忙着包粽子,打糍粑。三女儿家做五色花糯米饭。每一个民族都爱花。布依族喜爱各种花, 每一种花的颜色都象征着一定的意义。如黑色象征着生命; 红色象征着欢乐; 黄色象征着真挚;紫色象征着吉祥;白色象征着纯洁等。三女儿家有五个能干的姑娘,他们决定做五色花糯米饭来迎接老外公。于是,大姑娘用鲜嫩的枫香叶把糯米染成黑色;二姑娘用红树根将糯米饭染成红色;三姑娘用糯米花把糯米染成黄色; 四姑娘用紫草将糯米染成紫色;幺姑娘把糯米洗净淘白成了白色。各色糯米分成五层放在一个甑子里蒸熟,倒在簸箕里搅拌,成了色泽鲜艳的五色花糯米饭。
嫩枫香叶、红树根、糯米花和紫草本来就各自有一种特别的食品香味,用它们浸染糯米,蒸出来的饭,香味更浓,隔很远就闻到香味,曾有“一家蒸饭,十里飘香”的说法。当然,最后老外公先到了三女儿家。从那以后,一传十,十传百,每年三月三节日,居住在北南盘江地区的布依族,家家都要做花糯米饭。布依族民间流传一句话,叫做“ 灵巧不灵巧,看他家花糯米饭做得好不好”。三月三,谁家花糯米饭色鲜味香,谁家的姑娘就被众人誉为能干灵巧的姑娘。因此,每到三月三,布依族姑娘都为染好蒸好花糯米饭而忙碌。(摘自《贵州日报》/ 2005 年/ 02 月/ 04 日/ )
祭山仪式很严肃,以一个村寨为单位,每家出一定的柴、米、豆类、蔬菜和经费,各户出一个男当家集中到寨中的神庙里,这座神庙一般座落在寨子中央,庄严肃穆,平时不准任何入出入,更严禁牲畜入内,人们杀了猪,供上酒肴馔,点好香烛之后,老魔公穿上道袍,口中念念有词: “山王菩萨土地公,一齐请入我寨中,来陪寨神吃顿饭.回去各人显神功,驱除五鬼赶豺狼,保佑人畜平安五谷丰。”与此同时,还有三个中年男子跟在老魔公身边,一个打大芒锣,一个敲小铜锣,一个打铙。魔公念完后,即烧纸钱,鸣爆竹。这个祭祀,意思是把一切邪恶鬼怪和豺狼害虫驱逐出寨,以保人亩平安,庄稼收成。
在祭祀这天,庙里和寨中都不能有任何声响,连参加祭祀的人那不能说话,只能用于势互相作交际。迷信说法,若庙里和寨内发出任何声响,祭祀就不灵验。这个祭把仪式完毕,由参与祭祀者将供品、猪肉、肴馔等煮来吃一顿,名曰陪神吃饭,以示对神尊敬。吃不完的猪肉,可平分带回去给全家吃。不管是在庙里吃还是分回家中吃,均不能使汤、屑滴落在衣裤上,否则,以后上出砍柴做活,将会受到豺狼袭击,牲畜也会受到虎豹的伤害。
为了避免寨中不发出任何声响,祭山这天,每家除了留一个男当家参加祭祀外,其余一切男女老少,都要带上棕粑、五色花糯米饭及其他食物,扶老携幼,到寨子三里以外的山坡上去回避,名曰躲山。人们大清早就出门离寨,直到下午太阳偏西时听到寨中祭祀完毕鸣放爆竹以后,才能下山回家。爆竹一响,表示寨中可以“开祭”了,寨内庙里可以有响声了,祭祀者也可以互相说话了。
祭山这天(有些地区要忌讳三天),特别要严禁外寨人和外乡人进入寨内,若有外入来了,就叫“踩山”,祭山不仅不灵验,还预示要招致灾难,所以就要叫踩山人负一切责任!若踩山人愿意出一定经费,由寨老们另择个吉日重新祭祀,这个吉日多选择虎日,只需一个“刀头”和一只雄鸡即可,祭祀时寨里不必再躲山了。这样,踩山人就可无事。若不出资再祭者,以后寨上若发生什么灾难,就要找踩山者负责赔偿一切损失。
祭山那天清早,寨子边的各个路口都要挂上一把茅草棚、一张白纸剪成的纸马,以告外寨人不得进入寨内。这一祭祀性的节日,解放前相当隆重和严格。解放后这种活动已逐步消失了。(摘自:汛河编著《布依族风俗志》,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出版,1987年10月第1版,第77页-79页)
罗旬望谟一带过三月三日,把它当着清明节一样看待,杀猪宰牛,上坟挂青,吃三色糯饭。有的地方这天“扫寨合把”请布摩念咒或祭山神制订乡规民约,贵阳地区称这天为“仙歌节”,乌当则称“地蚕会”。这天青年们上山唱歌比赛,相传看到“金嗓子”,害虫就避开了。有的地区杀狗请客。云南罗平一带,这天男女老少聚集河边观看孩子们划竹排比赛,该县牛街一带,还举行盛大的游山,对歌等社交活动。(摘自:黄义仁著《布依族史》,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1999年9月第1版,第294页)
四川省宁南县布依族的“三月三”
4月11日,农历三月初三,是布依族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三月三”。
一大早,我们就驱车前往距宁南县城30多公里的宁南县西瑶乡拉洛村———四川省最大的布依族聚居村寨,去和村民们共度佳节。
阳春三月,正是宁南县气候最宜人、风景最迷人的季节。和煦的阳光照在人身上暖洋洋的,偶有春风吹过,似少女的手温柔地轻拂面颊,漫山遍野的植物被春雨唤醒,争先恐后吐露新芽,给大地披上一身绿装。享受着这和煦的阳光、温柔的春风,看着这醉人的新绿、想着要度过新奇的一天,我们一路心旷神怡。
据资料记载,全国布依族人口有220万余人,主要聚居在贵州、云南,四川有少量分布。凉山州只有宁南居住有布依族,主要聚居在西瑶乡的拉洛村和新华乡的中村,石梨乡有零星的几户,全县共有1000多人。
上午10时,我们到达目的地。
拉洛村坐落在二半山上,公路从山顶盘旋而下。远远望去,土墙灰瓦的房舍依山傍水,错落有致。房前屋后都种满了桑树或其它树种,使房舍都掩映在绿荫中。顺着山势延伸的层层梯田从半山腰一直到山底都是,大多数田里都灌满了水(正是春耕季节)如一面面镜子,阳光照射下闪着耀眼的波光,倒映着天上的白云。田埂边的桑树上不时传来几声小鸟的鸣叫,空气也格外的清新———好美的田园风光,处处洋溢着一种恬静、祥和的气息。
在西瑶乡副乡长王连多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村民潘朝高家。他家是今天过节的主场地。
走进潘家有些陈旧但很宽敞、干净的小院,里面已是一片繁忙而热闹的节日景象。老人们围坐在堂屋里抽烟、喝茶、吹闲牛,小孩子们在院坝里嬉戏打闹,青年人则忙着杀鸡宰羊。我们的到来更增添了节日的热闹,主人家喜气洋洋把我们迎进屋,村民们起身让座、端茶送水,好不热情。
王乡长介绍说布依族人热情好客,对人真诚,凡来到山寨的,不管是亲朋旧友、还是素不相识的,一律会好酒好饭相待。
见老人们谈得热闹,本想凑上去听他们在聊些什么,没想他们说的全是布依族语言,我听不懂,又怕打扰了他们的谈性,就走开了。宁南布依族有他们自己的语言,刚会说话的小孩子也是“两个舌头”———既会说汉语也会说布依语。但没有一个人写得来、看得懂布依族文字,甚至连布依族文字是什么样的也没人知道。
我转身走进了厨房,看见灶台上一个木制的大“甑子”正冒着腾腾热气,一位中年妇女不时拿起“甑子”盖子往里洒些冷水。原来,这是在制作布依族传统的美食“糍粑”。
糍粑是一种用糯米加工而制成的食品,在布依族逢年过节、接待客人、红白喜事的宴会都是重要角色。制作前,需将糯米在水中浸泡一天,在锅里煮至八成熟后,放在“甑子”里蒸至全熟,蒸的过程中要往米上洒三次水,这样可以将米蒸得更柔软。然后将蒸好的糯米倒在一个槽子里臼成糊状。院坝里已放着一个木制的(也有石制的)长达1米多长的、类似喂牲口用的食槽样的东西。两个壮小伙子一个站一头,手拿形似挖地用的“挖锄”样的(也是木制的)臼棒,一人一下地用力击槽中的糯米,(与其说是臼,不如说是挖)十来分钟后,一槽的颗状糯米变成了糊状,非常细腻。用手慢慢地捏,捏到最后也捏不出半点颗粒的东西。每人分一坨,拿在手上沾蜂糖吃。吃这东西时两手要不停地“搓”糍粑,不能让它在一个地方停留太久,否则就会粘在手上。吃不完的糍粑,主人家就用手团成一个个圆饼子,放在簸箕里晾干。
宁南布依族还有一种传统的美味佳肴叫“砸骨”,将猪排骨(带肉)用刀砍碎,再用“对窝”臼成粉状,将花椒面、辣子面、盐拌在里面搅匀,放在坛子里,想吃时拿出来蒸、炒、煮都可以,就像汉族腌制腊肉一样。也是春节(过节的时间和汉族的一样)前制作,做一回就要吃上一年半载。这次主人家是将砸骨和新鲜猪肉一齐,像汉族的“水煮肉片”似的作法,弄给我们吃的,美味极了。
我们到来后,陆陆续续又有很多布依族村民来到潘朝安家的院子。虽是在自己民族的传统佳节里,年青人绝大部分还是着汉装,四五十岁以上的妇女才穿起了布依族传统服饰。都是以蓝色为底色的“和尚领”对襟上衣,衣领、袖口、盘肩都镶有约二尺宽的花边,五颜六色的,很艳丽,衣服长及盖过臀部,腰系绣花围腰,黑色长裤,裤脚边也有花边。青色或紫色布巾包头,戴银耳环、银项圈。
最有特色的是妇女们脚上的绣花鞋。都是手工制作的,乳白色平底鞋底,黑色绣花鞋帮。有圆头的、有尖头的、有船形的。平时穿的鞋子上绣的花纹没什么讲究,但花样很多,有“百花争艳”(绣各种花卉,以牡丹和水仙为主),“喜鹊闹春”(中间一朵梅花,一边一只喜鹊)等等。但老人过世时穿进寿材的鞋子就是特定而有讲究的了,鞋子被称为“一善一恶”,老人们说“穿起不走邪火”,一双鞋子上绣的图案就描绘了一个过程,鞋子从右侧到左侧依次绣着这些图案:一条蛇在最前面引路,紧跟着绣着一个行走状的人(代表死去的老人),然后是一把张开的扇子(一善)在对着后面的一只鹅(恶人),意为扇走恶人就能平安到达阴间了。这是已流传了几代人的图案,他们的想象真是丰富而有趣。
布依族有非常悠久的刺绣织锦历史,技艺精湛。过去的布依族小女孩七八岁就开始学刺绣,现在的孩子早已不屑一顾了。
宁南布依族的传统节日还有六月六、七月半、牛王节等,与其它地区的布依族不同的是宁南布依族的牛王节是在十月初,而其它地区的是四月初,时间不同,但节日意义相同:牛是布依族劳作中最主要的耕地工具,它的辛劳帮助人们获取了丰收,因而人们要感激它,要犒劳它。牛王节这天,人们要打糍粑来喂牛,要在牛角上粘上些糍粑后,把牛牵到塘子边让它喝水,并把牛角上的糍粑化在水里,让其它来喝水的牛喝水的同时,也能吃上(糍粑),据老人们说,这样做的意思是让牛炫耀一下自家主人对自己的好。
宁南布衣族从贵州迁到宁南已有8代人,200多年了。200多年来,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同汉族兄弟和睦相处,辛勤劳作,繁衍生息,共同建设着自己的家园。肥沃的土地,党的好政策,吃苦耐劳的精神带给他们越来越好的日子。他们虽然还不是很富裕,但他们的眼神安韵平和,话语无哀无怨,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刚毅和坚韧,他们把所有的智慧和体力都用在了劳作和抚养、教育子女身上,享受着粗茶淡饭,却憧憬着美好未来,希望以自己劳累换来下辈的甘甜,更希望下辈们能出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