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寿山石雕刻大师——林文举

(2013-03-01 16:54:27)
标签:

文化

文举薄意

 

http://s1/bmiddle/4b4686dahd6d932fdb9b0&690

林文举 高山桃花洞石5.6×3.4×1.4cm

 

http://s9/mw690/4b4686dahd6d93b56f1e8&690

林文举 高山桃花洞石

    这枚高山桃花洞石印章,颜色美艳,呈桃花红色,结晶性颇强,有明显的玻璃质感,桃花颗粒分明,质地细润紧密,晶莹剔透,手感润泽。作者以薄意技法雕琢《万山秋叶》,空白处以阳文行书作“万山秋叶一灯深”七字,出自清代何景明《十四夜》:“水际浮云起,孤城日暮阴。万山秋叶下,独坐一灯深。”清透的石质中凝结着均匀饱满的朱砂,恰如秋山红叶,为画面平添一股深沉的意味。起伏的黛色山峦,如沐浴秋色,亭中一人和秋风私语,独看红叶舞秋、青藤缠树,听风入林。整个画面布局疏朗,颇有隐逸之风。作者刀法古拙,意在笔先,构思巧妙视曲度势,注重笔墨讲求画理。流露出浓厚的水墨国画气韵。此石,美艳于外却内含清润;此画,逸笔寥寥却极见精神,呈现出雅逸、脱俗的艺术效果。

http://s9/small/4b4686dah7be286698128&690

 

林文举

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

省民间艺术家

高级工艺美术师

福州市工艺美术特级名艺人

 1956年生,福建福州人,号渔亨居士。自幼随父林其俤学习薄意雕刻,后毕业于福州工艺美术学校。他秉承寿山石雕西门派传统薄意雕刻技艺,既有家学渊源,又有扎实的国画基础,同时又私淑于林清卿,潜心研究,得其真谛,尤擅鸟竹薄意,其创作手法丰富多变,匠心独运,作品集文学、书画、雕刻于一体,在海内外久享盛誉。新时期以来,在薄意创意上也颇有建树。从艺四十年,先后出版《林文举薄意艺术》等四本个人专著,在各种书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其创作的作品曾多次荣获国家级、省级、市级大奖。2004年寿 山石雕作品 《清明上河图》在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国家级)上获中国工艺美术优秀作品评选“金奖”。现任福建省寿山石文化研究会理事。

 

林文举作品欣赏

 

http://s2/bmiddle/4b4686dahd6d94e5ef4b1&690

林文举 达摩渡江薄意方章

印:林文举作金砂地善伯石边款:渡江阁 金砂地善伯色黄中带红,文举薄意走刀疾速,伐条恬利干脆,在这方达摩渡江图章中,人物衣纹,天上行云也能有柔和之感,但海浪之翻滚运刀方法最坚特点,干脆利落,而身材毕现,几乎不容许磨光的多捕手。

http://s12/bmiddle/4b4686dahd6d952c0ab5b&690

田黄石-梅柳渡江-林文举

    林文举对《梅柳渡江》这件作品有着很深厚的感情。他感慨地说,这件田黄作品材质是贡品级的成色、非常罕见,但是更让他心心念念的是两者之间那份深厚的缘分。“这枚作品是我上个世纪80年代的作品,后来被日本的藏家所买得。机缘巧合,几年前被我的朋友买回。当时我一眼就认出这是自己早期的作品,真的很有缘分。”林文举又说,这枚《梅柳渡江》开始并不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样。“那时候上面被日本藏家拿去刻了字。而按照传统的做法,田黄一般不轻易拿去篆刻或者做边款的。如果要做,一般也会请大名家或者篆刻家创作。这块田黄可能被之前的藏家拿去重复做过边款,所以那一面几乎被磨平,其余的几面磨损也很多,整个画面显得不连续。因此我就进行了二次创作,把原来的字磨掉,重新补上了画面,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样。”

http://s2/mw690/4b4686dahd6d96ec97c61&690

薄意章

http://s9/mw690/4b4686dahd6d98b05b128&690

田黄石-红杏闹春


http://s13/bmiddle/4b4686dahd6d990ed2cec&690

佛手瓜

 

http://s5/mw690/4b4686dahd6d997790764&690

林文举作品

http://s9/mw690/4b4686dahd6d997ac9488&690

林文举作品

http://s4/mw690/4b4686dahd6d997ab4073&690

林文举作品

http://s11/mw690/4b4686dahd6d997e90a2a&690

林文举作品

http://s3/mw690/4b4686dahd6d997e4f742&690

林文举作品

http://s11/mw690/4b4686dahd6d9989acf4a&690

林文举作品

    文举的创作善于根据不同题材,依料构思,因石施艺,充分利用寿山石的造型、色彩、肌理的性能、特色,巧妙地将中国传统的诗文书画印表现形式及西洋画、雕刻技法协调、完美地融汇其中,扩展了薄意艺术在文化上的广泛性与包容性。他正是用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客观地、科学地去把握这一特定艺术在文化上的价值取向,使之既不失传统色彩,保持历史继承性,又迎合现代潮流,散发时代气息。此即林文举何以形成特具鲜明的个性形象——“文举薄意的原因所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