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历代佛造像

(2009-02-01 17:54:44)
标签:

善业泥

鎏金

观世音像

结跏趺坐

释迦

多宝

分类: 城市之间
雕塑
作者: 2008年09月27日

 


张惠观造释迦、多宝像
http://www.whyc.org.cn/edit/UploadFile/2007111511490193.jpg  张惠观造释迦、多宝像,唐显庆二年(657年),高39cm。 释迦、多宝并排而坐,衣饰、坐姿、形态相同。头为螺髻,面庞圆润,眉目清秀,大耳下垂,双手一施无畏印,一下垂扶膝。身著袈裟,结跏趺坐于长方形须弥座上。须弥座底部较高,中间束腰狭窄,上部为仰莲,下部为双瓣覆莲,四角有小柱,后面与背光连为一体。背光后面刻发愿文:显庆二年六月八日,比丘尼张惠观奉为皇帝及师僧父母,法界含灵,敬造多宝、释迦像二躯,虔心供养。比丘尼孙皆念供养。观门徒惠藏、惠常等供养。 此造像出土于河北曲阳修德寺遗址. 

常聪造铜鎏金观世音像 
http://www.whyc.org.cn/edit/UploadFile/20071115114916470.jpg  铜鎏金观世音像,隋开皇三年(583年)常聪造,高18.5 。 菩萨头微前倾,戴宝冠,宝缯垂肩。深目高鼻,面容端庄慈祥。脑后有插榫,原应有项光已失。右手上扬持杨柳枝,故又称杨柳枝观世音菩萨像,左手下垂提净瓶。菩萨颈佩项圈,身挂璎珞。披帛跨肩,一端由左肩绕腹缠右臂垂下,另一端从右肩绕膝缠左臂垂下。下身著长裙,裙腰外翻,跣足立于束腰仰覆莲圆座上。座下沿阴线刻铭文:开皇三年岁次癸卯九月廿八日,佛弟子常聪为息明汪敬造观世音像一躯。此像铸造精良,是隋代观世音像中艺术水平较高的作品 

多宝塔善业泥 
http://www.whyc.org.cn/edit/UploadFile/20071115114929100.jpg  多宝塔善业泥,高11.2cm,宽9.7cm。  造像方形,正面中间为佛塔,塔分三层,底层释迦、多宝并坐,上两层各一坐佛。塔左右有佛、菩萨等,背后印铭为:大堂国永徽年五月至相寺比丘法律为师僧父母造多宝佛一部供奉及法界众生铭记。堂字当为唐的同音假借俗写字。  唐代佛像呈多样化趋势,善业泥是其一种。并有多宝塔、佛说法等题材。这类造像无需花费大量资财,却一样能达到佛家所宣称的敬佛供养的善业,自然深受时人、特别是一般平民百姓的欢迎,于是制造善业泥,便成了善男信女们的自然选择。  

木雕迦叶头像 唐(公元618-907)
http://www.whyc.org.cn/edit/UploadFile/20071115114949254.jpg  迦叶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大第子。这尊木雕迦叶像虽然由于经历了千年沧桑而出现了开裂剥落的迹象,却更显出了木雕艺术特有的质朴美,它那宽广的前额,紧皱的眉宇,慈善的目光,含笑的嘴角,俨然一位饱经风霜的高僧形貌。整个造型凝重朴素,富有生气,是唐代佛教艺术的杰出代表。 

 

 

 

 

 

菩萨石像 唐(公元618-907)  
http://www.whyc.org.cn/edit/UploadFile/20071115115014690.jpg  这是一件难得的盛唐佳作。菩萨面呈满月型,丰润秀美,表情安祥。细腰,着长裙,褶襞刻划自然流畅,富有动感。优美的胡跪姿势,使形象更显生动。整个作品以汉白石圆雕而成,石质的细腻滋润,加上精练娴熟的刀法,使之成为盛唐菩萨像的创作典范。 

 

 

 

 

 

彩绘木雕观音像
http://www.whyc.org.cn/edit/UploadFile/20071115115040905.jpg  彩绘木雕观音像,高127.5cm。  像全身彩绘,由数块木头插合组成。观音头戴高冠,冠上有一化佛,系宝缯,宝缯及发绺下垂,银嵌白毫已失。细眉,秀目,面颊丰满,唇摹绘胡须,上身袒露著帔帛,下著长裙,胸饰璎珞,臂有宝钏,衣饰塑造轻盈流动,富有韵律感。半跏趺坐,身体略前倾。  观音菩萨自印度传入中土,经过与华夏文化的长期融合,唐宋以降,对观音的崇拜持续不衰,观音菩萨成为最受中国善男信女欢迎的神祗之一,因之铜、石、木、泥、瓷各种质地的观音像层出不穷,类似此像的北宋大型木雕观音在美、德、日诸国都有收藏。它们大多数原置放在寺院大雄宝殿主尊背屏的后面,为当时流行样式之一。此观音像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堪称北宋木雕中的上乘佳作。 

铜鎏金佛坐像 
http://www.whyc.org.cn/edit/UploadFile/20071115115110376.jpg  铜鎏金佛坐像,高23.8cm。  佛像半圆形肉髻,螺发间和髻顶镶有宝珠,髻顶宝珠已残。佛双眉之间有白毫一丝,长眉细目,鼻梁高直,嘴角内收,面含微笑,身著袒右式袈裟,袈裟一角绕左肩垂下,衣纹细密贴体,质感轻薄。佛胸肌饱满厚实,右腕佩手镯,双手结弥陀上品上生印,右足压于左股上,呈吉祥半跏坐姿。  
  此像与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大理国盛明二年款大日如来鎏金铜佛像的面貌、体形与服饰相比,其造型风格完全一致。这件铜鎏金佛坐像古朴端庄,金色保存良好,造型准确,亦应是一件十二世纪中叶相当南宋绍兴年间大理国所造作品,是存世不多的难得的艺术佳品。 

张凑等造圣僧石像 
http://www.whyc.org.cn/edit/UploadFile/20071115115129918.jpg  张凑等造圣僧石像,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高92.5cm。 圣僧头戴僧帽,僧帽自耳部向后收,披于肩、背。僧面庞稍长,细眉秀目,直鼻,口微合,着袈裟,结跏趺坐,手施禅定印。石座前刻发愿文:唐县东闾乡南赤村张凑、妻赵氏合家一十五口,共发愿造石圣僧一尊,永为供养。时元符三年七月二十四日建。谨记。 从此圣僧形象上判断应是僧伽像。
  唐宋以降,佛教信仰进一步世俗化,不仅原有的神祗神格发生了变化,为了现世的需要,一些世俗僧人,如济公、僧伽、志公、万回、布袋和尚等都被神圣化,成为一般信众崇拜的偶象。在上海兴教寺、浙江温州白象塔、浙江瑞安仙岩寺塔、浙江宁波天封塔、江苏苏州瑞光寺塔及河南等地的一些寺院佛塔中均有僧伽造像。这些造像都是两宋时期的作品,质地为木、砖、铜、石等,多数造像的形体较小,是集体修造供养的。此尊为一个家庭发愿供养的,且形体高大,目前尚未发现相同者,它是北宋民间宗教信仰的重要文化遗存。 
 
菩萨彩绘漆金木雕像宋(公元960-1279年) 
http://www.whyc.org.cn/edit/UploadFile/2007111511525961.jpg  此像原出山西境内,是宋代菩萨像的代表作。其全身漆金绘彩,面目丰腴,双眼凝视,神态安祥;身着偏衫,下着长裙。它那半跏依坐的姿势,优美,闲适,全然一副世俗贵妇的形象。

 

 

 

 

 

 

“永乐”款铜镀金弥勒像
http://www.whyc.org.cn/edit/UploadFile/20071115115235496.jpg  “永乐”款铜镀金弥勒像,高23cm。  弥勒面相方中见圆,丰满端正,五官匀称,眉眼细长,静穆柔美中略带笑意。细腰宽肩,肩、腰呈倒三角形,肩上有莲花与壶各一。宝冠、缨珞、项饰、耳当等装饰繁缛。底座为双层仰覆莲,莲座上下各有一周镶嵌整齐的联珠纹,座上部中间錾刻“大明永乐年施”。   “永乐”款铜造像是明朝廷专为颁赐西藏地方政府官员、宗教界上层人士而铸造的。铸造者选用了上乘铜材与先进的铸造技巧,融合藏、汉两地造像风格而成。“永乐”款铜造像豪华精美,在众多造像中独树一帜,别开一家风貌。 

高义造铜沙门像 
http://www.whyc.org.cn/edit/UploadFile/20071115115250664.jpg  高义造铜沙门像,明正统九年(1444年),高21cm,宽17.5cm。 造像铜质,作沙门形象,光头,眉间有白毫,双眉修长,两眼微闭,大耳下垂,身穿袈裟,袈裟幅边有装饰。结跏趺坐,左手平置腹前,手中托宝珠,右手握拳,中空,坐于须弥座上,座前正中有一小兽,仰头向上。座背面刻“大明正统九年岁次甲子,造佛人高义”款识。 从形象上分析,此造像应为地藏菩萨。地藏菩萨因“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而得名,他与文殊、普贤、观音并称为中国四大菩萨。
  他处于释迦涅之后、弥勒未生之前,发誓要尽度六道众生,拯救诸苦,始愿归成正果,因此也被称为“大愿菩萨”。供养地藏,可得土地丰壤、家宅永安、先亡生天、现存益寿、所求遂意、无水火灾、虚耗辟除、杜绝恶梦、出入神护、多遇圣因等10种利益。据《大方广十轮经》记载,地藏形象出现在北凉时期,唐、五代、两宋时期广为流行,并持续到明清。民间信仰尤甚。其形象主要有沙门、菩萨两种。沙门形一般身穿袈裟,一手持锡杖,一手持宝珠。此像左手托有宝珠,右手中空,推测原来所握者为锡杖。此为研究明代地藏信仰的珍贵资料。 

周府造铜鎏金佛坐像 
http://www.whyc.org.cn/edit/UploadFile/2007111511536663.jpg  周府造铜鎏金佛坐像,高6cm。 释迦像发作螺髻,手施禅定、与愿印,身著袈裟,结跏趺坐于莲台上。莲台下为六角束腰须弥座,须弥座束腰间刻发愿文云:“周府欲报四恩,命工铸造佛相,一样五千四十八尊,俱用黄金镀之,所以广陈供养,崇敬如来,吉祥如意者。洪武丙子四月吉日施。”周府可能是周王府简称。《明史•卷一百十六》载,朱元璋第5子改封周王,十四年(1381年)就藩开封。二十二年(1389年),(1391年)归藩。后因有谋逆嫌疑,复召还京,锢之。成祖入南京,复爵。洪熙元年(1425年)薨。 
  这种铜鎏金佛造像,除北京故宫博物院有数件收藏外,还见于上海、北京及日本等公私收藏。从鎏金、发愿文保存情况看,应以此件为佳。上述造像反映出明代王府热衷佛教造像的现象。  

玉璇款寿山石雕罗汉像 
http://www.whyc.org.cn/edit/UploadFile/20071115115320303.jpg  玉璇款寿山石雕罗汉像,宽5.5cm,高7cm。 
  罗汉内著交领衣,外披袈裟,双手端捧宝塔,神态安详。发式、衣饰雕刻精美,背后镌有玉璇款,为清代雕刻名家杨玉璇的代表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彩塑惜春作画像
http://www.whyc.org.cn/edit/UploadFile/20071115115350622.jpg  彩塑惜春作画像,清,高36.5cm。
  此彩色泥塑组像是我国著名的天津第一代泥人张张长林的作品。《惜春作画》彩塑取材于清代小说《红楼梦》,以贾惜春在大观园暖香坞作画为内容。惜春正在聚精会神地运笔作画,两旁少女二人一坐一立,正在会心地欣赏惜春的传神妙笔。
  清代城市经济的发达促使泥塑木雕商品化,朴素大方,明朗健康。耐人观赏的雕塑艺术品不仅可以点缀贵族官僚文人士大夫的高堂书房,而且也极适应城乡广大群众的需要。泥人张的作品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发展起来的。 

瓷塑送子观音像 
http://www.whyc.org.cn/edit/UploadFile/20071115115412508.jpg  瓷塑送子观音像,高33cm。 
  该像头束螺式发髻,披斗篷式袈裟,胸间饰缨络,手腕饰玉镯,赤双足呈半跏趺坐姿坐于高座上。神情娴淑,姿态端庄。其怀中抱一小儿,小儿呈立姿,左手执元宝,右手扬掌偏外作与人状(即满愿状)。在观音右侧饰有经函卷,下设紫檀木雕底座(后配)。瓷塑胎质略显粗糙,釉料乳白中微泛青。此像将人物雕塑的生动传神,在衣饰和手势的处理上颇具匠心。送子观音题材的造像在北宋时期即已有之,到明清时期大量出现。《妙法莲华经•观世音普门品》云: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送子观音像即典出于此。
  从该像的胎质、釉色及人物形象特征看,与康熙年间德化窑所出作品相似。人物造型接近生活,为人们喜闻乐见,具有较强的艺术观赏价值。

金镶东珠菩萨立像
http://www.whyc.org.cn/edit/UploadFile/20071115115428512.jpg  金镶东珠菩萨立像,清乾隆,通高49.5cm,宽32cm。
  菩萨立像面相端庄,神态自若。直鼻,细眉,双目微睁,两颊丰润。头戴莲花冠,冠顶置宝塔一。上身袒裸,腰肢纤细,下蔽长裙,赤足,立於莲瓣纹的底座上。头部饰项圈、璎珞,璎珞长垂及腹,其上镶嵌珍珠。肩披一条长带,两端自然垂至足下,犹如细纱,线条流畅。右臂抬至胸前,手心向外,拇指捏於食指之端,作说法印。左臂肘部略向外弓,手背朝天,垂於胯下。双臂饰珍珠手镯和臂钏;足上佩带脚镯。像之两侧各立忍冬一株,枝壮叶厚,缠绕而上,至顶端花枝内倾,各盛开一朵莲花。花蕊处生出一轮一罐,宛若透空的背光,分外精美华丽。
  菩萨像以黄金铸成,工艺精湛,色彩灿烂夺目,全身镶东珠共182粒,更显豪华富丽,是乾隆年间铸造大批藏传佛教造像中的珍品之一。
  以珠光宝器饰佛像菩萨,亦为清廷佛教艺术之风尚。东珠,产於东北松花江,是满族的发祥地,所产之珍珠被视为吉祥物,为清代王族的御用品,其他人不得配用。

铜鎏金无量寿佛坐像
http://www.whyc.org.cn/edit/UploadFile/20071115115443895.jpg  铜鎏金无量寿佛坐像,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高20.5cm。
  佛像由无量寿佛、背光、底座三部分分铸、插合而成。无量寿佛由紫铜锤打制成,头戴宝冠,面泥金,胸饰缨络,臂饰宝钏,著袒右肩衣,衣下垂至底座正面中央,双手托瓶(宝瓶已失),结跏趺坐。背光呈葫芦状,外饰火焰纹,头光及身光部分透空。底座外侈,四角饰变形莲花纹,正中錾刻大清乾隆庚戌年敬造款。像身系有黄签,上写览利益紫金 玛无量寿佛,五十五年四月十五日收,造办处呈。
  乾隆时期铸造佛像甚多,年款一般刻为大清乾隆年敬造、乾隆年造’、乾隆敬装等,提及具体年款的以庚寅、庚子、庚戌为多,这是因为乾隆皇帝生于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按中国传统计岁法,庚寅、庚子、庚戌分别是乾隆60、70、80岁大寿。每逢这些年份,必定要举行一系列庆祝活动,而进献无量寿佛,祝乾隆皇帝长寿无量,是庆祝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此像系造办处为乾隆80岁圣诞铸造的,并于四月十五日进献,由是可见祝寿活动早在乾隆生日之前几个月,便已拉开了序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