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下旬,第二届X奖杯(X Prize
Cup)热热闹闹地进行了。和第一次相比一个很大的进步是,这次有了真正的飞行器。最引人注目的事件就是,Armadillo团队的Pixel飞行器为赢得NASA设立的“月面登陆挑战”所进行的一系列飞行。竞赛规则规定其第一级比赛中,飞行器必须从一个地方升到50米,平移100米,然后再到另一个地方准确着陆,留空时间至少90秒。然后再次起飞,按同样要求飞回原处。所有的一切必须在两个半小时内完成。Pixel第一次飞行接近成功,但着陆速度过大损坏了着陆腿,内部电缆也烧坏了。紧急维修后第二天再次飞行,第一次尝试着落时因四条腿中的两条没有落在规定的区域内而失败,第二次尝试时第一程成功完成,但再次起飞后即倾覆坠毁。即将到手的35万美元奖金功亏一篑。
虽然没有摘取奖金,但不管用什么标准,Armadillo的成就仍然是了不起的。我印象中只有前麦道公司的DC-X和日本的一个试验火箭完成过垂直起落可复用火箭的飞行。但要知道Armadillo只是一个主要利用业余时间工作的团队,只用了20万美元的资金,在6个月内完成了设计、制造和测试两架飞行器的任务。在两天的时间内,Pixel重复完成了三次基本成功的飞行,而地面支持人员只有寥寥数人。飞行器的强壮性也大大超过了一般人对火箭飞行器的认识。如果这件事让NASA来做,恐怕又是一个上亿美元的项目。这说明了什么?从鲁坦的“太空船一号”,到比格罗的“起源一号”,无一不在说明民间航天和商业化航天的潜力和成本效益优势,以及它所能达到的资源分配利用的最优化。问题是,目前良好的发展趋势是否会像十年前的那次私人航天潮那样半途而废?至少,我个人还是十分乐观的。
[ 请用手机关注我的博客 ]
前一篇:珠海航展
后一篇:中国载人航天计划往何处去?(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