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文/幻真
浩瀚的银河系里,有无数像地球一样的行星,但它们荒芜一片,都没有生命。地球能拥有千姿百态的生命,很大的缘由就是地球上有液态的“水”。水是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生命生存的重要资源,在生命演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现代科学证明,地球上的生命最初是在水中诞生的。其演化过程是:蒸发到大气中的水汽,在一定条件下与大气中的物质发生化合,然后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形成氨基酸、核苷酸、核糖酸和卟啉等与生命休戚相关的物质,这些化合物进入水体后,受到水层的保护,避免了强烈的太阳辐射。继之而来的便是生命由低级逐渐向高级演化,先是在水中生成了植物,其后古生代出现昆虫,中生代出现爬行类动物,新生代出现哺乳动物,最后诞生了具有思维和情感的高级动物:人类。地球从诞生初期一个荒凉寂寞的星球,发展到今天生机勃勃的世界,水是奇迹的真正创造者。
水造就生命以后,还承担着保护生命的重要职责。不仅生命的孕育过程有水,而且整个生命过程也离不开水的保护。从高空遥望,地球是一个汪洋一片的蔚蓝色星球,地表有71%被水覆盖,大气中的水汽能阻挡地球辐射量的60%,保护地球不致冷却。海洋和陆地水体在夏季能吸收和积累热量,使气温不致过高;在冬季则能缓慢地释放热量,使气温不致过低。地球凭借水特有的热容量,维持适宜生物生存的相对恒定温度,并对生物内的体温起着调节作用。
与此同时,水作为自然界中最佳的溶解剂又具备特有的稳定性,成为所有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生物体内进行新陈代谢的最佳介质。生物依靠水为媒介,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新陈代谢以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人,水也。男女精气合,而水流形。”
(《管子·水地篇》)说明人也是由水构成的。水在人体的组成成分中比重最高,占人体重的70%。成年人每天要从饮食中摄取2.5升左右的水。医学证实,人在有水无食的情况下可以存活一个月,没水则连一个星期也活不下去。其他生物也是如此,水母中水的比例高达98%。有相当于全球河流一半的水,流淌在人类和动物的血管里,蕴藏在植物的根茎、叶脉中。
水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缘水而居,不耕不稼”(《列子·汤问》)。人类孕育生存、繁衍生息,一刻也离不开水。原始人在有水与肥田沃土的地方过上了农耕定居的生活。文明古国的悠久历史总是与河流相伴。黄河、尼罗河、印度河、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都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对应了灿烂壮丽的华夏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古巴比伦文明。据史书记载,中华民族的始祖神农氏族的炎帝和轩辕氏族的黄帝就分别出生和逝世于长江与黄河流域,并居住在姜水和姬水一带。近来考古工作者在黄河之支流河道两岸发掘出众多的原始村落遗址,如闻名遐迩的裴李岗——磁山文化和稍晚期的仰韶与龙山文化等群落,从这些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与水或水生物有关的陶纹图案,如陕西宝鸡北首岭的《水鸟啄鱼》、临潼姜寨的《双鱼单蛙》、西安半坡的《人面鱼纹》和陕县底沟的《鱼形》彩绘,河南临汝闫村的《鹳鱼与缚斧》图等,和远古时期就产生的鱼龙原始图腾一样,都是人与水的这种依恋纽带情结在精神活动中的升华表征。
水给人类带来的祸福远远超过其它一切自然物。司马迁曾发出:“甚哉!水之为利害也!”的感叹(《史记》.《河集书》)。在人类的童年时期,对于水兼有养育与毁灭能力、不可捉摸的性情,产生了又爱又怕的感情。从历史上众多对水研究的著作如战国《禹贡》、汉魏《水经》和晋郦道元《水经注》等以及存于政治、经济、哲学等文献史料中对女娲、鲧、舜、禹治水的史迹记载及以水性借鉴比喻的论述中,都可以找到“水”所留下的深深印痕。水崇拜成为人类最早产生并延续最长久的自然崇拜之一。
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就有记载殷人祭河神的卜辞。商周以降,“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后被列为古代的“八政”之一。各民族、各地区都有自己崇奉的江河之神,如黄河的水神河伯、湘水的水神湘君湘夫人等。祭祀的仪式更是五花八门。民以食为天,农业社会农作物收成好坏,直接与雨水是否充沛及时有关。在中国这个以农业立国的古老国度,水崇拜作为一种根植于农业社会生活土壤中的自然宗教,影响所及,遍布政治、经济、文艺、哲学、宗教、民俗等多个领域。中华民族还逐渐把对水的崇拜神格化为一种能腾云驾雾、呼风唤雨的神兽,龙。它神通广大,不但能兴云布雨,而且能主宰江河湖海泉等各种水体。因而龙得到了上至天子、下至庶民的普遍接受和推崇,祈祷龙神给人带来安宁、丰收和幸福。龙神在其漫长的传承演变过程中,对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以至于成为中国的象征。祭龙王祈雨是中国传统的信仰习俗,龙王庙、堂遍及全国各地。祈雨活动的频繁举行,源于古人对水的强烈依赖和自身生存的需要。面对大河泛滥的挑战人类走出了兴修水利这艰难而必然的一步,更使人类摆脱了对自然环境的单纯依赖,也开创了古代人类发展史的新纪元。
江河滋养哺育了中华民族,水除了给予人类以饮用、洗涤、灌溉、舟楫等物质恩惠外,还以独特的性格、多姿的形态,给中华民族以认识世界、认识人生以巨大启迪,并引发了不少先哲有关水的哲理思考。纵观中华民族文化史,华夏民族关于水的观念与对宇宙的洞悉、对生命基本原则的认识、对人类社会的理解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水是中华文化中最普遍、最具创造活力的意象符号,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和精髓。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直接而巨大的,是中国古人智慧的催化剂。
在文明的早期,人们开始探讨世界各种事物的组成和分类,水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古代西方提出的四元素说和佛教中的“四大”(火、风、地、水)中就有“水”;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中“水”代表了所有的液体,以及具有流动、润湿、阴柔性质的所有事物。东西方古代朴素的物质观中都把水视为一种基本的组成元素。
对中国医学乃至整个文化影响深远的典籍始祖《周易》里,“水”也被认为是五行的基本元素之一。《易经》数理取自于河图和洛书,“河图”源自远古时代对天象的观测,以天地合五方,以阴阳合五行,在三代时期成为帝王的宝贵之物。其中都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的说法,把“水”和天地的起源联系在了一起。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地六成水,天七成火,地八成木,天九成金,天五生土(《尚书大传·五行传》)。金生水,
水生木,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万物就这样被滋生出来,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大千婆娑世界。
诗是中国古代文学最早出现也是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水入诗,应追溯到《诗经》时代以前。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的《诗经》中,记述古代劳动人民在江河两岸劳动生息的诗有六七十首之多。“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淇水悠悠,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诸如此类的水之吟咏,不胜枚举。在《楚辞》中,也有不少诗篇生动地再现了楚地山川秀美的景象:“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皋兰被径兮斯路渐,湛湛江水兮上有枫”。到了魏晋时期,山水诗大盛,水的自然美在诗中得以充分体现:“石浅水潺湲,日落山照曜”(谢灵运《七里濑》);“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谢《晚登三山还望京都》)。“大小谢”引领着诗坛开辟了水之美的新天地。隋唐时期,山水诗达到了空前繁荣阶段,咏水的诗篇俯拾即是。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能胜之。”世上最柔软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滴水穿石,它却能穿透最坚硬的东西,这就是以弱胜强,以柔克刚。水寓柔于刚的独特秉性有着深远的内涵和寓意。水的其他特点也是不胜枚举的: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谦卑地处于低位,不与万物争高下,具有最谦虚的美德。水没有固有的形状,却能深入没有缝隙的东西中去,“以其善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水坚:巍巍冰山,坚不可摧。韧:抽刀断水水更流。容:能容万物,还能载舟浮桥。和:无微不至,随物赋形。善:恩泽四方,滋养众生。
古代先哲们领悟了水的种种优良特性,在各种典籍中留下了他们的热情讴歌。管子视水为“万物的本原”
和构成世界的惟一元素:“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产也。”“水者,地之血气,如丽脉之流通也……集于草木,根得其度;华得其数,实得其量;鸟兽得之,形体肥大,羽毛丰茂,明文明著;万物莫不尽其几,反其常者,水之内度适也。”(《水地》、《度地》)。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又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孔子集语》所引《说苑.杂言》:子贡问孔子说:“君子看到大水必定观看,不知有何讲究?”孔子答:“君子用水比喻自己的德行。水遍及天下,没有偏私,好比君子的道德;水所到之处,滋养万物,好比君子的仁爱;水性向下,随物赋形,好比君子的仗仪;水浅则流行,深则不测,好比君子的智慧;水奔赴万丈深渊,毫不迟疑,好比君子的勇敢;水性柔弱活灵,无微不至,好比君子的明察;水遭到恶浊,默不推让,好比君子的包容;水承受不法,终至澄清,好比君子的善化;水入量器,保持水平,好比君子的正直;水过满即止,并不贪得,好比君子的适度;水历尽曲折,终究东流,好比君子的意向。”
“亚圣”孟子也对水情有独钟,他说:“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借水性揭示了君子的立身修道。庄子说:“水静则明,浊则混。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又说:“善游者数能,忘水也。”兵圣孙子则说:“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又说:“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唐代的著名政治家魏征用“水”来劝诫太宗君王之道,“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人们还把襟怀宽广的谦谦君子比作水,因为水包容一切,海纳百川,“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君子之交淡如水”,“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些关于“水”的富含哲理的诗句无不印证了我们民族对于“水”的极度推崇。
老子这位集东方智慧之大成的伟大思想家采用一种朴素的辩证法来看待世界,他认为“静胜躁,寒胜热,柔胜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所以他的传世奇书《道德经》更是把对“水”的礼赞上升到了“道”的高度。老子说的“道”是产生天地万物之根源,是先于具体事物而存在的东西,他认为水的德行最接近于“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所不乐意的地方,接近于“道”。上善的人,居所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心地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亲和,言语要像水那样诚信,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动要像水那样伺机而动。正因为他像水那样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
老子还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于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水避高趋下,不受阻碍。水清澈平静,却深不可测。它源源不断地去造福万物却不求回报。这样的德行,可谓至仁至善。水不争,所以无往不利,天下无敌。
“水”已不仅仅是自然之水,而是升华为一种人格之水、哲学之水、文化之水。对“水”的认识已深深地溶化到人们的自然时空观和社会处世哲理中去了,奠定了中华水文化的深厚底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