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两桩事,虽极尽讴歌,摇曳生情,也不会让人肉麻,母亲或故乡算是一桩,读书算是另一桩。这里面确乎存在着某种古怪,母亲当然是具体人的母亲,写成文章倒成了所有人母亲的比附。其实仔细想想,读书也有同样的性质,读书是个体行为,不过写写读书如何之美,也都成了歌剧中经典的咏叹调,所有读书人身上那点痒痒肉随着乐声吊起,并被恰如其分地挠了数下。雅癖同好在黑暗中互相微微颔首,略带矜持的优越感油然而生。
读书无非有两种动力,一种是谋生存,一种是求趣味。如果一定要用一个日常生活事件比拟,最相似的莫过于入厕。读之是一泻千里的爽,还是吭吭哧哧的苦,是妙到毫巅的心乐齐鸣,还是如涉险滩的进退两难,真正的曼妙无法实时足量的传达。你何时听到有人在厕所里的人大叫,好啊!这一段实在是好!这人一定是在作一个人的游戏,作为听者,除了莫明其妙,还替入厕者含羞。
歌唱比赛一度要考评歌唱者的综合实力,文化常识等这种跟书本相关的答问环节,始终被电视观众当作相声小品来看。余秋雨老师认为答不出来基本上中学就不算毕业的考题,在歌手那里纷纷成了世纪难题,面色颇有便秘之苦。余秋雨老师也得了个不厚道和掉书袋的批评。其实余老师很冤枉,唱歌的也很冤枉。术业有专攻,如果让余老师去唱HIPPOP,电视观众肯定更愿意看歌唱选手答题,至少后者还有点娱乐性,让年高德勋的余老师像美国小青年一样,跳着街舞,嘴里跟含着个核桃似地叫唤“嚯——哈——”,跳的和看的都如同受刑。九十年代初,有不少上进的明星在个人喜好中写到了读书,问及所读何书,明星低调地回答,《读者》、《青年文摘》、《婚姻与家庭》。其实如果不论书和杂志的界限的话,明星彼时的阅读快感一定不输于蒙田读《罗马帝国衰亡史》。套用简?爱的说法:在阅读带来的美好感受面前,一切都是平等的。
阿尔维托?曼古埃尔说起自己早期的读书经历,“我从不把阅读的事告诉任何人”,没有人,哪怕是离他几步远,能够进入他的阅读世界。他强调,阅读是一种隐私事件。我也深有同感,私阅读,是读书的本色。书房某种程度上是精神上的闺房,它的私密程度至少与卧室同级。如果要了解一个人的爱好和倾向,最便宜的做法就是走入他的书房,更简单的是看他近期的书单,这要比古代的相人术有效得多。而同读一本消遣的书,除了因为时间和经济上的原因,只能证明二人的亲密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了闺密。上大学的时候,有人从老师处借来了《金瓶梅》全本,全班立刻体现出了高度的自组织能力,大家在短时间内取得了阅读排序和时间规约的共识,每个人的阅读时间精确到分。我被迫和一个亲近的朋友一起看,尽管我们从未明言,但是我知道,在阅读中对彼此的提防和羞涩实在是破坏了阅读感受,至今我也不记得到底读到了什么,尤其是那些被洁本删除的部分——原本是这次读禁书的主要目的。由此联想周瑜涮蒋干,可以和他同榻,但是与之同读某书,估计周瑜再有牺牲精神,也万难从命,非得到宝黛那个情份上,才有共读的可能。
同看一书还存在某种竞争,胡兰成和张爱玲读书,张爱玲处处能看到书中微妙的好,如同一路行来,碰上的全是熟人,都跟张爱玲点头打招呼,自视甚高的胡兰成此时像个站在街头的乡下人,心里颇有些酸味。两人同读一妙书,如同跟高手同时下棋,段位高下立判,丝毫没有作弊的可能。
台湾猫头鹰出版社社长陈颖青的博客中说,很多人做编辑就是冲着能读书还有人给钱的天真想法来的,我做编辑的开始也有此邪念,直到两个月之后,发现这完全是奢想。做编辑读书和毫无目的的读书完全不同,很多时候如果编辑还有着一般读书人的挑三拣四,简直就干不下去。另一方面,编辑如果对一本书喜好到骨子里,他也不大适合做这本书了,他一定会加入自己的干预痕迹,反而对书的包装和销售没什么好处。梁实秋说,世界上天生有种人是作家,有种人是读者,就像天生有种人是演员,有种人是观众。其实他还少说了一种,有种人是编辑,他们和书打交道,既不能像作者那样性情,也不能如读者那般自由。我总觉得,一个好编辑,同时也以读书消遣,基本上需要一种精神上的分裂。
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出来之后,首度低于50%的阅读率让人惊心,尤其对于编辑,无异噩耗。不过近期得到的两个八卦,也许能让人有些许宽慰。以前的同学目前是大学老师,他的班上有的小孩能写非常古朴优美的汉赋,写诗填词更不在话下;有的孩子从初中开始订立阅读计划,从先秦与古希腊时期作品读起,到进入大学已读到了中唐和文艺复兴。他说,面对这样的学生除了兴奋之外,也有些腿软,非得自己再用功,否则不足以教人。另一个则是来自媒体人大仙的博客。大仙去做足底按摩,随口问按摩小姐是何方人士,小姐答,衡阳。大仙兴起念了一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小姐幽然接之:“衡阳雁去无留意”。大仙惊诧之下,内心突然错乱,产生了文化人看见大家都有文化所触发的特有的自卑和自省。如果洗脚城的按摩小姐都有如此水平,何愁雅书不卖。
读书无非有两种动力,一种是谋生存,一种是求趣味。如果一定要用一个日常生活事件比拟,最相似的莫过于入厕。读之是一泻千里的爽,还是吭吭哧哧的苦,是妙到毫巅的心乐齐鸣,还是如涉险滩的进退两难,真正的曼妙无法实时足量的传达。你何时听到有人在厕所里的人大叫,好啊!这一段实在是好!这人一定是在作一个人的游戏,作为听者,除了莫明其妙,还替入厕者含羞。
歌唱比赛一度要考评歌唱者的综合实力,文化常识等这种跟书本相关的答问环节,始终被电视观众当作相声小品来看。余秋雨老师认为答不出来基本上中学就不算毕业的考题,在歌手那里纷纷成了世纪难题,面色颇有便秘之苦。余秋雨老师也得了个不厚道和掉书袋的批评。其实余老师很冤枉,唱歌的也很冤枉。术业有专攻,如果让余老师去唱HIPPOP,电视观众肯定更愿意看歌唱选手答题,至少后者还有点娱乐性,让年高德勋的余老师像美国小青年一样,跳着街舞,嘴里跟含着个核桃似地叫唤“嚯——哈——”,跳的和看的都如同受刑。九十年代初,有不少上进的明星在个人喜好中写到了读书,问及所读何书,明星低调地回答,《读者》、《青年文摘》、《婚姻与家庭》。其实如果不论书和杂志的界限的话,明星彼时的阅读快感一定不输于蒙田读《罗马帝国衰亡史》。套用简?爱的说法:在阅读带来的美好感受面前,一切都是平等的。
阿尔维托?曼古埃尔说起自己早期的读书经历,“我从不把阅读的事告诉任何人”,没有人,哪怕是离他几步远,能够进入他的阅读世界。他强调,阅读是一种隐私事件。我也深有同感,私阅读,是读书的本色。书房某种程度上是精神上的闺房,它的私密程度至少与卧室同级。如果要了解一个人的爱好和倾向,最便宜的做法就是走入他的书房,更简单的是看他近期的书单,这要比古代的相人术有效得多。而同读一本消遣的书,除了因为时间和经济上的原因,只能证明二人的亲密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了闺密。上大学的时候,有人从老师处借来了《金瓶梅》全本,全班立刻体现出了高度的自组织能力,大家在短时间内取得了阅读排序和时间规约的共识,每个人的阅读时间精确到分。我被迫和一个亲近的朋友一起看,尽管我们从未明言,但是我知道,在阅读中对彼此的提防和羞涩实在是破坏了阅读感受,至今我也不记得到底读到了什么,尤其是那些被洁本删除的部分——原本是这次读禁书的主要目的。由此联想周瑜涮蒋干,可以和他同榻,但是与之同读某书,估计周瑜再有牺牲精神,也万难从命,非得到宝黛那个情份上,才有共读的可能。
同看一书还存在某种竞争,胡兰成和张爱玲读书,张爱玲处处能看到书中微妙的好,如同一路行来,碰上的全是熟人,都跟张爱玲点头打招呼,自视甚高的胡兰成此时像个站在街头的乡下人,心里颇有些酸味。两人同读一妙书,如同跟高手同时下棋,段位高下立判,丝毫没有作弊的可能。
台湾猫头鹰出版社社长陈颖青的博客中说,很多人做编辑就是冲着能读书还有人给钱的天真想法来的,我做编辑的开始也有此邪念,直到两个月之后,发现这完全是奢想。做编辑读书和毫无目的的读书完全不同,很多时候如果编辑还有着一般读书人的挑三拣四,简直就干不下去。另一方面,编辑如果对一本书喜好到骨子里,他也不大适合做这本书了,他一定会加入自己的干预痕迹,反而对书的包装和销售没什么好处。梁实秋说,世界上天生有种人是作家,有种人是读者,就像天生有种人是演员,有种人是观众。其实他还少说了一种,有种人是编辑,他们和书打交道,既不能像作者那样性情,也不能如读者那般自由。我总觉得,一个好编辑,同时也以读书消遣,基本上需要一种精神上的分裂。
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出来之后,首度低于50%的阅读率让人惊心,尤其对于编辑,无异噩耗。不过近期得到的两个八卦,也许能让人有些许宽慰。以前的同学目前是大学老师,他的班上有的小孩能写非常古朴优美的汉赋,写诗填词更不在话下;有的孩子从初中开始订立阅读计划,从先秦与古希腊时期作品读起,到进入大学已读到了中唐和文艺复兴。他说,面对这样的学生除了兴奋之外,也有些腿软,非得自己再用功,否则不足以教人。另一个则是来自媒体人大仙的博客。大仙去做足底按摩,随口问按摩小姐是何方人士,小姐答,衡阳。大仙兴起念了一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小姐幽然接之:“衡阳雁去无留意”。大仙惊诧之下,内心突然错乱,产生了文化人看见大家都有文化所触发的特有的自卑和自省。如果洗脚城的按摩小姐都有如此水平,何愁雅书不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