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你不是爸爸

(2009-09-07 08:54:02)
标签:

育儿

课文

教科书

欢欢

爸爸

    “你不是爸爸!”

    这是欢欢说的。周五的晚上她妈妈去看望年近八旬跌折了腿的老外婆,切好洗好的菜放在灶台上。我烧完菜号召开饭,关掉电视,洗净小手,坐到桌边,一口一口,还抬起头,赞一声好吃,很快一碗饭吃完,不需要添碗,这已足够。我会幸福得像花儿一样。

    花儿终究没有绽放在我的脸上,电视里的动画片仍然在播,欢欢本来坐着的身子改躺状了,不断发表声明——不吃不吃不吃。我柔顺的声音渐渐逆光慢慢毛边,鲜嫩的菜叶儿焯了遍水似的。我拿起了跳绳,拎在手上便是两股,打在哪儿合适,哪儿都不合适,但我还是扬起了绳子,还是打了下去,打在小腿上,小屁股上。我的气肯定是运在了绳子上,所以会很重。我繃着的脸加了一道命令不能散下来。坐到桌前,仍然是不举筷,我的绳子又扬了起来。“你不是爸爸!”她说,还说了一些,我不记得了,唯有这一句打在了心坎上。我不是爸爸是什么?是什么也不是爸爸。爸爸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我现在记得我爸爸曾经给我的对待,并假设过“如果……就好了”。未必欢欢将来也会有这样的假设?肯定会有。现在打孩子的父亲不会多,即使是为了孩子好,也不能真打。欢欢只吃光饭,她在抗议。我去看快女了。她坐在椅子上划弄筷子。我又吼了一次,她跑到电话机旁给她妈妈打电话,不知什么原因没有听到通话的声音。她又端着碗坐在电视机前,也只吃了几口。转过脸来对我说:我不想吃了,我下次听话,我下次乖。我严厉地说从现在开始从现在做起。她说饭凉了吃了会肚子痛的,我就给她热。热了也没吃,但命令仍在。她就蹭过来央求下次好不好,并逗我开笑脸,要我陪她做作业。我说你太不听话了不愿理你。一会儿,紧张气氛解除。

    孩子不吃饭,是不是缺锌?应该从大人自身来寻找原因。发现问题,还要想办法解决问题,简单暴力没有用,听别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也没有用。

    我知道干涉的坏处,明白很多这样的道理,但是我生就这副躁脾气,心里什么都藏不住,情绪都在脸上。我感觉我跟那个沸羊羊有点接近,头脑简单,想当然,别人总不对,如何对又不知道了。跟社会上的躁子论坛里的粪青好有一比。你应该这样你应该那样,不仅是针对小孩,而且对大人也这个心理。还是书没有读好,道理没有参透。每个人都要改正缺点,按正确的来做。上面下来指示要求向欢欢道歉。你说是道呢还是歉呢。

    每个周日,是不是都有《我们》,昨晚该节目里赵启光先生谈时间管理还真是让人受益。我要改正的不仅是要有宽阔的胸怀,还要摒弃自身的懒散将“DEADLINE”提前,坐而论道并要起而行之,实在话,你得去行动去落实去做。节目中有个学生谈到下面这篇文章,有用的是最后一段勉励的话。 

专注的好处

俞敏洪

     上小学和中学的时候,教科书就那么薄薄的几本,其他任何书籍几乎都是被禁
止的,图书馆借不到,书店买不到,因此只能把教科书翻来覆去地读,用报纸认真地
把书皮包起来,里面的书页都翻烂了,书皮还像新的一样;由于没有别的书看,语文
书中的课文背了一遍又一遍,从《小英雄雨来》,背到《谁是最可爱的人》,又背到
《阿Q正传》;到现在为止每一篇课文都还像刻在心上一样。现在回想起来,背过的
大部分课文是适应政治形势的文章,好像白背了,要是当初就把中国文化中最美好的
篇章都编到教科书里面,到今天一定还能用到,并且受益无穷。于是不禁想起了两件
事,一是不知道现在的教科书到底编了些什么课文,如果现在的学生还能像我们当初
背那些没有用的文章一样背出来这些课文,是不是能够受用终生;第二件事情就是古
时候学生从小只背四书五经,必须背得滚瓜烂熟,尽管刻板狭隘,但凡是背过的人一
辈子都可以引经据典,出口成章,也成就了不少像苏东坡、王安石这样的伟大人物。
当然现在的学生除了语文,还要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英语等学科,而且还
必须学,不学就会落后于时代,结果是知识面比古人要广得多,但从熟能生巧到终生
使用来说,则大部分学生都是为了考试学习,考试完了就忘了。学习不再是为了终身
受益,过完了考试门槛,学过的知识就可以像敲门砖一样扔掉了。

  进了大学之后,我就再也没有体会过小时候一篇篇课文慢慢背,背出无限乐趣来
的那种快乐。在大学里发现同学们像百米冲刺一样比赛着读书,读了一本又一本,大
家不是比谁把哪本书研究透了,而是比读书的数量,只要能把书名、作者和内容概要
记下来,能回到宿舍吹嘘就是胜利。结果在大学读了很多书,几乎没有哪本书中的重
要思想能够信手拈来地引用。现在想来,要是在大学不那么虚荣地去追赶同学的读书
数量,而是踏踏实实研究几本书,可能现在学问的境界和思想的深度就不一样了。林
肯好像一辈子的床头书就是圣经和莎士比亚,别的书他都不读,结果心智同样伟大而
广博;当然我不是说大家一辈子只读几本书就够,而是在广泛读书的同时,确实应该
真正精读几本书,甚至背诵,达到心灵的领悟为止。在大学的时候,也曾经拼命学习
英语,教科书学了一本又一本,结果学了很多年,英语水平还在洋泾浜的水平上;想
想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我们老师那一辈人,进入教会学校后就拿着一本圣经,翻来覆
去的念叨,抛开宗教意义不说,几年以后一本圣经翻得烂熟,结果英语水平一辈子过
关;记得上大学的时候,听到我们那些老师读英文时优雅的发音和充满自信的慢条斯
理,打从心眼里惊奇,设想一下当时既没有录音设备也没有复读机,就能把英文讲得
如此地道,那是一种何等迷人的状态。我们现在什么学习设备都有了,把英文学好却
很难,是什么原因呢?是我们没有把注意力专注到一个点上,一个点都没有抓住,想
要抓住全面当然会很难。所以现在有人问我英语怎么学,我常常一句话说完:把任何
一本好点的教科书背得滚瓜烂熟就行
,我没法说让大家把圣经背出来,否则大家会以
为我是传教的呢。

  现在的孩子们选择太多,对于他们来说是好事也是坏事,好事是见多识广,机会
众多,坏事是不再专心致志,常常三心两意见风使舵,不断改变自己生活和工作的方
向,结果最后就迷失了方向,也迷失了人生。
我的一个朋友做过一个调查,看有多少
大学生对于自己的专业不喜欢,结果有一大半是不喜欢的;过去专业是被分配的,不
喜欢情有可原,现在专业是学生自己挑的,不喜欢就已经不对头;但更加不对头的还
在后面,很多同学因为不喜欢就换了自以为喜欢的专业,结果调查发现,在换过专业
的学生中,依然有一半的同学对于自己换过的专业还是不喜欢;可见现在的大学生在
众多的机会面前是多么地不知所措。回想起来,反而觉得我们那时的大学生活更加幸
福,国家给你分配一个专业,你学也得学不学也得学,结果是不得不学会喜欢,后来
很多人还成了专业领域的杰出人才。正像丘吉尔所说的那样,一个人不在于他喜欢做
什么,而在于学会喜欢正在做的事情。任何一件事情获得成就,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
力,有时候很多人喜欢一件事情是表面的喜欢,一旦要付出努力就会望而却步。我有
一个朋友喜欢听钢琴曲,对于会弹钢琴的人羡慕得要死,后来终于有了时间有了钱,
于是下定决心要学钢琴,请了很好的老师,结果两个月之后就彻底崩溃放弃,我问他
为什么放弃,他说听到自己弹出来的刺耳的声音,神经病都快发作,对钢琴再也没有
兴趣了,从此把自己对于钢琴曲的喜欢也消灭了。所以,我们喜欢一件事情和要真正
做好一件事完全是两回事,做好一件事的前提是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心血。
我在开始
做新东方的时候,是被生活所迫,所以谈不上喜欢做,有几个和我同时创业的人,最
后都耐不住寂寞和辛苦,半途而废了,但我没有别的事情好做,人又不够聪明,所以
只能坚持下来,最后歪打正着,做成了新东方,也喜欢上了新东方。

  我们一辈子拥有的时间不是无限的,我们能够做的事情也不是无限的,所以在不
断探索世界、扩大眼界、博览群书、广泛涉猎的同时,能够让自己专注起来,一心一
意熟读几本书、一心一意学习一个专业、一心一意做成一个事业、一心一意爱一个人
,未尝不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