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正伯
http://s2/middle/5f0b15c0h9f235cbbab91&690
我的能知道世界上曾经有位叫凯绥·珂勒惠支的德国女画家,是从鲁迅的最后一本杂文集《且介亭杂文末编》上得知的。《且介亭杂文末编》的第一篇文章就是《〈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序目》(《鲁迅全集
6
且介亭杂文末编》第469-478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出版)。
鲁迅在《序目》中,首先介绍了她出生的家庭环境,她的简历,她于1919年作为第一位女性被选为普鲁士艺术学院会员。她60岁时,罗曼罗兰对她的评价是:“凯绥·珂勒惠支的作品是现代德国的最伟大的诗歌,它照出穷人与平民的困苦和悲痛。这有丈夫气概的妇人,用了阴郁和纤秾的同情,把这些收在她的眼中,她的慈母的腕里了。这是做了牺牲的人民的沉默的声音。”然而她在现在(潘注:1936-01-28),却不能教授,不能作画,只能真正的沉默的和她的儿子住在柏林了;她的儿子像那父亲一样,也是一个医生。(第470页)
鲁迅选出了21幅她的版画用当时最好的技术影印成册,以“三闲书屋”名义,发行到中国读者手中,此文就是他为这本书写的《序目》,他对每幅画都作了精要地解说。他对上面这幅画的解说如下:
(20)《面包!》(Brot!)。石刻,制作年代未详,相当在欧洲大战之后;据原拓本,原大30×28cm.饥饿的孩子的急切的索食,是最碎裂了做母亲的心的。这里是孩子们徒然张着悲哀,而热烈地希望着的眼,母亲却只能弯了无力的腰。她的肩膀耸了起来,是在背人饮泣。她背着人,因为肯帮助的和她一样的无力,而有力的是横竖不肯帮助的。她也不愿意给孩子们看见这是剩在她这里的仅有的慈爱。(第477-478页)
上面这幅画取自《随笔》双月刊2010年第4期封面。下面这幅取自该刊今年第2期封面。
http://s10/middle/5f0b15c0h7650566d9549&690
向鲁迅学习,对这幅画试作解说如下:——
《小子不许磨成粉》。(1942作)。作者以粗豪的笔触描绘出一个女人的上身和3个孩子的面部。她是伟大而坚强的母亲,架起两支结实粗壮的胳臂,披头散发和罩衫连成一气,构成一只保护伞,把那3个可爱而又羸弱的孩子一包在内。昂着头,瞪大眼,直视袭来的邪恶势力,对它吆吼着:“小子:不准胡来!”(我怀疑图题译的不准确,请会德语的网友,帮忙查证核实,谢谢!),准备为保卫这3个弱小的生命一战。
在妈妈保护下的3个孩子,从上到下显示了他们的年龄差。最大的孩子面带惊恐,他已经懂得恶势力正在向他们袭来;二孩子还不太懂得眼前发生的是怎么回事,他正在观察和思考;这两个孩子的视线和他妈妈的视线是一致的——直瞪着来袭的黑恶势力。最小的孩子根本不知道害怕,他仍然以为是在做游戏,躲猫猫,他撩开了妈妈的罩衫露出半张可爱的笑脸。
这幅素描用简练的笔触,准确而又形象地表达了儿童的天真和人性中伟大的母爱,和它对邪恶势力的反抗。
(2011-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