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5月16日 星期日 多云 28-19摄氏度 濮阳-兰考-开封 行程390公里
●黄河岸边的祖先,远比我们想象的聪明
到濮阳大有惊艳之感:这个石油城居然如此美丽齐整。最赏心悦目的,莫过于城市绿化,行道树碧如冠盖,园林小景忽隐忽现。建市仅15年的濮阳,是国家级卫生城市,也是国家级园林城市。整个城市如一座大公园,让人赏心悦目,留连忘返。

1987年,老城修建引黄供水调节池,掘开一处墓穴,有了惊天大发现。
——一具老年男性的骸骨四周,散见着用蚌壳摆出的人骑龙与龙、鹿、奔虎等图案。──经过各方面的分析测定,认定它们是6500年前的五帝时代入土的!

在西水坡出土的“青龙、白虎、人”蚌壳图案。图中龙为现知我国最早的龙形,大约有6000多年历史,有“中华第一龙”美誉。
当时,恰有一批文物专家在安阳殷墟开会,闻讯大大摇头,说濮阳人外行,肯定是把汉墓错认成新石器时代的了。但他们一见之下,不由大惊失色:
天,中国“龙”的生日,应该上推3000多年!
过去,大家都认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象”源于西汉。这一来,至少青龙、白虎这“两仪”的天文概念,是自五帝时就有了。于是,海内外传媒把濮阳之龙,称为“天下第一龙”。
生长在黄河岸边的祖先,远比我们想象的聪明。
更有人大胆猜测,没准儿墓中男主人就是五帝中排第二的颛顼,因为他是其母在雷泽(今濮阳)“履龙迹而生”的,又传说曾“乘龙而游四海”,都帝丘(即濮阳),墓中“人骑龙”之图案,描述的莫不是他?
●孜孜不倦地“坎坎伐檀”,使黄河成了一条秃河
凌晨,去看孔悝城遗址及“天下第一龙”。

竖立在戚城公园的“帝颛顼乘龙至四海”雕像。濮阳因此有“颛顼之墟”之称。
那里已是个杂花生树、绿草如茵的公园了。孔悝城,又名戚城,孔子时代,诸候常常在此会盟,曾是卫灵公外孙孔悝的封邑。卫灵公有个漂亮风流的老婆,叫南子,孔子因与她会见而遭子路质疑。老夫子不得不对天起誓:我要有什么风流想头,“天厌之,天厌之!”
戚城不大,城墙周长才1520米,说白了是个极大的宅院,《左传·郑伯克段于鄢》提到“上九之国”、“中九之国”、“小九之国”,这戚城便只是个“小九之国”。孔子的高徒子路曾经治戚,最终为救援恩主孔悝,“结缨而死”。

这段古城墙,是春秋时期戚城鼎盛之际所建,想来是子路曾经登临过的吧。为了保护,也为了便于游客登墙而观,文物保护部门的同志在墙边开了新便道。
河南沿黄一带,这样大有来历的地方极多。别说郑州、洛阳、开封声名赫赫,像长垣(犹记史书中长垣大战的惨烈)、范县(郑板桥当过知县的所在)、嘉祥一类的“小地方”,也都是“先前阔过的”。
可惜这里“阔”得太久,人类繁衍太盛,王公贵族太过奢靡。“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人们终于把黄河孜孜不倦地伐成一条没有植被的秃河。
耀眼的文明,从此不得不依附于一条行踪不定、性喜游荡的大河。它随时可能泛决,一决便不可收拾,加之在外族的压力下,相继晋室南迁、宋室南渡……政治文化经济重心渐渐南移到长江一带。许多曾经惊天动地的所在,变得藉藉无名,日渐衰落。
像濮阳,如果不是因为发现了石油,至今还是个黄沙包围的小小县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