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柴斯木
柴斯木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543
  • 关注人气:13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法家的气质——卫俊秀先生随想(王元军)

(2020-05-17 11:44:31)

书法家的气质

    ——卫俊秀先生随想

 

王元军

    

卫老俊秀先生生于世纪之初,暮年崛起于秦晋,卓立于中国书坛。1992—1995年,我在陕西师大学习、工作期间,有幸见先生其人,赏先生之书,听先生之教,事后思之,有许多感慨,每欲就青灯之下写点文字,却头绪总总。先生阅尽沧桑的经历,蕴藉丰富的书法内涵,常使我如井中之蛙,仅得见太空之光芒,而无法窥知其广大,故不敢做长篇大论以误读者时光,仅记随想几则。

    一、孤独与独孤

    “平庸是温馨而又可靠的,但宁愿让孤独折磨得鲜血淋漓也不愿平庸地依附而失去了血色”。我认为这句话可以代表卫老的精神世界,也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时常采取的一种应世态度。卫老一生。遭际坎坷,劳教、戴帽子、开除、遣返、非议等等,如果一切随波逐流,一切顺水推舟,也许就不会有这么多的波折,但卫老就是卫老,摧之愈切,而性情愈发刚烈、孤傲。“骨中铁冷磨难热,头上霜浓晒不消”。铮铮铁骨使他在那个荒唐的年代里显得更加孤独,卫老七十岁时,还作《自寿诗》曰:“近逢寿诞日,自庆七十年,放翁多坎坷,良辰在眼前。初度谁我记,秘而不外宣,闭门且自倾,不甘器之然。免受蟠桃礼,避俗且安闲……”面对逆境与孤独,有人面墙而泣,有人自暴自弃,有人自我了断,而卫老在孤独之中,却学会了自思,学会了抛弃各种蝇头小利,学会了畅豁其胸襟。在1975年12月30日的日记中先生写道:“正道而行,一片爽朗矜肃之气,鬼神亦得为之远避。坦坦荡荡,到处皆是大路,心田一片清风明月,毫无滞碍牵挂之处,怡然自适,陶然自得,真到好处。”

甘于孤独,是保持艺术风格特行独立的重要人格因素。真正的艺术家无不如此。画家凡高大部分日子孑然独处,没有人倾听他的心曲,他把自己独特的感觉付诸笔端,创造了一幅幅惊世骇俗之作。没有孤独,便没有对生活、对艺术的独特的把握,也就没有真正的独特艺术风格。卫老的书法艺术风格似大江奔流、似赤火烈风,似群山万壑,其书法来自于傅山、来自于山谷,来自于魏碑,来自于二王,但更来自于其独特的人生经历,来自于其百折不屈的人格。没有艺术修养的人看不懂卫老的书法,只知小桥流水、花好月圆为美的人也欣赏不了卫老的书法。

今天的“艺术家”们很懂得如何创造奇特的艺术,他们惟恐世人不知,作怪状,蓄僻行,发奇言,作奇书。在其奇异放狂的外表之后,却有着急功近利之心,他们学古人之书,又不甘于终日临池.便作表面文章,左笔书、双笔书、脚书、口书,纷纷亮相,或抄古人名著,抄越长,必创“吉尼斯”记录而后已。成名之前,争相参赛、入典,成名之后,报告、剪彩、作品上石。我曾在一篇短文中讽刺许多书家作品上石,难保数年之后不会成为农民的系驴橛,而当他们回头为浪费的时光而后悔时,已是垂垂老年矣。我之所以推崇卫老其人其书,是因为从卫老那里,我看到了艺术本来的面目:艺术本寂寞之道,创造彪炳后世的书作,更需有与世俗不同的见解,孤独,发奋,甘于默默无闻,不为俗利之所诱,对历史,对文化有其执着深沉的体验。罗丹曾告诫艺术家们:“你们不要浪费时间,在交际场中或政治圈里去拉关系,你们会看到许多同行,勾心斗角,谋求富贵,这些不是真正的艺术家。”卫老其人其书,他走过的和正在走的艺术之路对于当今的艺术界,启示不可谓不深。

    二、方外客与世中情

    卫老的入室弟子,我的书友孙新权兄曾作诗道:“师乃方外客,传道世俗中。无喜亦无忧,弟子如何说。”这是说卫老饱经风霜,看透人生,视名利如草芥,人书之中均流露超尘拔俗之气。卫老从不显示自己,平素粗衣布鞋。“时人未识卫老面,朴素浑如田舍翁。”有一年冬天屋外大雪纷飞,卫老出门,持秃头扫帚一把。踯躅于白雪之上,赏飞雪之美景,迟迟不肯离去,不识者以为此村夫扫雪。我于远处见此景致,真如见到古代隐于山林的高洁之士,方外之客。

    世人论卫老之书,喜欢征引孙过庭“通会之际,人书俱老”。而我以为,卫老其书仍在吸取各家营养,充实自己的风格,而其人也并不因其近九旬之高龄而渐入平淡,他在淡泊名利的同时,却又有着愈加浓烈的赤子报国之心。如果说卫老是“方外客”,是因为他深受老庄的影响。那么其浓厚的“世中情”是来自于鲁迅。庄子、鲁迅、自身的遭际与体悟造就了卫老这样一个艺术家,他曾有济世报国之志,在1977年lO月24日的日记中先生写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太史公游名山大川,亦在于扩大胸襟,文自足千古不朽也,秀才局促私塾中,无远大光明之志,不过仅为几篇诗文,何其窝囊也。”然而,大丈夫立业建功,无非立功、立德、立言三途。卫老一读书人,也只能寄希望于立德立言,他以极大精力,撰《鲁迅<野草>探索》,《庄子与鲁迅》,然而前者在上海泥土出版社出版后,先生被胡风案件牵连而遭拘留。1956年,《庄子与鲁迅》九次修改稿约300万字及笔记、日记、信件均被抄走,随后又被定为历史反革命。在以后漫长而无自由的时光里,卫老所能做的也只能是以笔蘸墨,临写历史上壮夫烈士之遗墨,以寄托不屈之志。“醒无聊,梦无聊,一片赤诚几人晓?”当春风吹进卫老书房的时候,那颗赤热之心又焕发起无限热情,他曾说:“我应该报答秦晋大地生我养我的恩情”,他曾在《人民日报》上撰文《谈当前书法艺术的书风问题》,以一个老书家的正义感抨击时弊。先生有一剪报簿,里面贴满了日寇侵华行径之文章,不止一次地向我述说日寇的凶残,告诫年轻人不要忘记国仇之恨,每至激动之处,常燃上一支烟,狠狠地抽,其爱国之情,令人肃然起敬。卫老年岁已高,又有眼疾,两手时常抖动,仍笔耕不辍,已出版了《傅山论书法》(1947年),(鲁迅(野草)探索)(1954年),近又印行《卫俊秀书法选》、《卫俊秀书历代名贤诗文选》,另有《庄子新诂》、《八十年翰墨路上好风光》、《卫俊秀书古诗十九首》、《卫俊秀书陶渊明全诗》、《卫俊秀临历代法书》等大量著作等待出版。了解卫老的人都知道,先生所写之句多是催人上进,其书法亦似“千军万马奔赴紧急要塞,分秒必争,不许喘息者,酣淋痛快之极,直给观者以力量,虽懦夫亦知振作也。”郑板桥书画独绝于世,而其骨子里并不以为这是值得炫耀之事,他曾说:“大丈夫不能立功天地,护养生民,而以区区笔墨,供人玩好,非俗事而何?”卫老的书法决不是仅供清玩的雅物,也决不是借以邀名于世的工具,卫老在以自己的艺术向社会展示其有功于社会、裨益于人伦的功能。我常想卫老其书使壮夫畅怀,使小人怯步。其书法透出一股蓬勃向上之气,仅这一点,就已胜过当今书坛那些无病呻吟、故弄玄虚、支离萎靡的书法数百倍。从狭窄的书房走出来,从自我欣赏走出来,呼唤正气,呼唤阳刚之气,锻造不屈之人格,这也许是卫老其人其书的时代意义。

    三、大师的位置

翻开一部书法史,每个时代善书者不计其数,而真正彪炳后世者却寥寥无几。今天生逢中华盛世,有人统计。书法队伍已达一亿,不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所能比拟的,但后人写今天书法史的时候,能写上几笔的也只能是寥寥数人。急于事功,为时尚所左右者不在其列;因其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哗众取宠,有失体统半土半洋者也不在其列;因为地方性、民族性是中国书法的根本,仅有笔墨功夫而内涵不丰者也不在其列;因为高超的艺术品来自于创造者丰富的阅历、见识和与众不同的胆识。凡高的画生前一直得不到世人的承认,但他相信,人们总有一天终会了解,我的画的价值,要比我所花在画上的颜料价钱,以及我的生活(毕竟是十分贫寒的)费用高得多。”卫老的字“北京没有,全国其他地方有没有,我不敢断言,很可能没有。”(董寿平先生语)实际上,卫老的书作现在已经流传全国与海外,当然。我们也完全没有必要以流传的多寡来评价艺术品价值的高低,我们会让时间来证明,让后人所写的书法史来证明,这位瘦弱的老人曾在书法史上所起的作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