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柴斯木
柴斯木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543
  • 关注人气:13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书俱老感沧桑

(2011-01-08 22:41:17)
标签:

太原

《史记》

宋体

纲鉴易知录

洋装书

杂谈

分类: 我的足迹

人书俱老感沧桑

         ——我买《史记》

读了一辈子书,自然会有些藏书的。线装古籍不多,一书架而已。其余七八架均是洋装书。洋装书中,最让我满意的是有一部完整的中华书局标点本二十五史。最早买下的是10卷本的《史记》,是1973年我在太原西山矿务局教书时,从一位姓杨的同事手中买到的。他1959年买了这部书,不用了,就原价卖给了我。书价113元,今天看起来当然不算什么,但当时我一个月工资仅四五十元,这笔书款已经差不多是我一个月的生活费了。

所以会决意买下这部书,是因为我当时还有一点读史的想法。当时我已经读完了《纲鉴易知录》。《纲鉴易知录》虽然部帙不小,但它究竟只是古代读书人打基础的书,总觉得不太过瘾。所以我就有了读正史原著的想法。当时书店卖的都是“红宝书”和马列著作,所谓“正史”早已作为“四旧”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了,去哪里买呢?适好杨老师卖《史记》,我就毫不犹豫地买下了。买下后,我很高兴,在扉页上用小楷写下这样一段话:

马迁之史,人共推为史才。昔者虽尝采览,然终未深究者,以自阙此书,不敢贸然于他人书上勾图也。今余虽及而立之年,读史之志犹隐然存也。癸丑晚春,喜蒙杨耀宗同志鬻赐此书,誌志于此,庶几于今世有补焉。丹岩柴氏识于太原。

下面有一方印章“也愚之印”,是我自己刻的。这是我此生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刻制的印章。

现在读这段话,自然很幼稚。难道于《史记》未能深究,只是“自阙此书”的原因吗?能够于自己的书上随意“勾图”,就能够做到“深究”的吗?当然不能。买这部书时我27岁,在那样的时代,以我那样的年龄,以我那样微薄的薪俸,能够花那么多的钱买这部书的年轻人固不在多。这也只能说明自己在那样混乱的年代仍有一点读书问学的志念,并不能说明更多的什么的。其结果是,志念归志念,“深究”却一点也谈不上。书是买下了,确也认真地读过,也在上面点点划划地“勾图”了不少,却很难谈得上有多少收获和心得的。所以现在读当年写的这段话,就有一种说不上的感觉,总觉得自己吹了牛。事情过去38年了,这部书仍静静地插在我的书架上。后来也多次翻过,也只是偶尔查阅核对资料而已。

如今老了,退下来了,学问之事,已不敢问津了。这部书(当然也不仅这部书)只能成为我的消遣品了。白天不想写字,也无客来访的时候;晚上倚着窗棂,无一丝睡意的时候,随便拿起其中的一册来,像小说一样地看去。好在还没有多少文字障碍。一边读,一边欣赏着太史公那一笔古今少有的沉着稳健、回肠荡气的行文,欣赏着他笔下那些虽已远去,却仍可使人感觉性情鲜活、声影可接的人物,和那些引人入胜、百读不厌的美丽的故事,就感到是一种极好的享受。

真没想到,40年前买下的这部书,竟成了我在案头、床上的把玩之物了。

我在《史记》第一册扉页上写的一段题词——


http://s4/bmiddle/4b447fcag9956c0b42b93&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