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书法家有“学术型”和“非学术型”的区别吗?
一位网易博友给我留言说:“又看了你的几篇文章,真是年轻人的心态,你对当前书法家如此众多谈了你的看法,那你说书法家应该是怎样的?单纯艺术创作的书法家和有学问的书法家是两类人吗?”
这位朋友提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也是近年来不少人深感困惑的问题:书法家是不是可分为“学者型”和“凡学者型”两个类型?
下面谈谈我的观点。
我以为书法家,从其原本意义上说,不应该有“学者型”和“非学者型”的区分。从古到今,哪有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书法家没有深厚的学识修养、不是学者形象的人呢?他们可以不在某个、某些学科领域有很高的建树,但却具备了学者应该具备的素养和气质。更何况他们更多的是广有建树的。我们可以历数从“书圣”王羲之以后的有代表性的书法家,他们哪一位没有深到的文化修养呢?唐代的欧、虞、褚、薛、宋代的苏、黄、米、蔡,元代的赵松雪、鲜于伯机、倪云林,明代的祝枝山、文衡山,王觉斯,清代的傅青主、何子贞、康南海……哪一个不是博学广识,撰得一手好文,写得一手好诗的呢?哪一个会像我们今天的一些所谓“书法家”那样,一落笔即“欺负”唐诗宋词,写不出一首自己的诗词来呢?过去的书法家多有著述传世,都是他们勤于治学的记录,成为我国绵绵数千年学术史上的文化财富。就以近现代来说,于右任、李叔同、赵朴初、启功、王蘧常、林散之、谢无量、卫俊秀……又有哪一位不能称得起学者呢?他们都是我国书法史上璀璨的明星,他们的成就都在书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有哪一位“非学者型”的“书法家”能和他们相提并论呢?
黄道周说:书法为“学问中七八乘上事”。就是说做学问不到一定火候,就难进入书法之境,也难与言书法之道。我在上高中时先师卫俊秀先生就和我说过:“写字就是写学问。一个人学问有多大,他的字才能写多好。学问家不一定要做书法家,但书法家一定要做学问。”我们细想一下卫先生的话,并以之考察一下我国的书法史,就会认为他的话是颇中肯綮的真理。
写字到一定程度,拼搏的不是线条的优劣,而是学问的高低,这就是我的结论。我们常把有没有“文气”、“书卷气”作为评价一个人作品的重要标准,“文气”从哪里来,不是从千古文章中来么?“书卷气”从哪里来?不是要从“读书破万卷”中来么?此理甚明,还要多费口舌么?
我们这个时代,是假冒伪劣产品泛滥成灾的时代。出一批假冒伪劣的“书法家”也不足怪。不是近年有人主张要使书法成为“纯艺术”,也就是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甚至从中国的汉字中剥离开来么?我想,如果依照了这些人的欺人诓世的蛊惑,不要多少年,中国也没有书法了。
现在的问题是,一些人懒得读书,更无心做什么学问,却要梦想做书法家,以此邀名射利,到末了,他的理想也只能永远是一个梦想。真正有志于书法艺术者,则应沉下心来,一边苦练书法基本功,一边努力加强自己的学识修养,也许有一天,你一不留神,就会真的成为书法家呢。
我的回答如上,不知那位博友满意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