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心去做选项,答案就是最佳的

标签:
育儿旅游 |
分类: 行走日记 |
生活中每个家庭都在上演着不同的故事。15岁那年,我还在读初中,大我七岁的哥哥成家了。
家里忽然多了嫂子这个“外人”,一切都有了不一样的变化。
曾经,我认为爸爸疼姐姐,妈妈疼哥哥,而没有话语权的哥哥最疼我。爸爸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老大是儿子,挺好。老二是闺女,心里特别高兴,觉得儿女双全了,已经完美了。到你的时候,没有期待了。男孩女孩都无所谓了。”
家里,爸爸是绝对的当家做主的那一个,妈妈都要听爸爸的安排。我这个爸爸眼里无所谓性别的孩子,也成了爸爸眼里不受宠的孩子。年少时,我和姐姐相比除了学习成绩比她好点之外,似乎处处都不如姐姐了。姐姐有一双会说话一样的大眼睛,
白皙的皮肤,见到长辈主动笑着打招呼。而那时的我,除了喜欢一个人静静地看书之外,只在小伙伴面前爱说几句话,见到长辈就是往爸爸身后躲。于是,爸爸单位组织春游,允许带一名家属时,他带着姐姐去,允许带两名家属时,他大部分是带着妈妈跟姐姐。我能去的时候少之又少。还记得最伤我心的那一次,爸爸带姐姐去密云国际游乐场玩,我得到的消息是爸爸去开会了。当姐姐回来眉飞色舞地跟我描述密云国际游乐场有多好玩的时候,我是羡慕的。当听到姐姐说:“爸爸让我别告诉你,就说他去开会了。”当时的我,羡慕之余莫名多了愤怒的情绪。有一种被侮辱的感觉。我自己躲在院子的一个小角落里默默哭了许久。现在敲打这些文字的时候,当年的那个小女孩坐在墙角的画面还在脑海里。说实话,我从不曾嫉妒过姐姐,因为我爱姐姐,姐姐也疼爱我。她好,我都替她开心。但是那一次,爸爸的话,真的让我很受伤。哥哥一直是很疼我的。当年爸爸的单位在怀柔山里,我们一家住在顺义。爸爸每个月回来一次。大部分时间都是哥哥帮妈妈带我们姐妹,当哥哥要跟小伙伴们疯跑时,他就把姐姐藏在家里的菜窖里,只背着我去玩。我们小时候没有什么零花钱,哥哥工作之后,会悄悄给我点儿零花钱,虽然很少,也让我能够在夏天吃几根冰棍,冬天买几串糖葫芦,那时的回忆记到了现在。直到哥哥结婚。
感觉哥哥不再是最疼我的那个哥哥了。
那时,我的日记里写过这样一句话:家里再没有人疼我了。
后来,家里父母跟哥嫂不断因为各种问题吵架,甚至动手。爸爸便在单位分房的时候,搬离了村子,把农村的房子让给了哥嫂一家。搬离之后,一个大家庭变成了两个家一样,然而他们之间还会因为不同的原因开启吵架模式,旁观的我总结起来所有的原因归结于一个字:钱!两个字:利益!
那时,我烦透了他们吵架,又和好;再吵架,再和好。我想:若有一天,我成家了,不要因为钱去跟家里人吵架!
因为年纪适宜,我接了爸爸的班。那时的政策是已婚不能接班,哥哥当时想办理离婚再去接班,我不知政策允许与否,我只知直到爸爸去世,哥哥都不能原谅爸爸让我接班,没有让他接班的事情。
我也很感慨地想问问:哥哥,你是不是真的疼我这个小妹妹?多少次,我后悔选择接班,直到今天还让哥哥用这件事来说辞。
如果我没有接班,那么,我今天照顾妈妈所做的一切,是不是就会让哥哥他们看到我心里的出发点?转而我又想,人生就是这样的,所有的路可能都已铺好了吧。
因为接班,认识了我的爱人。由此,接班,不后悔!
结婚以后,由于爱人的父母去世早,我们又住的离我父母很近,年幼的女儿需要我父母帮忙照看,父母需要我们帮忙做一些采买、送医等照顾,我们小家庭的生活便自然而然跟父母的生活混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大家庭。
2014年爸爸去世后,家里再次闹得天翻地覆。又是因为钱。
我承受着哥哥一家所有的不满,尊重爸爸的遗愿,接过爸爸留给妈妈的养老钱,照顾着妈妈。那一阵子,妈妈害怕自己一个人在家住,我们便每天下班接了她跟我们同住,再在次日早晨上班时送她回家,如此折腾了几个月之后,妈妈渐渐适应了爸爸的离去,开始自己在家里生活。
2015年年底,我们买新房子,考虑到老妈,从原计划的两居室改为买三居室,贷款也随之增加了很多。爱人什么牢骚都没有,在对待老妈的事情上,他为老太太考虑的只比我多。
老妈从偶尔过来住,到常住,从把这里认为是闺女的家,到现在认为是回家,期间经历了她半夜生病,我们能及时带她去医院输液等现实问题,也让她意识到了,自己独居已经不安全了。我也有很多朋友父母只留下一个了,老人可以生活自理,选择独居生活。我的妈妈则不行。因为妈妈不识字,不会打电话,年纪大了,容易出现突发情况,所以我在她第一次身体出现不舒服,带去医院看病输液之后,便把她接到了身边,逐步打消了她自己回去住的念头。守着她,我的心里是踏实的。今年春节期间,妈妈病了,脑梗。连续半个月的输液、一个月的针灸推拿治疗,病情好转了很多。医生嘱咐每天要适当锻炼,于是我每天上下午都陪她外出散步一小时,邻居们羡慕她的好福气,说花多少钱也雇不来这样牵着你手走路的人。还有个老阿姨,特意拦着我们娘俩说:“你们知道吗?这小区里有多少人羡慕你们哟。每天闺女这么陪着散步,真幸福啊。”而我自豪的是:妈妈八十五岁了,还能这样围着小区走大圈呢,多棒!第一次帮她洗澡的时候,妈妈看我的眼神是充满感激的,到现在,妈妈已经心安理得的搬好小板凳坐下来让我给她洗澡。哥哥的房子面临拆迁了,里面有妈妈的份额。
哥哥跟我聊着他的计划,惦记着给侄子买大房子。我问:“属于妈妈的养老钱呢?”
哥哥说:“养老钱不是你手里呢吗?”
我说:“我手里的要是不够了呢?”
哥哥说:“不够我接着。”
妈妈一听哥哥这么说,笑了,眼泪花在眼眶里打转。
回到家陪她散步时,她说:“我就这么一个儿子,我的钱不给他给谁呀。”
我想哥哥听了这句话一定很高兴。我听了以后,心里五味杂陈。
看电视上《第三调解室》节目里演绎着家庭成员因为钱去争执,公说公的理、婆说婆的理,不接受调解的案件甚至让专家们都头疼,最终诉诸于法院。法院是讲理的地方,然而亲情却无法用法理来评判。我很庆幸我厘清了自己的思路,在让老妈晚年幸福的主要目标面前,所有的纠结都可以割断。很庆幸我遇到了善良的爱人,教育出来善良的女儿,他们给予我晚年的妈妈极大的包容,能够跟我一起担负起照顾我老妈的担子,这些辛苦不跟老人生活在一起的人是没有体会的。现在妈妈想哥哥了,送过去住两天,哥哥嫂子不论多忙也腾出时间把她老人家照顾得高高兴兴的。姐姐也时常来看妈,陪她。妈妈的三个孩子,还能像以前一样,围着她坐下来一起话家常。
如此,也挺好的。
家里忽然多了嫂子这个“外人”,一切都有了不一样的变化。
曾经,我认为爸爸疼姐姐,妈妈疼哥哥,而没有话语权的哥哥最疼我。爸爸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老大是儿子,挺好。老二是闺女,心里特别高兴,觉得儿女双全了,已经完美了。到你的时候,没有期待了。男孩女孩都无所谓了。”
家里,爸爸是绝对的当家做主的那一个,妈妈都要听爸爸的安排。我这个爸爸眼里无所谓性别的孩子,也成了爸爸眼里不受宠的孩子。年少时,我和姐姐相比除了学习成绩比她好点之外,似乎处处都不如姐姐了。姐姐有一双会说话一样的大眼睛,
白皙的皮肤,见到长辈主动笑着打招呼。而那时的我,除了喜欢一个人静静地看书之外,只在小伙伴面前爱说几句话,见到长辈就是往爸爸身后躲。于是,爸爸单位组织春游,允许带一名家属时,他带着姐姐去,允许带两名家属时,他大部分是带着妈妈跟姐姐。我能去的时候少之又少。还记得最伤我心的那一次,爸爸带姐姐去密云国际游乐场玩,我得到的消息是爸爸去开会了。当姐姐回来眉飞色舞地跟我描述密云国际游乐场有多好玩的时候,我是羡慕的。当听到姐姐说:“爸爸让我别告诉你,就说他去开会了。”当时的我,羡慕之余莫名多了愤怒的情绪。有一种被侮辱的感觉。我自己躲在院子的一个小角落里默默哭了许久。现在敲打这些文字的时候,当年的那个小女孩坐在墙角的画面还在脑海里。说实话,我从不曾嫉妒过姐姐,因为我爱姐姐,姐姐也疼爱我。她好,我都替她开心。但是那一次,爸爸的话,真的让我很受伤。哥哥一直是很疼我的。当年爸爸的单位在怀柔山里,我们一家住在顺义。爸爸每个月回来一次。大部分时间都是哥哥帮妈妈带我们姐妹,当哥哥要跟小伙伴们疯跑时,他就把姐姐藏在家里的菜窖里,只背着我去玩。我们小时候没有什么零花钱,哥哥工作之后,会悄悄给我点儿零花钱,虽然很少,也让我能够在夏天吃几根冰棍,冬天买几串糖葫芦,那时的回忆记到了现在。直到哥哥结婚。
感觉哥哥不再是最疼我的那个哥哥了。
那时,我的日记里写过这样一句话:家里再没有人疼我了。
后来,家里父母跟哥嫂不断因为各种问题吵架,甚至动手。爸爸便在单位分房的时候,搬离了村子,把农村的房子让给了哥嫂一家。搬离之后,一个大家庭变成了两个家一样,然而他们之间还会因为不同的原因开启吵架模式,旁观的我总结起来所有的原因归结于一个字:钱!两个字:利益!
那时,我烦透了他们吵架,又和好;再吵架,再和好。我想:若有一天,我成家了,不要因为钱去跟家里人吵架!
因为年纪适宜,我接了爸爸的班。那时的政策是已婚不能接班,哥哥当时想办理离婚再去接班,我不知政策允许与否,我只知直到爸爸去世,哥哥都不能原谅爸爸让我接班,没有让他接班的事情。
我也很感慨地想问问:哥哥,你是不是真的疼我这个小妹妹?多少次,我后悔选择接班,直到今天还让哥哥用这件事来说辞。
如果我没有接班,那么,我今天照顾妈妈所做的一切,是不是就会让哥哥他们看到我心里的出发点?转而我又想,人生就是这样的,所有的路可能都已铺好了吧。
因为接班,认识了我的爱人。由此,接班,不后悔!
结婚以后,由于爱人的父母去世早,我们又住的离我父母很近,年幼的女儿需要我父母帮忙照看,父母需要我们帮忙做一些采买、送医等照顾,我们小家庭的生活便自然而然跟父母的生活混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大家庭。
2014年爸爸去世后,家里再次闹得天翻地覆。又是因为钱。
我承受着哥哥一家所有的不满,尊重爸爸的遗愿,接过爸爸留给妈妈的养老钱,照顾着妈妈。那一阵子,妈妈害怕自己一个人在家住,我们便每天下班接了她跟我们同住,再在次日早晨上班时送她回家,如此折腾了几个月之后,妈妈渐渐适应了爸爸的离去,开始自己在家里生活。
2015年年底,我们买新房子,考虑到老妈,从原计划的两居室改为买三居室,贷款也随之增加了很多。爱人什么牢骚都没有,在对待老妈的事情上,他为老太太考虑的只比我多。
老妈从偶尔过来住,到常住,从把这里认为是闺女的家,到现在认为是回家,期间经历了她半夜生病,我们能及时带她去医院输液等现实问题,也让她意识到了,自己独居已经不安全了。我也有很多朋友父母只留下一个了,老人可以生活自理,选择独居生活。我的妈妈则不行。因为妈妈不识字,不会打电话,年纪大了,容易出现突发情况,所以我在她第一次身体出现不舒服,带去医院看病输液之后,便把她接到了身边,逐步打消了她自己回去住的念头。守着她,我的心里是踏实的。今年春节期间,妈妈病了,脑梗。连续半个月的输液、一个月的针灸推拿治疗,病情好转了很多。医生嘱咐每天要适当锻炼,于是我每天上下午都陪她外出散步一小时,邻居们羡慕她的好福气,说花多少钱也雇不来这样牵着你手走路的人。还有个老阿姨,特意拦着我们娘俩说:“你们知道吗?这小区里有多少人羡慕你们哟。每天闺女这么陪着散步,真幸福啊。”而我自豪的是:妈妈八十五岁了,还能这样围着小区走大圈呢,多棒!第一次帮她洗澡的时候,妈妈看我的眼神是充满感激的,到现在,妈妈已经心安理得的搬好小板凳坐下来让我给她洗澡。哥哥的房子面临拆迁了,里面有妈妈的份额。
哥哥跟我聊着他的计划,惦记着给侄子买大房子。我问:“属于妈妈的养老钱呢?”
哥哥说:“养老钱不是你手里呢吗?”
我说:“我手里的要是不够了呢?”
哥哥说:“不够我接着。”
妈妈一听哥哥这么说,笑了,眼泪花在眼眶里打转。
回到家陪她散步时,她说:“我就这么一个儿子,我的钱不给他给谁呀。”
我想哥哥听了这句话一定很高兴。我听了以后,心里五味杂陈。
看电视上《第三调解室》节目里演绎着家庭成员因为钱去争执,公说公的理、婆说婆的理,不接受调解的案件甚至让专家们都头疼,最终诉诸于法院。法院是讲理的地方,然而亲情却无法用法理来评判。我很庆幸我厘清了自己的思路,在让老妈晚年幸福的主要目标面前,所有的纠结都可以割断。很庆幸我遇到了善良的爱人,教育出来善良的女儿,他们给予我晚年的妈妈极大的包容,能够跟我一起担负起照顾我老妈的担子,这些辛苦不跟老人生活在一起的人是没有体会的。现在妈妈想哥哥了,送过去住两天,哥哥嫂子不论多忙也腾出时间把她老人家照顾得高高兴兴的。姐姐也时常来看妈,陪她。妈妈的三个孩子,还能像以前一样,围着她坐下来一起话家常。
如此,也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