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银行”的由来
(2008-08-29 11:16:28)
标签:
钱包储蓄罐家庭银行小学生育儿 |
分类: 亲子教育 |
平常,我们要求儿子积攒废纸盒、饮料盒等废品,到时候变卖破烂的钱全部归他所有。儿子自然高兴地举双手赞成,即便饮料在外边喝完了,也要把空盒带回家来。这次暑假我抽空收拾阳台时,趁机卖掉了攒积起来的废品,所得三十元钱全给了儿子,并鼓励他坚持这种“变废为宝”的节俭行为。可是,儿子拿着钱,这里瞅瞅,那里看看,不知道该把它存放哪儿?
见此情形,我就对他说:“想不想把钱存到家庭‘银行’来?”儿子摇摇头,又点点头。
接下来,我就替他解释家庭“银行”:如果觉得自己保管不够妥贴,可以把钱存放在家里,十元以上,五十元以下的数目,存放一个月可计利息一元;五十元以上,一百元以下,存放一个月可计利息二元,存放金额数目不限,余下依次类推,这是存取两便的活期储蓄。办理活期存蓄主要是鼓励他对金钱学会有存有取,理性使用而已。定期储蓄是十元以上,五十元以下的数目,存满三月加息五元,半年加息十元,其他依次类推。推出这款储蓄主要是为了避免盲目消费造成资不抵债的情况发生。鉴于家庭“银行”建设初期,暂不进行收税,也不实行借贷制,因此,“银行”有义务定期通报存款余额情况。
儿子虽然跟我进出过银行办理储蓄,但并不懂得所谓银行的规则。但他听说钱既不要麻烦自己保管,(因为自己保管有风险),而且还可以获得额外的利息,这一举两得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于是,立即同意先把钱存起来,等到要用时再来提取。
说到家庭“银行”缘何而起,这要追溯到儿子与钱打交道的“前车之鉴”。
记得有一天,我在家整理东西时,无意中找到了小钱包,这是儿子四岁时,央求我为他买的。当时为了买到儿子满意的钱包,我们还跑了好几个精品店,最后,儿子才心满意足地选好这个卡通钱包。 由于家庭开销不论大小一律都由大人支配,所以,儿子也就没有什么可花钱的地方。 这样以来,儿子的钱包就成了好看摆设,包里的零花钱也老老实实地兜着,没办法流通出去。
不过,儿子本身不在于花钱与否,而在于自己也像大人一样,不仅拥有自己的钱包,而且还有属于自己的零花钱了。等到儿子过足有钱的感觉瘾之后,心爱的钱包转眼间便成为遗弃的“旧爱”,取而代之的“新欢”是更可爱的小猪储蓄罐。儿子要求我们每天都往他的储蓄罐里投硬币,只要抱着小猪摇一摇,就会听到“哗啦啦”的响声,儿子开心的笑声伴随着硬币的撞击声响遍了屋宇。由于小猪储蓄罐既能“吞进去”,又能“吐出来”,所以,这为我们坐公交车备用的零钱带来了方便。但当儿子察觉我们“亦官亦盗”时,内心非常气恼,为此,像个“守财奴”一样监控我们,唯恐储蓄罐再次失守!哪知真正的“盗贼”不是家里人,而是一个“引狼入室”的伙伴--比儿子大两岁多的邻家男孩。在儿子的眼皮底下,储蓄罐被他悄无声息地洗劫一空,小猪又一次成了空空如也的家中摆设!
当我把拾得的钱包交给儿子时,儿子欢呼雀跃地打开钱包,发现里面还有几元钱,他当即决定自己开始要用小钱包了。我同意他在买自己想要的小玩具时,可以用自己的零花钱支付,但必须要妥善保管好钱包,而且每天花销不许超过一元钱!儿子满口答应一定照办。
下午去市体育馆学羽毛球时,儿子高兴地带着钱包去买游戏王卡片。他选好卡片,并付了一元钱,然后,我们一起上了公交车。在公交车上,他拿出卡片,一边数,一边看,等到下车时,他就把卡片放进我的包里。回家后,他要取卡玩,我顺便问他的钱包放哪儿?儿子摸摸裤兜,发现钱包没有了。他自言自语道,我明明放进裤袋里的啊?怎么不见了呢?此前去买卡片时,我建议帮他保管钱包,他说可以放在裤袋里,要学会自己保管。既然如此,我也就不多说了,毕竟孩子大了,要学会自己料理自己。看来,失而复得的钱包有两种丢失的可能性:要么遗弃在买卡的店里,要么不小心落在了车上。我估计第二种可能性很大,不过,我还是去帮他问问店主,店主的回答证实了我的估计是正确的。然而,我并未看到儿子因丢失钱包而伤心难过的样子。钱包以及零花钱都是大人给的,没有了可以再问大人要就是了,这是儿子“丢失了东西为什么不难过?”的回答。看来,不是自己辛苦挣得的钱,花起来不觉得心痛,这话果然有道理!
说实话,真正要学会保管好自己的东西,的确是要付出一些代价的,我就当这回不过是为了儿子学习所付出的“代价”而已!接下来,我应当让他意识到零花钱是自己花力气或用自己的行为挣回来的,因此,要好好珍惜劳动成果,学会合理使用与支配。缘于此,我尝试设置了家庭“银行”,其目的不过是让儿子初步了解银行的性能,同时,做到有量度的存取,学会合理理财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