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宅困惑之宝俭堂的前世今生

标签:
古宅陆巷古村天井山亭明德楼苏州文化 |
分类: 试饮 |
陆巷深处:宝俭堂的前世今生
叶梦得曾在这里吟诗
“落花已作风前舞,又送黄花雨。晓来庭院半残红,惟有游丝千丈茑晴空。”在春雨迷蒙中的宝俭堂,被像薄紗般的雨雾缠绕,笼罩在绿波浩淼中,成为一幅绝佳的烟雨山水画。虽是初春,宝俭堂窗外的橘树、石榴只是翠绿一片,但仍可想象宝俭堂的四季是极美的。
“三春茶叶四月梅,红枣蜜桃喜相连;初夏端阳枇杷熟,夏至杨梅满山甜;五月李子挂满树,花红采摘七月间;石榴大,葡萄鲜,银杏板栗赶秋天;雪柿红时蟹橙黄,洞庭桔红霜降边。”洞庭东山的四季亦是堂内的四季,只这二三月间,只有茶树绽出新芽。
带着碧螺春的清香,女主人陆惠霞带着我们走遍了宝俭堂的每一个角落。宝俭堂是南宋词人叶梦得的故居,这位丞相词人深受苏轼的影响,诗词深厚清隽永。其故居宝俭堂宅第格局严整,朴素庄重,明代时占地6000多平方米。现在其旧观及意蕴基本未变,中轴线上的前厅宽敞明亮,中西合璧;左侧是宽大的厨房兼餐厅,整洁温馨。出前厅后门是一个天井,整个宅院很多连接处都设有小巧的天井,天井北边是古色古香的明德楼,一律上品古家具,文房四宝一应俱全。
站在明德楼门口正好看见牌楼上许冠青先生亲笔题“厚德载福”,诠释着主人做人行事的品格。“明为玉宝一生用,德从宽厚乃有积。”许氏夫妇取自孔子〈大学〉这两句,以“明德楼”命名他们的后楼。从明德楼出去,徜徉在西花园,无论哪个角度去看,都是风景。
借款修出的宋宅清雅
修缮打理这样的故居一定需要天价吧?宝俭堂的主人一定是一个商业大亨,拥有巨额资产。。。。这不经意的感慨一下子被陆女士打断了。
太湖畔陆巷古村最多的时候曾有古建筑72处,只是随着历史的变迁和自然风化,目前只剩下30处都不到,且大部分已经残缺不全。陆惠霞说,他们于2001年买下这座破败不堪的古宅,初衷只是为了养老。但当他们得知这所古宅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之后,她和丈夫许青冠意识到了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义务,他们毅然挑起了传承这份文化瑰宝重任,经多方筹款,政府求助,甚至变卖家产,倾注了全部精力,投入巨资,历时7年,对宝俭堂进行了全面抢修,才换来了宝俭堂的新生。
看着望山亭,和脚下的彩色石子路,已经丝毫想不出多年前“宝俭堂”破落不堪的样子。宝俭堂的发展和陆巷古村的旅游同步,2007年许氏夫妇对宋代遗留下来的西花园进行了修缮,荷花池、岸船坊、花厅、长廊、住宅楼。如今,宝俭堂内亭台楼阁、小桥流水,院中的古井松雨泉仍然流淌着清澈的泉水,一切还以原有的风味,不禁感叹修缮这样的园林想必要付出许多的艰辛和努力。
宝俭堂自2006年4月28日对外开放,陆女士说,前来宝俭堂住宿的人群多种多样,有钟爱中国文化的外国朋友,有来自政界、文化界、艺术界、商界的各界朋友前来享受这种世外桃源的宁静生活、修身养性。
追求时尚的人喜欢这里的清净优雅,特立独行。2007年一场异国婚礼在宝俭堂举行。中国姑娘胡珺与拉脱维亚小伙子在苏州邂逅相恋,最后选择宝俭堂里举办了中式婚礼。在东山“司仪”的主持下,半世纪前的传统婚俗又重现天日。
喜爱传统文化的人最喜欢在宝俭堂住上一晚,白天在望山亭读读书,在屋里的推开格花窗,东面是花园,南面是遍山果树。每天呼吸到的都是新鲜空气,听到的是鸟语花香。夜晚睡在雕花的红木老式床上想心事,老式梳妆台、老式书画桌、老式躺椅,老式人家的活法就是这么清闲。不过,现代化的卫生间、彩电、宽带上网一应俱全,实在方便。
每天的小菜是田里的青头菜,湖里的鲜鱼虾蟹,粢饭糕、油条、团子,一盘乡下酱菜与炒草鸡蛋,女主人精心准备的私房菜,太湖三白、山上野菜、农家土鸡,再来一杯自制的杨梅小酒,伴着香脆的花生米,从小点心到午餐都是纯正的苏州味。
在邀请我们品茶的时候,陆惠霞女士告诉我们,宝俭堂是一所私家花园,却也是社会文化遗产,代表着苏州文脉的一部分。她希望通过宝俭堂的开放,努力将这份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中外游客来体验这里的人文古韵和自然环境,最大化实现宝俭堂的社会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庞晨黄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