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成长的启示
(2012-10-15 21:30:00)分类: 随笔散文 |
央视新闻频道《面对面》栏目本周专访的人物别无选择,只能是刚刚在上周五荣膺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在节目中,莫言追述了自己五十余年的人生历程,并重点介绍了他是如何成功走上文学之路的。
首先,莫言不否认天赋、悟莫性的重要作用。像多数人在将近六十岁的年龄,回忆童年往事,许多细节都是比较模糊的,莫言却能够清晰地记着三年级的作文内容,说明时至今日,莫言的记忆力都仍然是极其出色的。另外,莫言三四年级的作文已经崭露头角,懂得了选材、虚构,所以习作往往会拿到临近中学做初中生的范文,由此可见,莫言在写作方面确实有超出常人的天赋。
众所周知的道理,单单有天分离成功还很遥远。莫言不仅有着突出的文学禀赋,还有更加打动人的对书籍的挚爱。五六十年代,农村里书是很少的,即使哪家有也绝舍不得随便外借,以致小莫言曾经为了读一页《封神演义》,要为主人推一小时石碾来磨面粉;还有一次借到一本《青春之歌》,但规定必须半天归还,所以莫言不得不逃掉自己放羊的差事,躲到一堆柴垛里,以便母亲寻不到人,好有时间一口气读完这部书,结果书读完了,人也全身上下被蚊虫叮咬的到处红肿。就这样,莫言用各种方法读完了附近十几个村子的所有书籍。
不像那个困难时期里大多数孩子不帮父母做事,操持点家务,一味地顾着读闲书会挨打挨骂,莫言拥有着一位伟大的母亲,不但不打不骂,还非常理解支持儿子读书。有一回,莫言看中了一套《中国简史》,全价四块多,在七十年代里一户人家每年也就几十元收入的情况下,真真是一笔巨款了,而母亲竟然同意了,条件只有一个,就是莫言要答应一定念完这套书。
母亲之所以非同常人地如此支持莫言读一些闲书,有一个因素是不能忽视的,莫言在节目中提到,小学老师曾多次到他家,明确告诉莫言父母莫言的作文所以十分优秀,读这么多闲书是有功劳的。
可惜,现在人们都知道的是,莫言的正规学校教育到了小学五年级就结束了,那么又是什么让一个初中没有读过的农民最终成长为专业作家,并获得了中国人的第一个诺贝尔奖的呢?节目中,莫言对这个问题没有明确回答,但他讲述的一件和获得诺贝尔奖一样重要的事应该和这个问题有关,这件事就是莫言在部队的提干,从此,莫言改变了自己命运,有机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文学创作之中,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三十年笔耕不辍,坚持不懈,先后创作完成了十几部长篇小说以及更多的中短篇,还有散文,剧本,并最终帮助中国人实现了诺奖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