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海兴表演艺术(一)

(2021-09-06 10:52:56)



海兴表演艺术(一)





海兴表演艺术(一)


李志兴


    海兴这片热土,滋养了各种门类的文化艺术。勤劳善良质朴聪慧的海兴人民,创造传承了各种各样表演艺术。海兴是名副其实的戏剧之乡,清朝中期以来,海兴就活跃着西路梆子、海兴南锣剧两个极具影响力的民间剧种,2007年6月,西路梆子、海兴南锣剧同时被河北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1年5月,西路梆子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同时,海兴境内还活跃着西河大鼓、落子、高跷、旱船、狮子舞、秧歌等表演艺术形式,后来还有京剧、河北梆子、吕剧等剧种。这些表演艺术形式,扎根这片沃土,不断得到传承、发展,海兴人民通过这些表演艺术活动,自娱自乐的同时,感受真、善、美的熏陶和渲染,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

西路梆子

    西路梆子是现在的河北梆子的雏形,形成于清道光年间,其前身为山陕梆子。明清时期,海兴是丝绸之路北方水路重要的起点,是山西、陕西货物出海的必经之地,经商人将山陕梆子传入今河北海兴一带,当地人结合本地的哈哈腔、罗罗腔、柳子戏、渔鼓戏、秧歌剧及地方民歌、鼓词等说唱艺术,及武术、杂技、舞蹈等民间技艺的元素,形成了西路梆子,并迅速传播至北京、天津、上海及河北、山东的大片地区,极受观众欢迎。清道光后期,定名为“西路梆子”,与流行于山东东北部同样由山陕梆子演变而成的东路梆子并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沧州戏剧界整理出版的《沧州戏剧春秋》指出:“至道光末年,山陕梆子经过音随地改的衍变,终于在沧州及整个河北呈现出新的面貌,形成河北梆子”。 “海兴人孙葆元在京官居尚书,其族人在原籍赵毛陶办梆子科班,历史达百年之久,为沧州东部河北梆子重镇”。一九九五年,戏剧艺术造诣甚深的徐永阁先生进一步指出:“沧州可以说是河北梆子的发源地”。史料证实了徐先生的说法。清道光、咸丰时在沧州形成的河北梆子的雏形为西路梆子,至光绪定形为直隶梆子的南派(西路梆子)和北派梆子(京梆子),后天津对南派梆子进行了改革,从而形成了卫梆子(南派老艺人称之为半口)。一九五二年统称为河北梆子,现河北梆子基本分为冀、京、卫三派。清代在今沧州东部海兴、盐山等县,西路梆子简称为“西路”。清杨登峰(今海兴辛集人)同治七年(1868年)写的《九月二十五日演剧感赋》诗中有云:“好语伶人奏雅颂,莫将乐府演兵戈,老夫时作生平想,也复逢场一再过”。在“老夫时作生平想”诗句下,加注“西路”。
    经海兴文化工作者的积极申报,2011年5月,西路梆子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西路梆子生、旦、净、丑行当齐全,“唱、念、做、打”等表演形式内容丰富,其中旦角戏和武戏较重,做功偏多,唱腔高亢、激越,表演粗犷,念白多用海兴一带方言土语,尤其武戏最受欢迎,要求演员有极高的武术功底和高超的技艺,如“走矮人”、“耍轴棍”、“吊小辫”、“抖帽翅”、“仙人脱衣”等高难动作均始创于西路梆子,当然,这些绝技现在大多已失传。西路梆子旦角的青衣、花旦等行当的表演也独具特色,后来对河北梆子、京剧等剧种的表演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西路梆子的伴奏乐器最初主要有梆子、二股子(丝弦板胡)、四胡、横笛、笙、箫以及打击乐的锣、鼓、板等。后逐步演变为板胡、横笛、笙、二胡以及打击乐的梆子、锣、鼓、板等。西路梆子的传统剧目主要有《三贤传》、《罗衫记》、《杨二舍化缘》、《剜蔓菁》、《张三打拳》、《顶灯》、《秦雪梅吊孝》、《阳关折柳》、《反午门》、《九件衣》、《十王府》等。
    自清道光时期的1831年,在朝为官的赵毛陶孙葆元家族就已经开始组织子弟戏班、举办科班,清末至民国初年,先后组织了六个子弟戏班,兴办梆子和京剧科班达十余期,其中最多的一期达二百人,培养了大批有名的戏曲人才,最早的西路梆子演员梨双玉、刘燕香等,都是赵毛陶孙葆元家科班出身的学员。随着西路梆子的进一步发展,赵毛陶科班出身的西路梆子演员逐步走向京、津、沪等地,对直隶(河北)梆子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清朝末年有张国泰、孙武瑞、张三、刘三、小灵芝、王春生(艺名王义杠)、贾桂森、高福安等,民国到建国初期,西路梆子的代表性演员有何连仲、杜兰芳、韩月恒、小玻璃翠等,梨双玉、刘燕香、张国泰等皆为清末国内名伶,名载于久居上海的戏曲评论家孙点编著的《梨园声价录》等戏曲史文献。现在仍然能传唱西路梆子的有杜中华、张月英、王福霞等。
    西路梆子代代相传,扎根于沧州东部海兴一带。近年来,海兴县戏剧史调研组经调查、考证,掌握了许多的文史、口碑资料,搜集到大量相关实物,其中包括清末至民国期间的手抄剧本四十余件,这些剧目现在大多已经失传。目前,经海兴文化部门的努力,原汁原味的西路梆子戏在海兴一带再次传唱开来并受到群众欢迎。西路梆子是海兴一带戏剧、音乐、舞蹈、武术等地方民间艺术的结晶,她扎根于海兴这一方文化沃土,滋养了一方精神世界,带给人们以快乐和享受,她的发展、传播,对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挖掘、整理、研究、传承西路梆子,对于当地的历史、文化、艺术等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京剧、河北梆子发展史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近几年,海兴已经有三个业余的西路梆子剧团或剧社,文广旅局每年都组织西路梆子下乡演出活动,定期组织开展传承人培训,而且开展了非遗戏曲项目进校园活动,为传承、发展这一民间瑰宝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海兴表演艺术(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