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变化的人生观
(2012-02-05 09:23:57)
标签:
转载 |
《让心活起来》第1讲学习心得
一、“生命的故乡”在哪里?何为“生命的觉醒”?
“生命的故乡”不是一个空间位置,不是一个地方。它指的是我们本来的生命真相,我们生命的至善状态。这就是通常所指的一真法界,我们开悟之后到达的那个境界。在那个境界里,所有的烦恼都完全消失,有的只是一种永恒的,而又充满生机的快乐和宁静。“生命的故乡”是海云和上用当代的语言方便的表达佛教真理的新用词。千万不能望文生义,把它和我们常规的概念搞混。
“生命的觉醒”,是指我们的生命经过无数劫惯性的轮回之后,突然开始反思:“我们现有的生活方式对吗?”、现有的价值观对吗?如果不对,那什幺才是我们生命的意义呢?当我们开始对生命和宇宙的意义开始如实的反思时,我们就说“我们的生命开始觉醒了”。换句话说,我们的心活起来啦。
二、我们当代的生命现状。
我们人类的历史可以说进入了一个物质文明最高度发展的时代。过去有人类以来所有的种种关于物质世界的理想都已经在现实中实现,并且其繁荣辉煌的程度远远超出人类的期望。这时,我们过去几千年以来,认为可以构成幸福生活的种种物质基础包括衣食住行等条件都已经完全具备。同时,人类所受的教育水平也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
可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我们的生命现状却并不令人满意。许多人生活得并不快乐,甚至非常痛苦。暂且不谈世界其他动荡地区人们的灾难生活,就连我们处在太平盛世的中国,也都有很多新的社会问题存在。普通人有普通人的痛苦,成就者有成就者的痛苦。普通人成天幻想着希望有朝一日能成功,而成就者希望回归过普通的日子。
三、为什幺学佛?如何学佛?
为什幺学习佛法呢?因为迄今为止,佛法是唯一能给人指明彻底解脱痛苦的方法。这个方法,是以释迦牟尼佛为代表的无数佛菩萨用自己亲身的经历证明可行的。解脱了尘世的痛苦和束缚,生命的本质就会完全体现出来。
如何学佛呢?这个问题,可以涵盖我们修行的所有方面。其中诸如:
1.什幺是真正的佛法(正法)?什幺是似是而非的假佛法?什幺是共世间善法?什幺是外道法?其它的善法和修法对佛法修习的影响如何?
2.佛法八万四千法门应该如何抉择?禅净律密盖如何抉择?
3.信解行证的关系如何?应该如何去平衡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4.佛法的次第道和圆融道分别是怎幺回事?佛法应该远离世间修习还是必须在世间修习?如何有效而稳定地把修行和现实生活和谐的融合在一起?
5.学佛的违缘来了,应该如何面对和化解?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些问题的解决关系到学佛的成败。这些问题,也不是一下就有标准答案的。它需要每一个行者自己亲身去经过长期的摸索,最后才能找到适合的答案。
四、佛教真理和佛教文化的关系。
1.佛教真理即是由觉悟者揭示的共同存在于佛与众生的生命中所同有的真相和凡夫如何经过正确的修行而成佛的方法指导。这种真理是经过以释迦牟尼佛为代表的觉悟者们的生命一再检验而证明是正确可行的。这种真理是不会随着时间和空间的转移而变化,是永恒不变的。
2.佛教文化就是佛教真理的外在表现形式。佛教真理是本体,佛教文化就是真理的外相。佛教文化,包含经论,仪轨,修法,戒律等遍布修行者生活的的所有方面。由于地域的差异,时代的差异,佛教文化也难免打上了地域和时代的烙印。但这些并不妨碍对佛教真理的表达,而恰恰证明佛法随众生的根器随缘方便的特点。所以说,佛教真理和佛教文化是统一对应的。历史上自然地形成了三大主要的地域性佛教文化:南传佛教,北传佛教和藏传佛教。而北传佛教传到日本,也同时有了日本的特色。
3.因此我们不能执着于佛教文化的差异性,以狭隘的分别心,来对不同的佛教文化谈优论劣。而是要透过不同文化的表象去理解那背后的佛教真理。这个真理是独一无二,互相不会矛盾的。以我所学过的佛法中体验到,同是大乘的藏传佛教的前行修行方法,对于我们有志行菩萨道的华严行者来讲同样是非常宝贵的。南传佛教的内观方法,对于我们修习华严禅也是很有用的。不但是不同佛教文化如是,就是其它的宗教文化中也包含很多有助于我们修行完善人格的精粹。儒家文化的为人之道,道家文化的无为之道,基督教文化的宽容之道都是我们资粮道的培养阶段所需要借鉴的。只要我们在借鉴的时候,不要只是停留在这些文化的阶段,被这些文化所束缚,最后还是继续沿着佛教的真理继续前进,直至成佛就可以了。
4.佛教的真理是不变的,而佛教真理的表现形式是随着时空历史的变化而变化。因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佛法的唯一功能就是指导众生解脱。如果众生的历史状况发生变化,佛法也必须变化。否则,佛法就会湮灭。北传佛教的发展史就生动的证明这一点。因此,在世界急剧动荡的当代,佛教真理应该以怎样的文化形态出现则是当代行者所需要探索的。这里,海云法师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他用E时代的语言(即当代人听得懂的语言),重新诠释了华严及其它佛教经典。并且在诠释的过程中,始终不离来自自性中验证,以使得所有开示不离佛教的真理。这使得我等有缘之人,能方便地进入华严的大门。我等在感恩的同时,也要加倍努力地学习和实修,以期能在这一新时代佛教文化的创立中,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五、生理年龄、心智年龄和心灵年龄
1.生理年龄:衡量色身存在状况的一种参数。我们的色生本是一种如梦幻泡影的假相。它具有种种生理欲望和满足欲望的能力。当欲望得到满足的时候,它会感到快乐。同时它还是一个生住异灭的过程。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生理年龄是越小越好。但是,如果我们的生命已经开始觉醒,已经发心开始走上修行的道路,这个色身则变成了难得的珍贵法器。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生理年龄越长越好。
2.心智年龄:衡量一个人对社会规范的了解和认同的程度,即使说一个人对“人情世故”的掌握程度。对此如果一个人心智年龄太小,人情世故不通,会给自己的现实生活带来障碍。普通人如此,修行人也是如此。但是一个人如果过于精通人情世故,则有可能人性遭到压抑。普通人也可能感到痛苦,修行人也可能会因此退心。因此心智年龄,不能太大和太小,适中就好。
3.心灵年龄:衡量一个人生命觉醒的程度。这个值应该越大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