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明与其他学者一起参与《谁说台湾不是中国的?》访谈

标签:
历史诗歌文化情感 |
分类: 我的书讯文化活动 |
文/图 《人民政协报》记者 高杨 修菁
10月18日,由全国台联文宣部主办,北京市台联、九州出版社、台海出版社协办,台湾作家范文议新书《谁说台湾不是中国的》发布会在京举行。会上,两岸专家学者以“两岸一家,同根同源”为主题,从政治学、语言学、古典文学、两岸图书出版学交流等角度,梳理和阐释了台湾与大陆之间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联系,并达成共识:“台独”无论如何搞“去中国化”,最后都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他们不可能也无法撼动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事实,当下急需《谁说台湾不是中国的》这样通俗易懂的现代版台湾通史类书籍,向台湾青年讲明两岸密不可分的历史文化联结。
会上,本报记者与台湾问题专家、北京联合大学政治学研究所所长朱松岭,文字学专家、中国民族语言文字应用研究院研究员叶昌元,作家赵国明,知名出版人江乐兴等进行了对话。
赵国明的访谈部分
“两岸文学一脉相承。中原文化的基因,规范了台湾文学发展的方向、形式、内涵和风格”
记者:尽管岛内一些政客叫嚣在文化历史上“去中国化”,但我们也注意到,这些政客在很多场合会作中国古体诗,在公开讲话中也都会引经据典,这表明中华文化其实早已渗入台湾民众的血液和骨髓,两岸在古典诗词的传承与发展中有什么渊源?
赵国明:我想从台湾传统中华优秀诗词的历史渊源、台湾课纲的演变及其在中华优秀诗词方面的影响以及我的两本书《诗说台湾》和《台湾 台湾》在岛内引发的反响,来说说两岸古典诗词的传承与发展问题。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华诗词文化源远流长,经过长期的发展和传承,对台湾地区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台湾传统中华优秀诗词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
在古代,台湾有不同的名称,许多古代诗人的作品也提到了与台湾相关的内容,例如隋朝皇帝杨广的诗“岛夷时失礼……轻骑出渔阳”,并派兵去台湾。
唐朝诗人、官员施肩吾率族人移居、开发澎湖,其有诗“腥臊海边多鬼市,岛夷居处无乡里。黑皮少年学采珠,手把生犀照咸水。”
南宋知州汪大猷屯兵澎湖,编户齐民,以防海盗。他也是诗人,著有《适斋存稿》等四部。对于岛夷之人违法犯罪,他有“安有中国用岛夷俗者,苟在吾境,当用吾法”的记录。
元时开始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元朝诗人屠性有诗一首《送人赴澎湖巡检》:三十六岛绕澎湖,见说泉南天下无。花时小队旌旗出,处处春风啼鹧鸪。
明郑时期流寓台湾的文人如沈光文等人成立东吟社,致力发展诗人。正是由于祖国大陆文人的大量入台,明清相继展开文教事业,而使台湾的诗社和中华文化得以勃兴。
清末,地方文人以诗歌为武器,反映本地人民的生活疾苦。如台北举人陈维英的诗“盗贼有钱皆是友,无钱兄弟亦非亲。俗情颠倒君休怪,当世论钱不论人。”丘逢甲的诗“当时痛哭割台湾,未肯金牌奉诏还”。中华诗词的形式有诗、歌、赋、曲,花样繁多。
民国时期连横出版多部诗集控诉日军侵略者的暴行。“落日荒涛望天末,不堪回首是台湾。”
两岸文学一脉相承。中原文化的基因,规范了台湾文学发展的方向、形式、内涵和风格。
尽管台湾在历史上经历了一些特殊的时期,但以汉诗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台湾具有深厚的根基,一直得以传承和发展。这种诗词文化的传承,不仅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也是两岸同胞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