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瞿孝军
瞿孝军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11,600
  • 关注人气:22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孔子施粟:不仅“周济”而且“周全”

(2019-01-22 20:33:31)
分类: 转载文章
孔子施粟:不仅周济而且周全
陈祥龙
解放日报  2019012212版
柳友娟 制图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一生培养了三千弟子,在诸侯列国间游说,留下了很多奇闻轶事,《论语》《孟子》《荀子》《庄子》《吕氏春秋》等先子书都有大量记载。其中,《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儒家元典。
   《汉书》记载:《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下面,就以《论语》等记载的两则施粟故事,来看看圣人是如何传播自己见解的。
    惜粟如金与挥粟如土
    助人的道义在于救济急需之人,而不是给富人继续添富
    孔子做司寇时,举荐他的得意门生公西华代表鲁国出使齐国。公西华是孔子的七十二贤徒之一,善于交际,长于祭祀之礼、宾客之礼,孔子曾赞誉他可以担任诸侯的大相。
    公西华出使齐国后,孔子的另一个学生、负责管理国库的冉求(通称冉有)计划拨一些小米给公西华作为酬劳。孔子对冉有说:那就给他一釜(古代量器名,容积六斗四升)吧。冉有听后说:这似乎有点少,能不能加一点?孔子说:那就再给他一庾(古代量器名,容积二斗四升)。冉有听后心想:公西华为国家出使齐国,建功立业,造福百姓,老师也太小气了吧,怎么能只给这么一点粮食呢?于是,他私下里给了公西华五秉(古代量器名,相当于十六斛)小米。斛亦是古代量器名,一斛相当于十斗。
    孔子听后就把冉有叫来,说道:公西华出使齐国,乘坐着雄壮威严的马车,穿着又轻又暖的皮袍子,其家庭又如此富裕,你为何还给他那么多粮食?我听说真正的君子是周急不继富的。孔子的意思是,助人的道义在于救济急需之人,而不是给富裕的人继续添富。冉有听后,非常惭愧。
   《论语》还记载了孔子给另一个学生施粟的故事。孔子在鲁国担任大司寇时,知道弟子原宪的生活比较困难,就让他到府上担任家宰,帮助处理家中事务。一年下来,原宪管理得井井有条,孔子非常高兴。
    年底时,孔子把原宪叫到身边说:你今年做得很好,到仓库去领九百斛小米吧,作为俸禄。原宪连忙推辞:老师,您天天教诲我们为人处世的道理,日常生活中又给予诸多帮助,我怎么能还收取这么多俸禄呢?孔子说道:不要推辞,这是你的辛劳所得。同时,你的乡亲也无多余粮食过年,可以将这些给他们分一分。原宪听后,只能应允接受。
    这两则施粟的故事,一个惜粟如金,一个挥粟如土,引起很多学者的关注。
   宋儒张载认为,它反映了圣人的用财观。宋儒程颐进一步解释:公西华出使齐国,是代表老师出使,是符合道义的;冉有为公西华请求粟米,孔子非常宽容,不好意思直接拒绝学生,所以给得很少,暗示这样做不对;冉有再次请求时,孔子给得更少,暗示不应该增加;冉有自作主张地给公西华很多粟,所以孔子批评他;因为如果公西华真的非常贫穷的话,孔子必然会救济他。原宪作为家宰,本来就有俸禄,所以孔子给他粟时,他坚决拒绝;孔子为了让他接受额外的粮食,就让他帮助贫穷的乡邻,不仅教育了学生,而且符合道义。
    这里,我们还可以作进一步理解,公地悲剧是经济学上基于人性弱点而提出的理论模型,即指在公共资源分配中会出现大量的浪费现象。
    公共资源的侵吞,古今中外皆然。冉有因为公西华为国家做事,而且出于同学之谊给他很多国库里的粮食,于理未尝不可,却难免有因公肥私之嫌。孔子显然没有因自己的学生为国效力,而同意给额外的报酬。对待原宪之事则不同,全然出于助人道义与自家财物。
    原宪的与子贡的
    没有钱叫作,学习了大道而不去实践才叫

    孔子助人周急不继富字,不仅包含周济之义,还含有周全”“成全之义,强调帮助别人的同时也要尊重他人,懂得助人的艺术。
  《庄子》中记载了与原宪相关的另一个故事:原宪安贫乐道,住在贫苦的陋巷,穿着破烂的衣服,生活非常困难。他的同学子贡是一个富裕的儒商,听说后想过来帮助他。子贡穿着华丽的服装、坐着高头大马前来看望老同学。来到巷子后,原宪戴着桑叶做成的帽子、拄着藜杖前来迎接。子贡调侃道:老同学,你怎么病成这个样子了?
    原宪笑着回答:我听老师说过,没有钱叫作,学习了大道而不去实践才叫我是而不是。如果说满世界地游荡,到处结交狐朋狗友,学习了大道只是给别人看的,教诲别人只是为了谋取自己的利益,假装仁义却私藏罪恶,出门用豪华的车马去装饰自己,我是不忍心去做的,因为这些才是
    子贡听后面露愧色,连礼物都来不及拿下来就告辞走了。原宪看着子贡的背影,高声唱着《商颂》,歌声充塞天地,就像金石发出的声音一样铿锵有力。
    联系上面的故事,可以清楚地看出孔子和子贡在助人艺术上的境界和方法差距。
    孔子深知,君子无功不受禄。原宪是一个性格耿直的清高之士,如果没有正当的理由而去救济,难以想象他会接受。面对这样一位坚守夫子至道的学生,既要帮助他,又不能挫伤其自尊,所以孔子请他来做家宰。这样既能发挥和锻炼学生的才能,又实质性地解决了困境,而且通过将粮食分给乡亲这一理由维护了学生的尊严,也善意提醒学生应去帮助最需帮助的人。
    简言之就是,面对无须帮助的人,不可锦上添花,更不必借花献佛;面对需要帮助的人,应及时慷慨解囊,且解的是自家口袋。
    孔子显然具有推己及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优良作风。作为观察人性的大师,孔子的教育活动渗透到日常言行细节中,足见他的良苦用心和高深水准。
   周急变得更加温暖
   助人要讲究境界与艺术,使被帮助者的人格高扬挺立,继而也能善待他人
   在诸子百家中,老子推崇天道、贬斥人道;孔子主张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最终达到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社会;孟子希望实现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的王道社会。
    可现实中,锦上添花的多,雪中送炭的少,最终导致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诗人杜甫就层慨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社会资源的过度集中,容易导致阶级对立,从而引发暴力革命。有鉴于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强调先富带动、帮助后富。
    在这样的带动过程中,需要注意顺应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护持人性的善端、尊重人格的尊严,使被帮助者的人格高扬挺立,继而也能去善待他人。
    从孔子助人的故事可以看出,正因为他尊重学生的人格,所以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终日不改其乐,品行位列孔门高徒之首;子路穿着破棉袄与穿着华丽貂皮的贵族站在一起,仍然器宇轩昂、毫不自卑;原宪生活贫困却安贫乐道,并没有因为物质匮乏而自卑堕落,仍然坚守高洁的品行。孔子对学生尊严的护持、对于公平的态度,给学生们良好的言传身教,也帮助弟子成圣成贤,成为社会脊梁。
    对于这个道理,孟子也深表赞同。他指出,帮助别人,如果不给予足够的尊重,哪怕是路边的乞丐都不屑于接受。人与动物区别几希,主要在于人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保持这些人性的善端,就能使人发展成君子;抹杀这些善端,就会使人沦为禽兽。人有贤愚不肖之分,但灵魂深处的善念依然存在。尊重人格,合理地引导善端,就能使人存善抑恶。
    这些儒家故事和思想警醒世人:助人是人的天职,但助人要讲究境界与艺术。要尊重人的尊严,保护人性的善端,让善意发光发热。反观今天的一些慈善助人事业,不免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某些高校在贫困生选拔中成为集体比惨,学生们在哭诉中失去了尊严。而另一些高校依靠大数据技术来统计学生的饮食消费,再对真正需要帮助的人群进行精准扶贫,显然更能维护人的尊严,也让周急变得更加温暖。
    从整个社会层面来说,对于弱者的同情和帮助,对于公平正义的尊重和坚守,是文明社会的主要标志。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对公平正义的不懈追求,圣贤大哲对天下大同的构想培育了优良的民族性格。今天,在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一个人都不能掉队。我们要着力改变不平衡、不充分的现状,不仅要抑制奢靡腐化的浪费,而且要通过有尊严的精准扶贫,真正实现共同富裕。
                (作者单位:上海财经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