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十二月(腊月):
初八---称为“腊八”我们那里一般是吃米饭(蒸的那种)。
初二十三----要扫厨房。
初二十五六----要蒸馒头(圆型的,当地俗称“蒸馍儿”,平时吃的是长方型的,俗称”卷子”)
腊月三十-----除夕。上午要贴春联,堂屋里要设摆香案。结束一年的工作,停下所有的活计。
在除夕的晚上,爸爸,妈妈要给自己的孩子掏“压岁钱”,“干孩子”(义子女)要去自己的“干爸妈”(义父母)家去过年,有的留在家过夜,有的则不在那里过夜,随自己安排。(认干子女时,要给认下的孩子买一副碗筷,一身衣服。一般连着过三个年,在头一年来是要带“礼条子”的。(方言,就是长方行的猪肉块,上贴红纸条)过了三年就不再来家过年了,关系好的终生来家过年)
从三十的上午开始,就作好了年的准备了:在堂屋的“当门”(相当于城市楼房的客厅)的“条几”(一种很通行的家具,家家当门靠后墙必放的家具)上,放上“枣山”(一种年俗食品,用于代表“老天爷”),枣山前面是“刀头”(年俗食品:一般在过年;结婚;老人去世等喜庆祭祀是用,猪肉煮熟不可放盐。)下面是大馍(年俗食品,用语晚辈孝敬长辈的,年关晚辈去长辈家走亲戚必带的食品,它是一种象征,一个长辈用一个大馍代表。)大摸在两头,中间是蒸馍;苹果。再下面是香炉。
在除夕的晚上,一家人会烧香;点黄表纸(年俗用品,一种黄色的薄纸)许愿,(这里的香,是用榆树的里层的皮磨碎,掺麦麸,加水压制而成。)
从除夕的上午起,家家户户都在自家的各个门前放一个“拌门棍”(简单的一根棍,属年俗用)。
除夕的晚上,有的喜欢守岁等带凌晨的钟声;有的则不守,但当晚都会点红色的“大蜡烛”(年俗用品)。
从除夕晚上开始,每天关门睡觉都要放“关门炮”(为三颗,声音大的炮竹),每天早起开门都要放“开门炮”(同上),一直到过了“破五”(正月出五)。
正月初一----新年。这一天人们都会起的很早。有的刚过凌晨就起来了,起来之后,先放三声开门炮;接着给老天爷烧香;这时全家老小都起床了,开始烧水下“扁食”(年俗食品,一圆型面片,中间包韭菜粉条馅,对折即可,为头天包好的。)开饭时放鞭炮(这也是整个年关里最大的鞭炮),这时有“干儿女”的要去接过来一块吃饭这第一顿饭的。
饭后,晚辈要去给长辈“拜年”(年关的一种礼节)直系血亲的一般磕头,远一些血亲的只是口头寒暄即可。
等拜年的跑够一遍了,天也亮了,这时会再象征性的吃一顿饭,。。。然后中饭(开饭时会放鞭炮,一般性的),。。。然后晚饭。在这一天最少要吃“四顿”饭(预示着有饭吃),有的吃五顿。
正月初三----出嫁的姑娘要回娘家看望自己的父母长辈。
正月初二-----外甥要去姥姥姥爷,舅舅家看望长辈。
正月初四,五----表亲戚家的礼尚往来。
有句农谚;初二的外甥,初三的客(qie,女儿女婿),初四五的表大爷。
正月初五---破五。到今天年就算过去了,一切年的摆设,该取下的去下了,该忙什么活计的就可以去忙了,妇女们也可以动剪子做活了。
正月十五----上圆节(当地没这么称呼的,只说正月十五)在这天晚上,小朋友们都会挑着各式各样的灯笼到大街上来比谁的亮;谁的好;互相碰着,闹着。要了“干子女的,要给自己的干孩子买来灯笼和小红蜡烛送过去。前些年家里普遍的不富裕,小朋友们都会用萝卜;蔓菁(一种蔬菜,圆形)等做成“呼闪灯”(因上插一软的,长的树枝,能上下闪动,故的此名),用高粱杆做成灯笼。大一些的孩子则用白纸糊成“天灯”(可能就是孔明灯),在麦地里放。
二月初二----俗日“龙抬头”。这日家家会用柳枝插在门口的两侧,用于辟邪。会在庭院中用“锅灰”(农村烧锅作饭,留下的灰)撒下“踅子”(农用具,储粮用);“斗”等预示今年会丰收。早饭会吃“煎馍儿”(面粉,加水;加葱花,加盐,锅中煎制而成)。有谚语日:二月二,拍瓦子(用瓦片磨圆,制的一种儿童二月间的玩具),蝎子,蚰蜒(像是蜈蚣样)没爪子。
清明----晚辈要去给长辈添坟(往坟上加些土)并在上面插柳枝。烧纸钱(冥币)。
立夏----在这天早饭会吃用过年时留下的蒸馍风干后,在立夏这天用水泡好了加些面粉,放葱花等搅匀后在锅中煎食之。
五月初五-----端午节,吃大米干饭(蒸制的米饭)
七月初七----别地称‘七夕节’。这边说‘老鼠嫁女儿’,当晚不点灯,不大声说话。
八月十五-----中秋节。家家户户吃月饼,亲戚朋友间,亦借此往来串门。
九月初九----重阳节。我记忆中不只有哪些习俗,我们那好象不太重视这个节日,以后查实后在叙。
此后,没什么特别重视的节日,一直到腊月初八。
以上记述的是一些自然的节日的一些习俗,下面记一下,生老病死的一些习俗:
人出生的第三天---称喜三。
小孩出生一个月----满月。这是一个人一生中第一次大办的庆典。姥姥家会用香油炸油条,还有鸡蛋,还有小孩的衣服;童车等。送过来,亲戚朋友都会“随礼”(我有婚丧嫁娶等事你送礼过来,你有这些事时我也会带者礼物过去)。
小孩的父母家会大摆宴席,招待亲朋。时间是中午时间。
小孩生日----以前不富裕时,妈妈到时会煮一个鸡蛋给吃,在当天不会不让打骂你。现在有的则大操大办等。
结婚----这可以说是一个人的一生中第二次隆重的庆典。确定要结婚后就要去“看好”(请专门的先生选吉日),定花轿(婚礼用具,前后四人抬);沾“响气”(结婚时用的乐队,有笙,唢呐,锣;钹;梆子组成),头天就杀猪,买菜,找桌椅,请亲朋。找同村的哥们们“拿嫁妆”(以前交通工具不好,需要人抬回,带着红色的麻绳,拿着扁担,女方父母家要作好嫁妆等着当天和女儿一起抬到男方家。女家会在抽屉里放上烙饼---一种食品,面赶成薄片,撒上芝麻在锅上烙焦。零钱。)男方要带着“礼”(有半个猪大的礼条子,和果子组成。果子是当地自己炸的一种婚俗;年俗用食品)过去,越多女方越有面子。女方出嫁时要有哥哥或第第四个人分两侧扶着花轿送出村外。姥姥;舅舅;姨妈等这些重要亲戚要头天晚上就要去接过来住(现在的也许不用接,以前是必须要接的,以显尊贵)。
婚礼当天要贴对联,喜子。堂屋门前设一方桌,上放一个斗,斗正面贴双喜字,斗里装满麦子,里面插一杆称。旁边点燃着一盏古油灯,红线做捻,和一根葱白,里面倒着香油。
当天要请一体面的长辈“唱礼”(高声读出个辈分长的亲戚,拿来的礼金,相当于司仪)。各个长辈要来“受头”(长辈站在方桌东边,接受新郎新娘的磕头大礼)当时新郎站在西边,新娘在东边,面向北边的长辈磕头行礼。周围是同辈人在嚷嚷闹闹。下方铺一凉席,凉席上铺一新棉被。
受头的顺序,先姥姥家那边的亲戚,再是爸爸这边的叔叔大爷们。
当天中午大摆宴席,下午亲戚离去。晚上是同辈间喝喜酒,(闹洞房不甚,略)
过几天女孩要回娘家(具体细节暂时想不起来,后叙)。
人死之后----这是一个人不在世之后的第一次大办的事。死后有亲人为其换上新衣服(有钱的会很讲究,穿金带银,头枕元宝)棺椁停放在当门(女方死后,有其娘家人看后方可入殓)。门外高搭灵棚,灵棚里设一八仙桌,桌子两边面向南跪着晚辈的小孩(一般为孙子辈)。晚辈亲朋在桌前行礼祭拜,上方有一专门的唱礼人。父母长辈死后有钱的会:用“龙头凤尾全侍花”(最隆重的葬礼形式)不多记,记些必须的风俗;棺材用黑漆油,头宽下窄,头上书“奠”字。入殓后用草纸封逢。长子要扛“柳木杆子”(柳树杆,上挂草纸剪成的纸钱),“摔老盆”(陶制的盆,底中央钻一小孔),所有的晚辈直亲都要头带白布帽子,身穿白布长衫,腰系麻绳,鞋上也缝上白布。手拿“哭丧棒”(柳木制短棒,上粘草纸绞成的碎型),到坟地后,下土时长子要跳下坑去抱住棺材的头不一不舍(意为难舍)。放进坑里后,有一人(什么关系须考)在棺上放一自制的弓简,上压一瓦片,然后封土,柳木杆插于坟钱,旁插花圈,坟为南北向,一般一家族统一有一片坟地。后回到主家吃饭,亲朋有随礼。
死后不几天要“出殃”(魂要走)日子有专门的先生看定。当晚要在大门口里竖一把扫帚(说是升天用),家里不能有人(说人碰到了魂不好)。
死后家人会过“五七”(即死后三十五天)。
周年---即死后一周年。有的摆宴带客,有的则简单祭奠而过。
二周年---即死后的第二年,后同上。
三周年----即死后的第三年,这一年一般会大办酒宴,并带有一些喜庆色彩。对死着进行大的隆重的记拜后,是真正意义上的孝期以过。该嫁的嫁,该娶的娶,除了逢年过节的记拜外,一切都恢复了正常。春联可以象以前一样“红底黑字”充满喜气了。在三年的守孝期间春联是要“兰底白字”的,也不能写喜庆的内容,儿女不能婚嫁。
豫东的民俗的东西很多,不能一一记全,日后记起在续吧。。。。。
前一篇:告诉你一个“科学”外的空间
后一篇:日本是一只强壮的蚂蚁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