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泽逊之《文献学概要》
(2011-07-29 00:40:32)
标签:
杜泽逊文献学概要杂谈 |
分类: 齐州野语 |
夜来心情愉快,惟蚊虫叮咬巨痒;近年无事间,断续研读滕州杜泽逊《文献学概要》,至今日始于厕间(不好意思)读毕,颇有心得。意欲畅怀而论,然夜阑天热,思绪芜杂——公门有可喜之事,不能平复。故改作他日言之,且将杜师自述转引,略作铺垫云尔。睡。
以下节自:
何淑蘋、鄭誼慧《訪當代文獻學家──杜澤遜教授》一文:
……
六、請談談您的《文獻學概要》一書。
一九九九年至二○○○年寫《文獻學概要》時是我的高峰期,現在叫我寫也寫不了,因為有些資料淡忘了,有些體會在腦海中並不那麼鮮明了。所以寫這種東西還得抓住時機,少了積累不行,少了時機也不行。
在北京編完《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後回到山東大學,馬上便開文獻學課程,一星期一次,一次四節,而且是連續上。一星期我就只準備這一次課,任何事都不做。我用一百頁稿紙寫講義,平均一次上課寫完一本,一次一本,共十八個星期,再歸納成十四章,但是寫得很潦草。一學期下來,《文獻學概要》的初稿就出來了。因為當時我已經做過《清史稿藝文志拾遺》、《四庫存目叢書》還有幫王先生整理張元濟《百衲本廿四史》的手稿,所以知識得以積累到一個高峰。
《百衲本廿四史》手稿共一百六十多冊,都是我從商務印書館背回去的,交稿也是我背過去交。我自己整理《史記》、《魏書》、《宋書》、《陳書》,內人也整理了兩《唐書》、《隋書》、《三國志》等五、六種。裏面哪些是張元濟的親筆,哪些是別人的字,我基本上都認識。當然,張元濟影印時改了很多,像《史記》改二千餘處,《三國志》改一千三百多處。但是他引的是宋版書,卻把宋版書的錯字改了,這還了得!基本上他改的都是該改的明顯錯誤,但是三家注俱全的宋版《史記》就這麼一種,其他都是集解的,而且又是從日本弄回來的,要影印這麼珍貴的東西,又不能容忍它錯誤連篇,就改,改又不跟外人說,只能偷改。這個《校勘記》遲遲不公布,就跟前人毀手稿的道理一樣。改字的秘密都在上面,若要改,都在上面批個「修」字,凡是批「修」的都改了。這部《校勘記》若公布出來,就能知道哪些字宋版原來作什麼,極具學術價值。當時,宋元版汲古閣、南北監都校過,工作量浩大,現在誰有這麼大的功夫校?所以這部《校勘記》的價值非常大,但是其中一些作法值得商榷。我在《文獻學概要》中提到,也對《史記》改字部分發表了相關文章。[7]《校勘記》稿本把改過字的全抹掉,剩下即所謂的定本,肯定是張元濟原意。我跟王先生說:「拿掉不就是矇騙嗎?」努力說服他將所有塗掉的部分恢復,「修」字也要保留下來。現在商務印書館出的那套就是這麼來的。
版本上,在做《存目叢書》時,看了五六千種的宋元明本,尤其是明版書,因為宋元版存世的量少。明版書我看了兩千多種,愈看愈沒規律,例外太多,清刻本就更不在話下。在這個階段,我的版本學知識已經積累到高峰。省級圖書館的明版書大概只有幾百種,可是我看了兩千多種,再加上又做了詳細記錄,對於版本的體會就特別深。因為《存目叢書》同時也印出來,如果一本書說是明刻本,實際上卻是清刻本,那不丟人嗎?所以慎之又慎。
目錄學、版本學、校勘學、藏書史對我來說,都是在一九九八、九九年間達到高峰,再加上我的碩士論文寫辨偽學,對辨偽源流弄得很清楚。藉著寫教材的機會,覺得前人好的例子、沒用到的例子特別多,用不著抄,當時王欣夫先生的《文獻學講義》和程千帆先生的《校讎廣義》,我都沒看過。我的書出版後,有人問:「你沒有列參考書目?」我說:「我都沒看。」因為我覺得這是根據平常積累的。當然這跟涉獵對象有關,並不都是我的發現。我的《文獻學概要》有一個特點,就是有一定的錯別字、行文中前後不一、文白夾雜,不像教材。寫教材得四平八穩,但我這本書中有很多個人體會和平常經驗,舉的例子都是自己摸索過的。程毅中、白化文等人對這書的評價很高。
至於為什麼出版這本書呢?這又是一個特殊的機緣。二○○二年時,山東大學與山東醫科大學、山東工業大學合併成為一個新的山東大學。合併前,三個學校都想把各自原有經費花完,因為合併後,山東省教育部便會挹注大量資金,所以必須將原有的經費用完。山大研究院建議,一切關於研究生教育、課程改革的項目都可以申報核銷。我把教材拿去,就獲得四萬元。其中三萬元用來出版,另外一萬元拿來買書、出差。書一開始給商務,那時《清史稿藝文志拾遺》還沒出來,因為會賠錢,中華書局老是推托。我給商務,可是中華書局知道我的書有補貼,就說:「你怎麼不交到中華來呢?」我說:「《清史稿藝文志拾遺》出不來,我不能先出自己的書,後出老師的書。」中華書局說:「一塊出!」他們就到商務去把稿子要來,一切合同等都跟商務一樣。自從二○○一年出版以來,每年都印八千冊,中華書局作夢也想不到。後來又被評上「十一五國家級教材」,可以進一步提高銷量。最近改成大開本,大概快出版了。我是這麼想的:教科書究竟有多少生命力?我並沒有將它看得跟《四庫存目標注》一樣重要,我希望還會有更好的「文獻學概要」出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