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下谭丛别传:
刘天民与刘氏家族
文 陈明超
(本文发表于《齐鲁文史》,作毕已三年矣,投稿业已两年,其中有若干不严谨之处,
一仍其旧,人生忽忽,复又几个三载?)
明董复亨在《繁露园集》中说:“予读边、李二公及《函山文集》,庭实若泺上之泉,于鳞若华不注。先生则大明湖,槐柳婆娑,蒲荷荟蔚,何所不有。先生与庭实同时,于鳞之名则先生所命,”遂将边贡、刘天民、李攀龙并称为“历下三绝。”清王苹《济南先正咏》十首之四“刘吏部函山”诗曰:“称诗吏部开边李,趺坐空山听柳泉。”将其与至交边贡、李开先合誉为当时吏部的“济南三贤”。可见,刘天民为济南诗派早期的一位重要诗人。
家族旧事
刘天民世居济南锦缠沟西岸,始祖名刘成,子刘海,孙刘恕。刘恕又有子刘璟、刘瑛。刘天民《显考承事郎高邑公行状》曰:“凡六业,意我太祖皇帝造国时,刘姓已故为历城人矣。”刘璟为刘天民祖父,天顺三年(1549年)历城县贡生。“至公璟始为儒术起家”,后任河南巩县县丞,为官清廉,“雅尚清澹”。璟卒于弘治十七年(1504年)。妻姚氏,卒于弘治六年(1493年);妾章氏,卒于嘉靖十九年(1533年)。刘璟有四子,长子名刘绍,官河南叶县边运所大使;三子名刘绎,农民;四子名刘纬,商人。
二子即刘天民之父刘绪,字继志,号胤轩居士,生于天顺二年(1458年)。年轻时即有抱负,为县学生员时,因不向学政送礼,故直到弘治五年(1492年)34岁才乡试中举。弘治八年(1495年)晋太学,正德二年(1507年)选授真定府高邑(今河北高邑县)知县。
刘绪到任后,“狱多积牍”,他“立判曲直,良民便之。”又当地土匪众多,“复又盗贼群起,劫掠乡里,公率众往捕,得其渠首”。他的一系列工作使得乡风好转,又“招诸生讲授为文之法”,所以“甚有政声。”
真定府知府杨某,向其“索金不得,嗛之”,继而又言语得罪巡按罗某。正好赶上当地富豪曹惠藏匿犯人,刘绪要将其捉拿归案。哪知曹惠狡诈,向罗某诬告刘绪,以求自保。因系诬告没有证据,罗某没有办法报复,就与知府杨某商议,杨某说:“是何须兴大狱,即考以殿,无弗黜矣。”也就是说,不必大动干戈,刘绪马上就要期满考核,评他不合格就是了。
于是,在正德五年(1509年)“竟夺其官”。回到济南后,刘绪没有办法,只好“家居教授”,养家糊口。正德九年(1514年)六月二十四日卒,享年五十六岁。十月葬“城西五里原”(今人民商场附近)。正德十五年(1520年),赠承德郎、吏部文选清吏司主事。
刘绪妻张氏,历城人,生于天顺三年(1459年),滦州判官张进女。张进见到刘绪后认为“非此子莫可以贵吾女”,当即就把张氏许配给他。当时刘绪仅七岁,至二十岁始完婚。张氏弟张良弼,边贡《张夫子墓志铭》记载:张良弼,弘治六年(1493年)进士,官至礼科左给事中,多有政绩。后明武宗继位,刘瑾把持朝政,诬为奸党,遂罢官。刘天民《朝列大夫湖广参议张公行状》说:“天民少育舅家”,可见他对刘天民影响很大。
张氏相夫教子,温婉淑雅,尤其对刘天民要求甚为严格。正德二年刘绪既知高邑,刘天民乡试亦中举,张氏却病于家。正德三年(1508年)卒,后正德十五年(1520年)赠安人。
可见,刘氏家族三代为宦,人才辈出,绵延于历城一邑,可称世族。
函山行状
刘天民,刘绪独子。生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四月二十七日,字希尹。又字愧菴,“其期之我者不既大且远也乎。”因“城南二十里有函山(今玉函山)”,遂自号函山。书斋号曰“取节轩”,取意有竹之气节。
张氏生刘天民,无乳,庶祖母章氏舍二子而独哺乳之。又因家贫母病,便跟随舅舅张良弼生活。弘治八年(1495年)9岁,父入国子监,遂随父在京读书,“即通经史兼诸子百家言,文笔滚滚。命之题,顷刻成就。”弘治十四年(1501年)入济南府学,为提学陈矩菴赏识,“一见奇之”,视其如爱子。刘天民《祭矩菴先师文》说:“昔先生视学东省,立门墙者,奚啻万夫。而加意望,恒独于不肖民私拳拳也。”
正德二年(1507年)乡试中举,接着与父亲刘绪一起参加会试,“同下第”。父遂选高邑知县,次年,母卒,丁忧三年。正德六年(1511年)二月,刘天民丁忧期满,入太学。正德九年(1514年)中进士,父刘绪却先病于家。“闻捷,力疾至京师”,传授为官之道后,“寻觅舟归济,病日就重。”刘天民疏请终养,获准后“倍道弛归”,然“先三日公已殁矣。”
丁忧三年后,正德十二年(1517年)二月授户部福建司主事,五月调任吏部文选司主事。李开先《刘先生墓志铭》称,“本部用人慎重”,因刘天民“华实相附,名出人士前久矣”,所以“其调,速而美。”到任后即著《读选自便》四卷,刘天民《读选自便》序云:“予雅爱古诗,取而读焉……取数家之言,分注其下,绩成一编,将以自便为耳。”
嘉靖元年(1522年)代职吏部员外郎,次年期满实授。八月,迁稽勋司郎中。吏部考功文章,与薛君采(蕙)并称“省中二彦”。嘉靖三年(1524年)谏“大复礼”,又上疏指斥给事中陈某,遂谪寿州(今安徽寿县)知州。旧时凡京官外谪,因“失志惶惭”,故以眼纱遮目。刘天民出京过吏部时,适逢大点吏,千人云集。人言称他是无罪左迁之人,所以“众乃拥之,马不得行”。刘天民将眼纱掷地,称“吾无愧于衙门,使诸君得见吾面目耳!”
四年,既任寿州知州,“乃禳灾赈乏,通商惠工”,使“劳民无菜色。”又“立乡社以厚风俗。北门石桥久圯,增修二百余丈,积谷三万石备荒。”《历城县志》评论说,“此开先所不及”。
嘉靖七年(1528年)十一月,调任南京宗人府经历。次年九月,改南京刑部广西司郎中。嘉靖九年(1530年)四月,任河南按察司副使。期间,为锦衣卫错审的700多名重刑犯平反,自称:“吾之遗子孙者,只此足矣。”此举自然得罪了许多人。
十一年(1532年)五月,被御史胡某指摘,“以才力不及”为名,再改四川按察司副使,及去日,“壮民号泣攀留,车不能发。”期间作《游蜀吟稿》二卷,辑始自当年腊月初九,“遂成巨轶亦,”刊行于嘉靖十六年。
嘉靖十四年(1535年)辞官家居,“日集宾友徜徉山水间,东山之兴不减安石”。二十年(1541年),山东巡抚李谷平上章推荐,十月十一日,“命未下而先生无病卒。”死后葬五里沟(今槐荫区)。
刘天民妻陈氏,无后。妾三,生三子三女。长子刘浦,妾魏氏生。次子刘潼,三子刘沇。长女嫁边贡第二子边习,亦为济南诗派重要诗人。
海岱虫吟
刘天民在故居处筑对函楼。又建别墅于龙窝(今王官庄附近)。其人豪俊俶傥,其诗摇曳婆娑,与济南诗派鼻祖边贡相仿。二人又与李开先、谷继宗同乡,交游甚深,同为济南诗派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边贡长天民十岁,又均为吏部官员,故以门生称。边贡丁忧家居时,适值刘天民亦丁父忧,遂有访刘天民湖亭,作《水关东北泛舟,晚造希尹别业》曰,“张相池台烟漠漠,闵公祠墓草萋萋。回舟不尽登临感,却棹凉风过别溪。”也就是说,边贡于北门外泛舟,不由得怀念起张养浩等先贤,伤怀之后,径自转路访问刘天民去了。
二人又同登泰山,边贡作《登岳,次刘希尹》四首,在泰山绝顶同望家乡。正德十年冬,边贡丁忧临近期满,邀请刘天民、王孟宣同游华不注别墅。兴尽后,边贡作《东村冬日同刘、王诸子步归》,回到了边贡在姚家庄的住宅。诗曰:“泱漭空原返照开,漳里藜村径暮徘徊。霜苗迸土纤纤出,风叶辞林宛宛回。抚病可须重载酒,住家何必更登台。青鞋布袜沧波岸,白石歌残意转哀。”三人村野闲步,咏叹家乡风物,就此定交终生。
后刘天民外放寿州知州,作《春日用韵答边华泉》,自称“荨鲈日日忆乡关”,边贡不在身边,不禁问道“栽桑谁复伴相还?”没有办法,只好独自“青樽白发尘寰外,碧水丹峰竹杖间。”
嘉靖十一年(1532年)边贡逝世。刘天民作《寄祭边华泉文》称:“予之生,与公同里。父祖交承,三世十纪。公父奉训,我舅征仕。甥男甥女,结为连理。”正是关系纠结密切。后刘天民收录其诗,辑为《华泉集》,由天水胡瓒宗帮助付梓。刘天民作《书华泉诗集后序》曰:“华泉子没三年矣,予收其诗得若干首,才三之一云。”感叹其诗散佚,物是人非。
刘天民长李开先16岁,李开先自称“余在文选,后先生十余年”,且同是吏部要员。刘天民视李开先为知己,切磋经常,“一日,会于酒宴,(刘天民)越席执余(李开先)手问曰,君善聚书,书解有几种数耶?”李开先则详细作答,刘天民感叹说:“吾意亦如此。”由此可略窥一斑。
刘天民在大明湖上有亭,名“刘家亭”,或称“蓉泉月屋”。刘天民《新治湖亭携家小泛之作》说:“松篁藏屋小,荷芰曳船深。”嘉靖十一年(1532年)二人一同泛舟大明湖,李开先回忆到,“如壬辰年乘月泛舟,浩歌豪饮,宁可再得乎?”嘉靖二十年(1541年)李开先致仕初,五月间刘天民、谷继宗邀其再游大明湖:“莲事将罢,幸同为采莲之举。”为的是宽解李开先的郁闷。然李开先因故未至,不久刘氏卒,李开先又游大明湖,感叹“异时复至湖上,鸟声鸣唤,湖水平澄,风景不殊,而先生不可作矣!”,忍不住“将泫然而泪下”。可见二人感情之深。
济南诗派另一早期诗人谷继宗与李开先也是挚友,因双目失明,投奔李开先。而谷继宗家居金线泉上,和刘天民是很近的邻居。二人亦相知,故多诗文唱和。嘉靖二十年(1541年)刘天民、谷继宗邀李开先游大明湖不至,刘天民遂有《五月三日同少岱谷子邀杨李二明府泛舟湖上,不至,戏东一首》曰:“湖客来登五月舡,邀宾小泛丽人天。李扈何处开飞盖,杨子如今怯问玄。不分红花开竹里,转怜白鸟立沙边。瑞阳况属明朝是,述作谁成大雅篇?”
后来又建别业于南山吊枝庵(今仲宫林泉观),为其罢官归家后晚年隐居之处,以躲避尘嚣。有《访吊枝山来往四首》,其一曰:“城市厌繁喧,川原起遐想”;又其四曰:“长啸学苏门,离形纽墨翟。岁年将几何,志意不教适。”正是这种精神的体现。谷继宗自是座上常客,刘天民《邹养贤、谷嗣兴同宿山庄》说:“青樽开别墅,明月满高楼。”可谓风雅无限。
刘天民在济南的游历,主要集中在大明湖、玉函山、佛慧山、四里山、千佛山、锦绣川、神通寺等地。他尤其对佛慧山喜爱有加,比如《四月十日王白泉邀登大佛山》后还不过瘾,又《次日再到》,最后还要《宿山中》。第二天酒醒后作《下山》诗说:“作偈付僧更改语,风恬月满再来还。”
刘氏著作,除《读选自便》外,早期还有《虫吟草间集》、《剌寿吟稿》。后宦迹四川,作《游蜀吟稿》二卷。罢官家居济南后,又作《田间集》一卷、《田间次集》、《刘氏族谱》等。后由其孙刘亮采辑为《函山先生文集》十卷,兰阳李梦鳞刊行。卷一为目录,故实为九卷,且卷十有缺失。《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引朱彝尊《诗话》称:“天民晚以计吏罢,愤懑不平,恒逃於词曲。”因另有散曲集《咸酸勾肆》,今佚,仅从从李开先《词谑·词套》中收录的零散篇什可窥一斑。
狐之后身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借济南怀利仁之口,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说:“刘公亮采,狐之后身也。”当年,他的父亲刘浦居南山,“有叟造其庐”,自称姓胡。刘天民问他住所,回答说:“只在此山中。闲处人少,惟我两人,可与数晨夕,故来相拜识。”两人治酒相欢,十分融洽。
后来胡某告诉刘天民说:“某实山中之老狐也。”刘不惧,反而相交更频繁。当时刘浦乏嗣,叟却说:“公勿忧,我当为君后。”夜里入梦告诉刘天民:“我今至矣。”果然得一子,是为刘亮采。刘亮采既长,“身短,言词敏谐,绝类胡”。
故事中的刘浦即刘天民的长子,府学生,娶德王府长史梁默菴女。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赠文林郎、河南开封府兰阳县知县。南山当为林泉观,刘浦有《步入林泉观》一诗:“到此繁华息,山围若法城。嶙峋千嶂落,清泠一律横。龙去云无际,经翻濑有声。转思王子晋,何处自调笙。”
其子刘亮采,字公严,少有才名,为人急人之急且“警敏和易”。师从历城名士李云阶,刘亮采《李云阶、张氏墓志铭》说,“先生以孝弟著,余从之受业”。
万历十九年(1591年)乡试第三名中举,二十年登第进士,授河南鹿邑县知县。当时鹿邑“县军民混杂,税粮隐诡,吏莫能究。”刘亮采到任后,“各正其籍”,迅速解决了这一难题。继而处理积狱,一时间“颂声大作。”
不久,刘浦去世,刘亮采归家丁父忧。期满,补授兰阳县知县。兰阳饱受河患之苦,“尝漂没民居”。刘亮采便勘察河堤,选择有利地段,“鸠工筑要害,凡十八日而竣。”解决了这一长期困扰乡里的大问题。接着,革除衙门内的闲杂人员,简政纳税,因为政绩突出,故而不久就升授户部浙江清吏司主事。
在户部与董复亨友善,交往很深,董复亨协助其编辑了《刘函山先生文集》。后因病致仕,隐居济南山水,因为人任侠,“以故秦、楚、燕、赵之客,趾踖于门;货酒卖饼者,门前成市焉。”
家居济南后,又与济南诗派的王象春交游。王象春在《齐音》中有《刘公严画》一诗,称赞他说:“烟霞供养此癯翁,怪道生绡有化工。不法临淄兼北苑,但凭济水望秋空。”下有注解称,当时王象春和刘亮采登大明湖北极阁,不禁陶醉风物。王象春说,兄之画“跨轶古人”,但是只给我一个人看。如今我能在此看到真迹,只恨不能带走。盖因刘亮采多才多艺,当时号称“诗、书、画三绝”,更通音律,据说能“以舌抵腭作韵,可与丝竹合奏。”
晚年,优游五峰山、灵岩寺、吊枝庵。今五峰山三元殿前立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十月朔日,题户部员外郎历下刘亮采撰文的《五峰山三元宫新制灵之供器宝炬文》,说虽然教义影响越来越大,以致“四民戢志万里投诚”,但是祭器礼仪还不规范美观,所以“调来铜掌芝英莲蒂烛”等制造法器,祈求“国祚永昌”。其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刘亮采又撰《朝山进香修蘸功德圆满碑》,讲解“三元”道义,下列九十六人题名,基本为历下人士,可见其交游之广泛。
又至八达岭,存题壁残诗曰:“秦鼎女冠新畴祝。”后“筑室灵岩寺,葛巾道服以终老。”《灵岩志》云:“爱灵岩泉石最盛,遂买僧家地,抅面壁斋,诗酒自放。士大夫闻而造庐,与游者接踵焉。”也就是说刘亮采在灵岩独孤泉(今袈裟泉)旁筑“面壁斋”,隐居其间。后因嫌独孤泉名可怜,遂改为“印泉”。
当时的历城知县张鹤鸣来灵岩寺,过“面壁斋”会刘亮采,二人诗酒相和,张鹤鸣作《过面壁斋见刘公赋二律寄兴》,其二曰:“壁上瑶琴床上书,刘郎真个爱山居。纸窗迸竹云初碎,石屋鸣泉玉不如。为羡灵岩增胜地,愿分甘露结吾庐。随君也着登临屐,千树梅花手自锄。”张鹤鸣看到刘亮采的壁挂素琴,便以鼓和之,“一曲潇湘酒一瓢”,真是雅兴十足。
刘亮采在灵岩诗仅存两首,其《宿玉光上人兰若》诗曰:“客身应不往,何地更言归。带月沿溪路,披云扣洞扉。悬灯瞻古像,敷坐拥缁衣。问遍征心处,无如但息机”。又《甘露泉独酌》诗曰:“甘露泉头石,偏宜月下凭。云归山一色,水落涧多层。幽壑栖灵物,长林散佛灯。吾生有习气,每欲做诗僧。”可见其诗古澹平和,与边贡一脉相传。
传说后来刘亮采“蒙神人授以诗,觉而绎之”。其诗集曰《少微乐隐集》,又有散曲集《咸酸勾肆余音》等,又尝作《历城县志》,但均毁佚于明末兵火。最终居然“知将终,乃旋里”,卒年六十五岁。后人王初桐评价他说:“东国词坛自少双,酸咸勾肆后来腔。若教月底修箫谱,青兕翻输周草窗。”
另外,清代济南诗人王苹在《故叔父将士公墓表》自称,其父王钺杭州人,生母刘氏则济南人。后王钺年十九而孤,依其生母刘氏读书。关于刘氏,应该也出于济南刘天民家族,原因有三,一是刘氏为济南人,后来王钺奉母至济南趵突泉居住,这才有了王苹归籍历城之事;二者王钺、弟王世盛殁后,均葬于“城西五里沟,刘户部先茔之东北数十步”;三者刘氏可教子读书,自应出自诗书世家,历下刘氏,仅此一家。虽无确切证据,聊备于此,以供参考。
前人评论济南诗派说,“独历下界在海岱,作者代兴。”而刘天民一族,于济南绵延有明一代,上接边贡,下启李攀龙,无论诗歌成就还是雅事旧闻,均与之相印证。正所谓:“高居不对谈诗圣,逸兴全孤洒酒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