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相声_"唱歌"研究

(2009-01-29 13:53:33)
标签:

相声

唱歌研究

石玉林

文化

杂谈

分类: 文学艺术任评谈

相声_"唱歌"研究

(前言:前两天写了"夫妻名字研究"反应不错,一时兴起又鼓捣了一篇,请欣赏)

相声_"唱歌"研究

 

甲:又好长时间没见了,你都忙什么呢?

乙:没忙什么,不就是还当“坐家”呢嘛!

甲:得,别说你这个“坐家”了。肯定又再琢磨什么了吧?

乙:还甭说,我最近在研究“唱歌”呢?

甲;啊!唱歌?那你研究是“美声”唱法,还是“通俗”唱法?

乙:我研究那个干什么呀?我是研究“唱歌”的。

甲:对呀!唱歌不管美声、通俗的?那你研究是独唱还是合唱呀?

乙:都不是,我就研究“唱歌”这两个字!

甲:咳!“唱歌”这两个字,也至于费那么大的事?不就是“唱歌”的唱、“唱歌”的歌吗?连小学生都会写。

乙:会写?

甲:当然会了!唱,左边一个口旁,右边是上日下曰。歌,左边一个哥哥的哥字,右边是个欠帐的欠。

乙:不错,还真写对了?知道怎么来的吗?

甲:当然知道,老师教的。

乙:废话,我是问你这字为什么要这样写?

甲:那还用问,不这样写,就错了,老师就给不及格了?

乙:嘿!这榆木脑袋。就记住小学老师了!我问的是最初这字是怎么造出来的?

甲:不知道,老师没有教过。

乙:好嘛!还记着小学老师呢。我告你说,你那小学老师水平太浅了。今天你算逮着了,遇我这有最新研究成果的教授啦!你也算当回研究生了。

甲:是嘛?我可真得好好向教授先生学习、学习。用交费嘛?

乙:得,还挺明白市场运作。告诉你,今天免费啦!包括今天在座的,统统免费了。听完了,你就管顿饭就行了。

甲:那好说。一顿饭,我还请的起。

乙:饭钱你出,地方我挑。

甲:没问题,你说去哪儿吧!

乙:要去巴黎吃西餐?光飞机票你负担不起。那咱们就去北京饭店贵宾楼吧!

甲:北京饭店贵宾楼,那吃什么呀!

乙:简单点!先来份1500元的“佛跳墙”,再……

(甲要溜)

乙:回来回来,我刚点一个菜,你就溜啦?

甲:废话,等你点完了,我一年的退休工资没了。这样吧,你的研究成果就自己留着吧。

乙:小气了不是?我的成果哪能就这样掩埋了。不请客也没关系,你得留这儿听,你走了,我就不讲了,大伙儿也别听了。你不是找挨骂吗?

甲:得,你好把我讹上啦?好,听可以。不能再提请客的事儿呀?

乙:行,今天就全免了。

甲:你说说,这“唱”字有什么讲法呀?

乙:这里面学问可大啦,你说,人要唱歌,用什么唱?

甲:这不明摆着吗?用嘴呀!

乙:嘴又是什么?

甲:“口”哇!

乙:对喽!这唱字,就是用五个“口”组成的。

甲:左一个口。右边上面“日”字两口,下面“曰”字两口。还真是加起来五个口。那为什么要用五个口组成呢?

乙:这就是我研究出来的第一个成果。

甲:还是第一个成果,快说说看。

乙:知道吗?古人很聪明,他不用四个口也不要六个口,肯定是有原因的。

甲:什么原因呢?

乙:“棉裤套皮裤、必然有缘故,不是棉裤薄、就是皮裤没有毛!”

甲:竟废话,我们就想听为什么张五次口。

乙:这得明白一点基本的音乐知识。知道中华民族最初的音乐音符是几个音符吗?

甲:你不说,我还真没往那儿想。是五个音符“宫、商、角、徵、羽,约等于简谱:1、2、3、5、6”。

乙:对了。因为古代的音符只有五个,俗话说不会唱歌的是“五音不全”嘛。那时有五个音就够了。所以就张五次口。

甲: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说的有道理。古人不但把张五次口,定为唱五音。还为了字写出来漂亮,把日、曰、口摆在一起,很顺眼啦!

乙:有点道理。但你的看法又太肤浅了,没有理解古人的胸怀!

甲:还有更深的意义?

乙:当然,这就是我研究的第二个成果。

甲:教授先生还有成果,洗耳恭听!

乙:你刚才说了五个音符“宫、商、角、徵、羽,约等于简谱:1、2、3、5、6”。那现代音乐是七个音符“4和7”那找去呀?

甲:那“唱”字再加两个口,也没法加了呀?

乙:其实,我们古人就有先见之明,早就知道世界发展的未来一定会有七个音符产生,所以早早地就预留好了。

甲:预留好了?在哪儿呀?

乙:你看,这“日”字和“曰”字外面是不是有各有一个大口罩着呀!加起来正好是七个口!

甲:古人真伟大!

乙:古人伟大,今人也不简单。本人是不是也称得起是教授了?

甲:当然,当然!而且也算是有成就的教授了。不过你只解释了一个唱字。那歌字又当何解释呢?

乙:这歌字也非常有来路!

甲:怎么个来路?

乙:你说这歌声是怎么产生的?

甲:这我知道。我们小学老师说是劳动中产生的。

乙:得!又是你们小学老师,你就上过小学呀!不过,那么小学老师还说对了。歌声就是在古代的人们劳动中产生的。

甲:俺们小学老师说了……

乙:得,又来了!

甲:古代人们是通过打猎、伐木等集体劳动过程中产生歌声的!

乙:不错。由于那时没有先进的工具和武器,人们面对大自然和野兽只有通过集体行动去捕食和获取自己所需的物品。而劳动中为协调行动就用唱歌达到统一和壮胆。

甲:还壮胆?

乙:对呀!你看,大伙围住了一只大老虎,这老虎也不是好惹的,眼睛瞪的大大的,尾巴一甩一甩的,谁见都怕。怎么办?

甲:怎么办呢?

乙:大伙每人都手握削尖了一头的长棍。一边一起唱起来:大家一起来呀,谁也不准跑呀!那个要是跑了……

甲:怎么样?

乙:你就是兔崽子啦!

甲:骂上啦?

乙:嘿赳赳,嘿赳!嘿赳赳,嘿赳!杀!把老虎打死啦!

甲:还真管用!

乙:这时候,你要是跑了。

甲:怎么样?

乙:那虎肉你就吃不着了,还成兔崽子啦!

甲:你这是编着法儿的骂人呀!我问你,说了半天,这跟“歌”字有什么关系呀?

乙:当然有关系了。知道在原始社会,人们的分工是什么吗?

甲:知道,不就是,男人出去打猎、伐木、打鱼,女人在驻地采摘野果、看孩子、煮食物嘛。

乙:对呀!所以在外劳动的就是男人,那女人对男人又叫什么?

甲:当家的。

乙:还有。

甲:掌柜的。

乙:怎么尽这称呼呀?亲密一点的。

甲:哥——

乙:哎——

甲:还真会找便宜呀!我说,这也不对。那这唱歌的“歌”字,还差个“欠”字呢?

乙:这你又不懂了?古人聪明就在这儿呢!男人知道这世界早晚不能光有男人来一统天下,就留了个后手,咱们“欠”着一点吧。这歌咱男人不能都唱喽。留着,给还没机会唱的另一半吧。

甲:啊,有这么回事儿?

乙:当然有了。你没听过那么一首歌?

甲:什么歌?

乙:(唱)妹妹你坐船头,哥哥在岸边走。哥哥一人儿不算唱,妹妹快放歌喉…

甲:得了吧,你别糟改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