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亩园娘娘庙——逛北京之一
(挪做它用的一亩园娘娘庙)
(前面的话: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在即。关于北京奥运的盛况,大大小小的媒体会连续报道、对奥运的感想、评论,千百万的博客也会不断评说,到这时自己的博客就不好意思发表拙文了。想了一想,奥运期间中外宾客汇集北京,来介绍一下北京的景点怎么样,当然不是出名的大景点,只说说人们较少去的小景点,有兴趣,去搂搂?)
在网上查北京的游览解释中对一亩园娘娘庙是这样说的:“一亩园娘娘庙位于圆明园遗址公园正大光明门东南侧,一亩园是皇帝亲耕的‘諎(音cuo)田’。清代自雍正后,每年春天帝后出园来此举行亲耕之礼。后至嘉庆道光间,一亩园帝諎之礼渐废。光绪间,御前掌玺太监刘诚连在一亩园旁修建了娘娘庙。庙有山门、二门、前殿、后殿及东西配殿。前殿供关圣帝君,后殿供九天娘娘。庙西建宅院一处,为多进式四合院。院房后有菜园,还保存一亩园昔日演耕諎田的原址”。
这种说明容易造成两个误解:一是庙在圆明园遗址内。二是它的面积很大,还有菜园。我就是以这个概念去寻摸的,结果跑了不少冤枉路。
那天乘家门前的运通114路公共汽车车,根据地图的标明到颐和园路东口的下一站西苑下车,打听圆明园怎么进?路人说,圆明园只有南门,要返会一站多地。好,步行前往。别看老夫奔“七”的年龄,经过文革中长征的磨练,还有脚下的功底。一公里路程,没多长时间就到了。路上发现有一辆到一亩园的公共汽车,稍犹豫了一下,方向是相反的呀?但已到圆明园南门,就去问个究竟。
圆明园是需要买票的,成年人25元,60岁以上老人减半,老年证无效。花钱也要去呀!在买票时多问了一句:“进去能到一亩园吗?”售票员一乐,你找错地方了,一亩园不在园内。于是,恍然大悟,赶紧奔去一亩园的汽车站,奔一亩园。
乘上车心里塌实了,这回不能错了吧!谁想,一亩园的站点离我刚才下车的西苑站只差十米远。下车打听,人说这儿就是一亩园,没听说有什么娘娘庙。不死心,向前走,找圆明园的西南角。不错,看到了,可惜只有光秃秃的围墙,没有庙呀!再走到墙的对面有一公共汽车的停车场,有一位看道口的上年纪的人,上前一问,果然知道:“下道,进村就是。”
哈哈!高兴——太早了点儿!进村一看,就是一个“城中村”。“城中村”是什么概念?大部分房屋出租给外地人,小买卖巨多,脏、乱、差。问谁都是不知道。好不容易见一掌鞋铺,有一上年纪的在旁边闲坐聊天,是北京人。一问果然是明白人,告诉我,前去见丁字口,对面的胡同里就是。
我按所指前去。村中太乱,找到我认为的丁字口了,可发现又回到来时下汽车的地方。这时,有点灰心了。决定再转一圈儿,不行就打道回府。
插进一个小胡同,迎面见一中年人拎着菜向一院门走去。一看就是北京人——有人会说,你怎么知道的?你看,北京人,特别是那种在自家门口溜达的,就透着那么一种自信、懒庸和潇洒。前去打听,没错,就是本村的,还直问我,找那儿,干吗?但还是热情地告诉我,这儿就是那庙的后身儿。回头进前面的胡同,进去50米就是,问小学校大家都知道。
这次信心大增了,总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呀!转进前一个胡同,在一个破烂的大院里,娘娘庙就在此了。一个四合院式的建筑保留的比较完好,前面两排厢房也还整齐。在一排空着的厢房墙角标明它是海淀区的文物暂管单位,是
1999年1月确定,当年7月立的牌子。除了东厢房还在用做啤酒仓库外,其他部位都腾空了。按我推测,严格讲娘娘庙是没有了,历史记载的“庙有山门、二门、前殿、后殿及东西配殿。前殿供关圣帝君,后殿供九天娘娘。”肯定是没了,而“庙西建宅院一处,为多进式四合院。院房后有菜园…”应该就是这里。
从遗留在墙上的字迹可看出,这里原是个小学校。算来,这庙在光绪年间所建,到现在也已一百多年了。保护下来的部分还是很完整,也许是用于公用,算是保存下来了。这一百多年的沧桑演变有多少故事,只有那老柳和古柏会记得吧?可惜,他们惟有默默无言地矗立在那里,任凭春花秋月,冬雪严霜,逝水东去,更漏无停。
房的后面,原说是有菜园的,已不知是哪年的事了。居民住房早已充斥其间,哪里还有园田的踪影呢?
虽然如此,回程的心情还是愉快的,因为庙还部分还存在,而且保护起来了。对于一心想找到目的地的人来讲,找到了想找的地方能不愉快吗?
(小贴士:乘公共汽车331路、332路、运通114路、运通106路等,在颐和园路东口下车,向西,即西苑高架桥方向走100米,见有“尔康医院”标志的胡同右拐,进50
米,见青龙桥街道办事处爱心家园,它对面的胡同进30米,右手的院里。)

(海淀区的保护单位)

(内部已空了)

(做过小学的痕迹)

(做了保护)


(周围的环境够差)

(从这个胡同进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