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养成教育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标签:
教师教育刘乐鹏寿光校园习惯养成 |
分类: 课题研究 |
http://s13/middle/4b41ea17h9ea320471d0c&690
·《学校信息技术创新应用模式研究》子课题·
信息技术背景下初中生习惯养成教育研究
实 施 方 案
一、课题的提出
青少年肩负着祖国未来发展的神圣使命,更是每一个家庭的希望所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当代初中生有着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天独厚的良好学习环境,他们思维活跃、接触广、见识多,周围的一切人事物正在对他们施加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的成长越来越引起人们高度关注。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新旧观念的冲突,独生子女的增多,都为我们教育提出了更为艰巨的任务,引发了一系列严峻的教育课题。众所周知,当今的初中生深受两代人甚至三代人的宠爱,撒娇、任性、自私、不爱劳动、对人没礼貌等弱点也越来越突出,对孩子的教育令人担忧和深思。小树不修枝,长大难成材。学生一些不良的日常行为习惯虽然在其严重性和稳定性上还没达到违法犯罪的程度,但是如不及时加以矫正,就会不断恶化,成为品德不良甚至违法犯罪的前奏。初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广泛地接触社会,而社会影响错综复杂,这对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很多不利因素,这些因素导致初中学生不良行为时常产生。所谓“嫩枝容易弯也容易直”,所以培养初中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刻不容缓。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播种行为,就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就收获命运。”初中阶段的孩子正是处于青春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他们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然而,空洞、枯燥、乏味地说教,根本无法让孩子接受。学校只有从多维视角着眼,通过多种渠道,系统地、强化对学生良好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信息技术以清晰动态的画面,方便快捷的操作方式,形象直观的表现形式,生动新颖的优势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为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二、课题研究思路
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使人终身受益,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训练,目的是让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他们自觉养成各方面的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
1、养成自觉遵规守纪的良好习惯。
2、养成自我管理的良好习惯。
3、养成良好的劳动、卫生的习惯。
4、养成文明礼貌的良好习惯。
5、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研究方法和途径:
1、强化管理制度建设,规范学生日常行为。从学校管理育人的目的出发,采取严格训练和有效的思想教育及心理疏导相结合的方法,便之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进而形成良好的风气。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形成师表群体形象。学生的良好习惯主要是在学校养成,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用教师的人格力量影响鞭策学生,收到训练和熏陶的双重功效。
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组织学生通过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与社会实践,使学生逐步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和价值,是集体活动的主体,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体,是生活的主体,是国家、社会未来的主人,从而能以主人翁的态度自我管理,养成对自己的学习、生活进行计划、检查与反思的良好习惯。
4、优化校园文化氛围,创设良好育人环境。发挥好国旗下讲话、校园宣传橱窗、校园广播、校园网等的作用,让校园每一方墙壁、每一寸土地,都具有教育意义。
5、建立监督激励机制,确保课题有效开展对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的检查评比形成制度,发挥监督作用,对各班进行检查、评比、考核,每月进行一次表彰。
四、课题研究价值
创新程度:本课题将五种习惯的养成与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相结合,并将校园网、博客、多媒体等引入课题,其创新性不言而喻。
理论意义:通过本课题研究,使广大教师探讨出一系列学生习惯养成的可行性方法,以及习惯养成与信息技术教育相结合的方法。
应用价值:通过初中生习惯养成教育信息化研究,使学生透过喜闻乐见的形式受到深刻的教育,明确良好的习惯有哪些,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课题研究基础
已有相关成果:数字化环境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
主要参考文献:《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细节与习惯》(齐永胜 青岛出版社 2006.6)
《班主任工作漫谈》(魏书生)
六、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一)课题负责人及主要成员曾完成的重要研究课题:
1、山东省课题:运用有效教研促进有效课堂教学研究。
2、潍坊市课题:数字化环境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二)科研成果的社会评价:
运用有效教研促进有效课堂教学研究课题获省优秀课题,《初中“123”有效教研模式探微》获得寿光市论文评选一等奖。
数字化环境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获得潍坊市优秀课题三等奖,共有20余篇论文、案例、研究报告获得潍坊市级以上奖励,学校语文课堂教学、作文教学成果显著,多次获得寿光市优胜单位奖励。
(三)完成本课题的研究能力和时间保障:
我校教师师资力量雄厚,其中,寿光市学科带头人1人,寿光市教学能手15人,其他教师的个人主页、课件、博客也曾多次获得寿光及潍坊市级以上奖励;另外,参与本课题研究的老师,大多参与学校以往课题的研究,具有比较丰富的课题研究经验和理论基础,同时又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上进心,只要再进行简单的培训,就能够承担起这一课题的研究任务。
学校将对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给予政策保护,在任课安排等方面给予一定的照顾,在评优等方面具有优先权,确保他们有充足的研究时间和高度的研究热情。
(四)资料设备:
从我们学校实际情况看,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发展迅速,学校所有班级都能进行多媒体教学。教师用机、微机室、多媒体教室都上了宽带网。另外学校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和计算机网络管理平台,这些都为我校在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奠定了基础,具备了在现代教学手段下,探讨习惯养成教育方法的先决条件。
(五)科研手段:
要完成初中生习惯养成教育信息化研究这一课题,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是关键。随着我校教育系统信息技术环境建设的不同进程,我们开展了适合不同人员、不同应用层面的各种培训活动。同时举办了教师计算机中、高级技能培训班,教学软件制作培训班等,完成课题研究的条件已经具备。
七、预期研究成果
主 要 阶 段 性 成 果 限 报 10 项 |
|||||
序号 |
研究阶段 (起止时间) |
阶 |
成果形式 |
承 担 人 |
|
1 |
2010.7—2010.9 |
课题申请 |
拟题论证 |
刘乐鹏 |
|
2 |
2010.9—2010.12 |
习惯养成教育研究、信息技术平台建设 初中生习惯养成教育信息化阶段性研究 |
案例、论文、校园网及博客建设 |
刘乐鹏 彭玉芝 课题组成员 |
|
3 |
2011.1—2011.8 |
初中生习惯养成教育信息化深化研究 优秀研究案例、论文经验交流 |
论文、案例、 交流材料 阶段研究报告 |
王云龙 刘国刚 刘乐鹏 |
|
4 |
2011.9—2011.12 |
课题结题 |
结题报告、论文案例集等 |
刘乐鹏 彭玉芝 |
|
最 终 研 究 成 果 ( 最 多 限 报 2 项 ) |
|||||
序号 |
完成时间 |
最 |
成果形式 |
负 责 人 |
|
1 |
2010年7月—2011年12月 |
获奖论文、课题报告、案例集 |
论文、报告、案例集 |
王云龙 刘国刚 刘乐鹏 |
|
2 |
2010年7月—2011年12月 |
校园网站、博客建设 |
网站、博客 |
彭玉芝 刘乐鹏 |
|
八、课题领导、研究小组
1、课题领导小组:
组
副组长:刘国刚、刘乐鹏、孙铁柱
成
2、课题研究小组:
组
副组长:孙铁柱、彭玉芝
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