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谊报:大事与小节
(2024-01-16 13:06:08)王兆贵
杨朱对梁王说,治理天下如同运筹于掌心上一样容易。梁王疑惑地说,听说先生您有一妻一妾都摆不平,三亩园地都种不好,怎么能说治天下就像摆弄于掌心呢?杨朱说,您见过放羊的吧,一个五尺童子能驱赶上百只羊。假如让尧来牵羊,舜来挥鞭,就连一只羊也赶不动。
杨朱是战国时期独树一帜的思想家、哲学家,史称“杨朱学派”,与儒学、墨学并驾齐驱,有“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的盛名,可见其学说影响之大。
他对梁王说的这番话,类同于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但又不完全相同。不同之处在于,老子的治国理念是以家务事为参照,而杨朱撇开治国与治家的关系不谈,转而以牧羊为例,意在说明,抓大事者不屑琐细,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据《后汉书》记载,汝南平舆人陈蕃,其祖上是河东太守。陈蕃十五岁时曾闲居一室,屋内外杂乱无章。他父亲的朋友薛勤来访,对他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陈蕃回答:“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薛勤觉得他有澄清世道之志,不免惊奇。
陈蕃这番话与杨朱的辩解如出一辙,说的都是小节与大事的关系问题。在古人的论述中,既有“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的立论,也有“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质问。时至今日,教书育人也好,职场励志也好,秉持以上两种截然相反格言并存,似乎各有各的道理。那么,究竟要听谁的?或者说,这两种说法是否都成立呢?
自古而今,不拘小节而成大事者确有其人,如,楚庄王夜宴吹灯令将摘缨,保护喝酒失礼的部下,却得到了一名为自己出生入死的猛将;韩信乞食漂母并甘受胯下之辱,终成一代开国名将;刘邦鸿门宴上假装便溺开溜,后来奠定了四百年汉代基业;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的行事风格,也一直传为历史佳话。
注重小节而成大事者也大有人在,如孔明一生唯谨慎、白圭治水防蚁穴等等。这一论点后来被发挥为“细节决定成败”,并有专著出版。话说德国有一家服装厂,每年成批量生产手套,销量一直平稳。后来他们得知不远处新建了一家专营手套的小厂,业务量不大,就没怎么在意。一年后却发现本厂的手套销量骤减,那个小厂的手套却大受欢迎。原来,那家小厂生产的手套,即使同一双的大小也稍有差别:因为大多数人是右撇子,右手比左手大4%,戴起来感觉更合适。这个4%的差别,让小厂获得了80%的手套市场份额。
可是,仅从典例和哲理上来论证小节与大事的关系,总觉得不足以服人。关键的问题并不在于是否拘小节,而在于能否成大事。办不成大事者,拘泥小节毫无意义,徒留话柄,贻笑大方;能成大事者,小节也就忽略不计了,或可收录为逸闻轶事,传诸后世。
前一篇:澳门日报:恶莫大于欺善
后一篇:金陵晚报:踏雪拜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