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平平的梅兰芳为何风头这样劲
□文\彭 苏
青年文摘(绿版)2009年4期·名人故事

梅兰芳能有如此成就,“其中极其重要的因素是无数能人、高手无条件地把自己独到的智慧和强大的财力输送给梅兰芳。恰逢梅本人又是个绝世天才,在这个天地里,梅兰芳是艺术的主宰。”这些“能人高手”,被称为“梅党”。银行家冯耿光为他慷慨解囊,而“花衫派”创始人王瑶卿,海外归来的编剧齐如山,“文案班头幕僚长”李释戡等都成了他的艺术顾问。
一次,育化小学筹款,梅兰芳与人合演《樊江关》。当天他赶赴三家堂会,该唱时还未赶来。校方就通知观众,梅兰芳可能赶不过来。观众大声起哄,要求退票。吵嚷了半小时,有人报告说梅兰芳已到,一场风波才终了。
看完梅兰芳的表演,齐如山很好奇,一个表演平平的人为何风头这样劲?京剧好角儿有六个点:嗓音、唱功、身材、身段、面貌、表情。嗓音、身材、面貌以天赋为重,梅兰芳“天才太好”。彼时他的唱功、身段、表情还不够水准,但这是后天努力可以改良的。
梅兰芳演出《汾河湾》后,针对这出戏历来青衣表演上的不足,齐如山给他写了封3000字的长信。“过了十几天,他又演此戏,我又去看,他竟完全照我信中的意思改过来了。”齐如山来了兴致,其时梅兰芳在北京可以算是最红的演员,“竟肯如此的听话”,“便想助他成为一个名角”。由此齐如山每看一戏必写一信,写了百十来封,“我怎么说,他就怎么改”。
梅兰芳早年出入“明堂”,稍有不慎,即面临台下受辱的境地,他也由此锻造得“有火从来不挂脸。”齐如山与李释戡发生口角时,梅兰芳首先“示弱”;琴师徐兰沅与王少卿之间产生误会时,梅兰芳首先说错在自己;在家中,下人都能同他高声讲话……梅兰芳宽和得像尊菩萨,仿佛在台上唱够了,就应该不说话的。
(葛琳摘自《南方人物周刊》2008年第35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