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行走在徽州:歙县许村(续)

标签:
上寄达人之大观高阳桥大观亭五马坊下便劳人之憩息 |
分类: 自顺随笔 |
歙县许村
12月8日下午,到了高阳桥,看点才多点。
昉溪河,“高阳桥”,有说:元代为双孔石墩木桥,任公桥;明弘治年间,建成石拱桥;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捐资垒石,重造如故,改号高阳桥;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重修高阳桥,增建桥廊,“高阳廊桥”;迎来送往的,有称“离合桥”。
双寿承恩坊,原名“荣寿坊”,有说建于明隆庆年间;徽商夫妇二人,均年过八十;另说皆百岁,朝廷因之旌表。
“下便劳人之憩息,上寄达人之大观。”
大观亭,有说建于明嘉靖十六年,原为重檐八角攒尖,后重修;八角三层,楼阁式建筑;底层外墙花窗,八卦图形;一二层八角檐,三层四边形歇山顶;二层有外廊,靠檐置坐凳栏杆;第三层,为虚阁;八角飞翘,又称“八角亭”。
“五马”,五匹马驾车,汉代太守出行车驾规格,逐渐演变为太守(知府)官职代称。
有说:元朝末年,朱元璋率部经宣州至徽州,速战速决,打下徽州一府六县;许伯升兄弟,尽投朱元璋;明朝建立后,许伯升于军机处任军机章京之职;上任不久后,朱元璋开始滥杀功臣,遂请调地方;许伯升调任福建汀州知府五品正堂,打击倭寇、剿除匪患、廉洁奉公;“多索一分一厘是祸国殃民,少造一冤一枉乃为官正道”,汀州百姓称其为“清天知府”。
五马坊,即为纪念许伯升而造;原为木坊,明成化年间被焚;明正德年间,建五马石坊。
观察第,原为观察使许天相府第,后改为许氏支祠;许天相为遗腹子,其母封门守节,不跨家门一步,抚育许天相成人,又有称“墙里门”。
大墓祠,于明中叶建;邦宪第,许伯升第三子许美祖之祠,于其父墓侧结庐守孝三年,大慕祠。
大邦伯祠,又称“品祠”,有说“官厅”;明嘉靖十五年,嘉靖皇帝颁诏允许民间“联宗立庙”;嘉靖十八年,大邦伯第即动工兴建,按知府(府堂)设计建造,工期七年。
古称州牧、刺史、太守为“邦伯”“邦宪”“郡伯”,许伯升支下三祠堂以此命名,其长子许都福承继大邦伯祠。
东升大社,有嬉大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