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行记:汉昭烈庙

标签:
门额大书昭烈庙功高盖主世人皆道武侯祠 |
分类: 东游西逛 |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
10月22日上午,酒店附近吃早点:酸辣粉,牛肉荞面。
到成都以后,首个大晴天,去看武侯祠。
有说:今之成都“武侯祠”,始于魏文帝黄初三年、昭烈帝章武二年(222年)修建刘备陵墓;诸葛亮的专祠(孔明庙、诸葛祠、丞相祠等),始建时间未有记载;西晋末年(297年),巴氐族首领李特打响五胡建国第一枪,其子李雄于公元304年在成都称帝,建立五胡十六国时期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成汉;其时武侯祠已经存在于当时的少城内,而非惠陵所在地锦官城,据此考证成都武侯祠修建于西晋末东晋初;唐代大诗人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推断武侯祠在南北朝时期于锦官城外;数年以后杜甫《古柏行》,“忆昨路绕锦亭东,先主武侯同閟宫”,此时武侯祠已于汉昭烈庙附近;明代初年,朱元璋儿子朱椿发现诸葛亮的武侯祠香火很旺、刘备的昭烈庙门庭冷落;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蜀献王朱椿主张“君臣宜一体”,废弃惠陵旁的武侯祠,将诸葛亮像移入昭烈庙内刘备像东侧,关羽、张飞像排列于西,形成“一祠同祀君臣”格局;明末,祠庙毁于兵燹;清康熙十至十一年(1671~1672年),四川按察使宋可发主持重建武侯祠,形成了前(刘备殿)后(诸葛亮殿)二殿,君臣合祀;民国十一年(1922年),川军临时总司令刘成勋筹款修缮祠庙,并于刘沅(清时“川西夫子”)更换的大门匾“汉昭烈帝庙”上增加题跋,变成“献 汉昭烈帝庙 四十八代裔孙刘成勋”,以刘备之后自诩;1949年后,政府将武侯祠从住持道人手中接管,对公众开放并收取门票;1984年,成立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此后,迁入清代修建的祭祀刘(备)关(羽)张(飞)的三义庙,修建仿古一条街“锦里”,再并南郊公园;由此,形成了三国历史遗迹区(惠陵、汉昭烈庙、武侯祠、三义庙等)、西区(南郊公园、刘湘墓)、锦里民俗区三大板块。
成都武侯祠,坐北朝南;主体建筑,文物区大门、二门、汉昭烈庙(刘备殿)、过厅、武侯祠(诸葛亮殿),以及迁入的三义庙和新建的结义楼;中轴线上,共计七重。
明碑,唐碑。
《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时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武元衡,率领27位僚属拜谒武侯祠,令节度府掌书记裴度撰文立碑,表达对诸葛亮崇敬仰慕之情,并以此激励后世;裴度撰文,柳公绰书,鲁建镌刻,三人皆是各自领域佼佼者;文章、书法、镌刻精湛,被称为唐“三绝碑”。
二门悬匾,“眀良千古”。
清康熙年间,四川提督吴英,撰写的匾额。
“眀”即是“明”,矫情写法。
“合祖孙父子兄弟君臣辅翼在人纲,百代存亡争正统;历齐楚幽燕越吴秦蜀艰难留庙祀,一堂上下共千秋。”
进入二门,刘备殿与东西二侧文臣武将回廊,一四合院。
刘备殿,原有其子刘禅像,因为投降被撤除,遭围观。
(接续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