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行记:武汉长江大桥

标签: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
分类: 南辕北辙 |
武汉长江大桥
10月24日中午,经由户部巷,边走边逛,上长江大桥。
武汉长江大桥,连接武昌区与汉阳区,上跨长江水道;新中国建的第一座公铁两用长江大桥,也是武汉市重要的历史标志性建筑之一,素有“万里长江第一桥”美誉;大桥于1955年9月1日动工兴建,1957年7月1日完成主桥合龙工程,1957年10月15日通车运营;线路全长1670.4米,主桥全长1155.5米;上层桥面为双向四车道城市主干道,设计速度100千米/小时;下层为双线铁轨,设计速度160千米/小时;总投资,人民币1.38亿元。
有说: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时任鄂督张之洞提议,长江中建一铁桥;日本工程师估勘工程费用,少需也要一百七十余万金;财力不足,建桥暂缓;清宣统三年(1911年9月初),时任清廷邮传部大臣盛宣怀曾与德国银行签订协议,贷款100万美元,用于武汉建设跨江大铁桥,这是清末关于修建武汉长江大桥动议的最后一次记载;民国二年(1913年),在詹天佑支持下,国立北京大学工科德国教授乔治·米勒带领夏昌炽、李文骥等学生,到武汉对桥址勘测和设计大桥的实习;其选址被证明适宜,此后几次规划选址基本相同;民国二十四年,鉴于粤汉铁路即将全线建成通车,平汉、粤汉二路需要连通,原铁道部曾考虑仿照1933年建成的南京铁路轮渡,但武汉长江水位涨落幅度比南京大一倍,引桥工程较困难,搁置铁路轮渡方案;1949年9月,新中国即将成立,63岁桥梁专家李文骥联合茅以升等一批桥梁专家,向中央政府递交了《筹建武汉纪念桥建议书》,建议建造武汉长江大桥,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的纪念建筑;同月21日至30日,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建造武汉长江大桥的议案;1950年初,铁道部成立“武汉大桥测量钻探队”,进行筹备工作;1953年4月1日,铁道部成立武汉大桥工程局;7月,彭敏率铁道部代表团,带着武汉长江大桥的全部设计图纸及技术资料,赴莫斯科请苏联专家帮助,进行技术鉴定;9月,苏方派出25位桥梁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对武汉长江大桥方案进行研究、完善,后应中方要求,派遣以康坦斯丁·谢尔盖耶维奇·西林为组长的28位桥梁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前来武汉提供技术指导;1954年1月,政务院召开第203次政务会议,通过《关于修建武汉长江大桥的决议》,并采用苏联交通部鉴定意见,批准了武汉长江大桥初步设计;1955年9月1日,武汉长江大桥作为国家“一五”计划重点工程动工建设;1956年5月31日,进行8个江心墩的施工建设;10月,完成各桥墩下沉管柱和从管柱内向降低岩盘钻孔全部工作;1957年3月16日,完成桥墩建设工程;5月4日,大桥钢梁顺利合龙;7月1日,大桥完成最后一根钢梁安装,完成合龙工程;9月25日,大桥工程竣工;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正式通车交付使用。
武汉长江大桥的正桥二端,各有二个庭式桥头堡;二侧的护栏,装饰图案采用具象的花、鸟、虫、鱼、动物和植物造型素材,镂空剪纸手法塑造的铸铁艺术品;各幅剪纸雕花图案,由横向的菱形祥云图案间隔;圆柱中间有小灯笼装饰,整体构成一幅中国工艺美术长卷。
1956年夏天,领导来到了武汉,第一次横渡长江,面对初现轮廓的万里长江第一桥,即兴写下《水调歌头·游泳》: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长江大桥步行道,到龟山公园南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