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行记:镇江焦山碑林

标签:
江中浮玉书法之山碑刻文化 |
分类: 东游西逛 |
焦山碑林
镇江焦山碑林,由碑林与摩崖石刻组成。
有说:焦山碑林源于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钱彦远所建的宝墨亭,藏有唐代王奂之集王羲之字所刻经幢、宋刻《瘗鹤铭》残石等四刻;明代,扩建为宝墨轩;至清,不断充实,声著江南;其后,屡遭兵燹,毁失严重;清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重建于海云庵;新中国成立时,仅存碑刻100余方;1958年,镇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将散存在南郊的碑刻集中于焦山,并修缮玉峰庵、香林庵、海云庵等寺庙旧址用作碑刻陈列;1962年,将毁弃的鹤林寺“古墨林”全部碑刻和东郊大港华阳观唐代《魏法师碑》及散落于市郊的碑刻移至焦山,在宝墨轩、香林庵、槐阴精舍等旧址建立焦山碑林,又将《瘗鹤铭》残石从焦山定慧寺迁入碑林,并专门立亭庇覆;1988年,对焦山碑林进行了扩建整修;1991年,成立焦山碑刻博物馆;2002年,焦山碑林进行又一次大规模扩建维修;2019年,实施了焦山摩崖石刻保护工程。
《瘗鹤铭》,原于焦山西麓瘗鹤岩下,因山石崩塌,坠入江中达七百余年;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曾任江宁府和苏州府知府的陈鹏年,打捞得残石五方,置于焦山西南观音庵;有说全文原有178字,现只剩92字,内中不全者11字;1961年,将其移入碑林后院,粘合嵌于壁间,外建歇山顶半亭保护。
有说:六朝《瘗鹤铭》摩崖石刻,书法家哀悼其家鹤的纪念文章,无纪年及作者,自宋代即有东晋王羲之说,南朝陶弘景说;《瘗鹤铭》享有“书家冠冕”盛誉,宋代黄庭坚称其为“大字之祖”;苏东坡评价,“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明代王世祯,“此铭古拙奇峭,雄伟飞逸,固书家之雄”;字体结构,有草书圆劲之势,有汉隶瘦制之笔,又有篆书的筋脉;镇江焦山《瘗鹤铭》与陕西汉中《石门铭》,“碑中之王”“南北两铭”;《石门铭》刻于北魏永平二年(509年),记载梁、秦二州刺史羊祉重开废置已久“褒斜道”之事,由王远撰文并书丹、武阿仁凿字,楷书书法作品,原于汉中市石门东壁,后凿移到汉中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