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行记:西津渡

标签:
唐代码头宋代街道元代石塔明代酒肆清救生会 |
分类: 东游西逛 |
镇江西津渡
西津渡,位于镇江云台山麓,地处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古时渡口紧邻长江,后因江滩淤涨、江岸逐渐北移,致使西津古渡已远离长江岸;依山古栈道,呈现的古街,被誉为“中国古渡博物馆”。
有说:西津渡地块,远古时代即天然港湾;春秋战国时,吴楚通津的古渡;三国时期,称“蒜山渡”;西晋永嘉年间(307年~311年),西晋王朝走向瓦解,北方出现五胡乱华,士族百姓大量南迁,蒜山渡为当时“永嘉南渡”的重要渡口;唐时江宁属润州管辖,润州当时也称金陵,因此也说“金陵渡”;唐徐敬业造反兵败后,与骆宾王等“奔润州潜蒜山下”;唐天宝元年(742年),润州改称丹阳郡,又被称“丹阳古渡”;晚唐时期,北固山下有甘露渡,蒜山渡于甘露渡西,也在镇江城西面,故称“西津渡”。
9月16日午饭后,打车至北门,到小码头街。
待渡亭,有说匾额书法,集颜真卿行书。
晚唐诗人张祜(塑像),待渡西津时《题金陵渡》:“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当年王安石应召赴京,镇江扬州间抒发情怀,《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街边玻璃罩下考古大坑:唐宋元明清,历代的道路;唐以前栈道,沙土条石路;呈五个台阶,“一眼看千年”。
昭关石塔,过街喇嘛塔,有说瓶塔、过街石塔、观音洞喇嘛塔,竣工于元至大四年(1311年)或稍前;塔高约5米,分为塔座、塔身、塔颈、十三天、塔顶五部分。
石塔下半部用块石垒砌,成四根石柱,顶部铺条石,框架形云台,塔建云台上;塔座由二须弥座迭成,须弥座上为覆莲圆座、扁鼓形塔身;再上有十三圈带形浮雕,象征十三层天,上置法轮、圆形仰莲小座,轮上刻“八宝”,其上为塔顶。
观音洞始建于宋朝,清咸丰九年(1859年)重修。
救生会,救生义渡,水上救助;有说镇江救生会,宋代开始创设,是中国建立最早、规格最大、影响最广的民间慈善机构。
英国领事馆旧址,现属镇江博物馆;拱券廊式,“东印度式”。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英帝国于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镇江被辟为通商口岸;清同治三年(1864年),太平天国失败后,英国开始在云台山修建领事馆;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英国巡捕殴打中国小贩,激起民愤,焚毁英领事馆;清政府赔偿白银4万两,领事馆重建;光绪十六年,领事馆竣工;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10月,镇江领事馆回归当地;1962年,英国领事馆成为镇江博物馆。
五十三坡,五十三级台阶;佛教“五十三参”之说,《华严经》善财童子求教五十三位高知,经五十三坡到观音洞。
因为台风,景区关闭了室内展馆(救生会、观音洞、云台阁、李公朴故居等)以及云台山上山通道。
(接续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