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天主堂

标签:
方济各会法兰西斯会佛兰西斯会灰衣修士小兄弟会 |
分类: 自顺随笔 |
安庆天主堂
12月24日下午,由圣诞堂到天主堂,步行也只需分分钟。
安庆天主堂,位于迎江区孝肃路、锡麟街交叉地东南,与世太史第(赵朴初故居)隔条小巷(锡麟街);整个建筑群,中西合璧式,由门厅、圣心堂、主教楼、神甫楼、庭院等组成。
门厅面西,临锡麟街,门楣有“天主堂”楷书额。
大门二侧八字形山墙,进门厅呈十字形院落。
有说:方济各会,1209年由意大利人方济各所创,亦译“法兰西斯派”(亦称“小兄弟会”),天主教托钵修会之一;会士穿灰色长袍,被称为“灰衣修士”;会士互称“小兄弟”,提倡过清贫节欲的苦行生活,麻衣赤足,乞食为生;初期规定会内不置恒产,后期却积累了大量财产,内部为此意见不一,引起纷争,分裂为守规派(严守会规)和住院派(传教向外发展,可置产,不再乞食);为女修道者设有“第二会”(佳兰会),为世俗教徒设有“第三会”;元代时,传入中国,建造教堂,时称“也里可温”;清代中叶后,在中国辖有众多教区;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比利时国方济各会传教士到安庆设教堂传教。
清朝同治年间的安庆教案事件:1700年,比利时方济会的会士卫方济在安庆建了一座天主教堂,试图进行传教工作,但未能持续下去;鸦片战争后,外国传教士在中国活动增加;1865年,天主教江南代牧区希望在安庆建立传教活动基地,引发两江总督李鸿章禁止外国传教士在安庆购买房产;但1867年,法国传教士获准在安庆东右坊建立教堂,英国基督教新教差会(差派传教士进行传教活动的组织)内地会传教士宓道生、卫养生在西右坊建立圣爱堂,导致与当地民众矛盾不断加剧,外地反基督教思想和组织也流入安庆;同治八年八月十二日(1869年9月27日),怀宁县即将举行科举考试,安庆知府派人警告英国传教士,“县试完毕,即是府试日期,应考童生甚易滋事”,建议他们暂停活动或离开安庆;建议未被英国传教士接受,紧张局势升级;10月,府试即将举行,考生从各地赶到安庆,传阅有关反基督教传单,指责洋教“不敬祖宗神佛”,指控他们诱导入教,指责他们拐卖男女、剖取孩童器官等;安庆知府加强治安,并前往英法二国教堂要求传教士在府试期间暂停活动;英国传教士坚持要求查办造谣者,导致局势更加紧张;10月31日,一些考生前往教堂与传教士发生争执;11月2日(农历九月二十九日)(另有说11月3日),一份揭帖宣称,“匪教猖獗,与考童为难,订于初二日拆圣爱堂”,冲突再次升级;英国二传教士担心教堂被毁,赶往安庐道衙门,要求追查并惩办揭帖的人,并请求人身保护;他们试图前往知府,途中与武举考生发生冲突;考生冲入内地会圣心堂、法国耶稣会天主堂,破坏了教堂内物品,包括传教记录;宓道生的妻子、子女,被官兵护送到道署;法国神父韩伯禄因病于长江码头等待轮船前往上海,听到天主堂被毁,回教堂途中遭袭击,无法前往知府,只得返回码头,派人前往上海报信;冲突升级后,安庆知府将人群疏散并保护二座教堂;英国传教士要求送往镇江,后来改为九江,并获得安庆官府提供的100银元路费;法国耶稣会的会士金式玉11月10日赶到安庆,要求与官员会面讨论赔偿事宜遭到拒绝,向法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求助;英法政府向中国政府提出抗议照会,英法军舰也威胁;11月22日,英法与清廷签署《南京协定》,英国内地会获得赔偿1735银元,法国耶稣会获得赔偿4000银元,“肇事者”被逮捕刑罚,严禁反教活动。
安庆教案发生后,教会以官府赔偿的4000银元建教堂;1871年,“安庆耶稣圣心堂”破土动工,一年后落成;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圣心堂扩建;1893年,扩建完工,更名“安庆天主堂”。
大门内侧嵌有清廷为保护外国传教士活动的“圣旨”碑文,“天主教既已驰禁,从前所有禁止天主教之各项明文一律平除”。
“教们”,曾经信了“洋教”就以为得势了,阿门。
天主堂于孝肃路一侧,亦设有门,插销未锁,尾随而入。
院内耶稣圣心堂,穿斗式木构建筑,钟楼为牌楼形式;坐北朝南,面阔三间;正面开有三扇拱券门,门上方嵌有竖刻石额;正门“万有真原”,东门“仁基远奠”,西门“圣域洪开”。
教堂分前堂、中堂、后堂;前堂是钟楼,顶层内装铜钟,二层是唱经楼;中堂是会堂;堂内设五个祭坛,中为圣心祭台,后左为方济阁祭台,后右为依拉爵祭台,前左为若瑟祭台,前右为圣母祭台。
圣父塑像,迎门而立。
(接续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