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状元府

标签:
刘尚志刘若宰史可法 |
分类: 自顺随笔 |
安庆状元府
8月12日中午,于拐角头吃碗猪肝肉圆汤,到状元府街边的墨苑。
明隆庆五年(1571年),进士出身的刑科给事刘尚志,奉旨在老家安庆建牌坊;明万历年间(1573年),牌坊定位于知府衙署西边的老街,后建起一座四柱三门的汉白玉牌坊,东西面向,当街而立;倒扒狮牌坊建成后,刘尚志之子刘若宰于崇祯元年(1628年),中了戊辰科一甲一名状元,随即于崇祯四年建了规模宏大的府邸——状元坊(后称状元府),以显示其门第显耀。
曾经的状元府,有说毁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兵燹;现存“状元府街”,北起老六中,穿过孝肃路,南至人民路。
有考证:刘若宰(1595年~1640年),字胤平,号退斋,安庆府怀宁县人,书画家。
民间有很多刘状元传说,其中刘若宰籍贯,即有很多的说法,山东梁山说、江苏潜山说、安徽潜山说、安徽桐城说、安庆城区说、怀宁平山大塅说、怀宁洪镇刘家宕说,有说旌德县也来争状元的。
传说:明天启五年(1625年),刘若宰又参加了那一年科举考试,这是他第五次参加科举考试;笔试后,参加皇帝主持的面试;皇帝一连提了几个问题后,又问祖籍哪里;刘若宰不愿不承认自己祖籍骗过皇帝,回答“小民祖籍水泊梁山”,但在“安庆府出生长大”;殿试落选后,刘若宰于京城租了一间客房,偶然得到一本《金莲传》书稿,用二年时间整理成《金瓶梅》,说是后来小说《金瓶梅》的雏形。
熹宗皇帝去世,思宗皇帝即位;崇祯元年,刘若宰中了头名状元。
传说:皇帝阅了十三份考卷,认为刘若宰的文章最好,一直到第六十三份,觉得还是刘若宰居首;将考卷混在一起,焚香祷告,随意抽取,抽中的仍然是刘若宰,“刘若宰是真状元”!
另传:思宗皇帝继位,很想有所作为,崇祯元年第一次选才,因而特别重视;面对前三十六名的考卷,怀疑凭自己的眼力未必能选出真才,将进士姓名抄下,作成阄放入罐内,用金筷子去挟,连续三回,所得均是刘若宰,以为这是天意。
有说:刘若宰面貌丑陋,思宗皇帝刚登大位开考,将呈上的三十六份试卷的名签装入筒中,用金箸夹之,一连三次夹中刘若宰,遂定为状元。
又传:刘若宰的答卷令人绝倒,但思宗见其貌不扬且驼背,心里踌躇,笔蘸朱砂始终点不下去,“安庆地小风水差,不能点状元”;刘若宰答道,“臣的家乡上有七里凉亭,下有五里大庙;日有千人作揖,夜有万盏明灯”;皇帝闻言,以为安庆城外七里处、五里处和船夫划船,是七里长的凉亭,五里宽的大庙,人流如海,灯火通明;正当此时,皇帝手中之笔滴下了一滴朱砂,恰巧滴在刘若宰的名字上,以为天意不可违,就势一圈,刘若宰成了崇祯朝第一位状元。
刘若宰被点为状元后,即授翰林院修撰,皇帝经筵日讲官;有说刘若宰常向朝廷举荐人才,名将史可法由安池道监军升为安徽巡抚,即是因为他的举荐。
明崇祯十一年秋,遇其母病重,五次上疏请求归养;十三年正月母亲病故,四月十三日也因劳疾去世。
状元府街与孝肃路交叉口,东南地块上,建有状元府宾馆,得名于刘府;眼见荒废中,沦为停车场。
状元府宾馆,西北三角地,有一个墨苑;“风景这边独好”外,为安庆籍名流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