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行走在徽州:棠樾牌坊,鲍家花园

标签:
光宗耀祖以商入仕以仕保商融会贯通 |
分类: 自顺随笔 |
棠樾牌坊
4月4日,由唐模景区到棠樾牌坊,几分钟车程。
棠樾牌坊群景区,位于安徽歙县棠樾村,有中国最大的牌坊群落,明清时期所留的七座牌坊;以及男祠、女祠、世孝祠,鲍家花园等。棠樾牌坊、鲍家花园,为一体门票,全票100元/人。
棠樾,古称“唐越”,又名棠川、慈孝里。相传唐代初年,东晋新安太守鲍弘的后裔鲍安国与妻弟汪华捐资济民有功,唐高祖赐封“唐越国公”,他们居住村庄称唐越。后来鲍氏借《诗经•甘棠》篇中“蔽芾甘棠”句,谐音“唐”为棠,“越”为樾;“棠”指棠树,“樾”为二树交荫之下,“棠樾”为棠荫之处,意为甘棠树枝叶繁茂,利及后人之意,故“棠樾”村名沿用至今。
棠樾村是以鲍氏为主的聚居村落,历代多以经商为主;南宋建炎年间,文官鲍荣在棠樾建别墅,始居棠樾;至其曾孙鲍居美,携家由徽城西门搬到棠樾,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
在儒教社会,通过“功德牌坊”,表彰“忠孝节义”,号召报效朝庭;立牌坊,树榜样,就是这意思。
光宗耀祖,“以商入仕,以仕保商”,融会贯通。
棠樾七座牌坊,“义”坊居中,由“歙县青”石材架构而成;明朝时先后建三座[慈孝里坊(孝)、鲍灿孝子坊(忠)、鲍象贤尚书坊(忠)],清朝时先后建四座[鲍文龄妻节孝坊(节)、鲍文渊妻节孝坊(节)、鲍逢昌孝子坊(孝)、鲍漱芳父子义行坊(义)];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首座“慈孝里坊”,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建末座“鲍漱芳父子义行坊”(乐善好施坊),虚位以待,苦心经营,历经四百年,凑齐“忠孝节义”,由二头向中间依次排列,呈半弧形展开[鲍灿孝子坊(忠)、慈孝里坊(孝)、鲍文龄妻节孝坊(节)、鲍漱芳父子义行坊(义)、鲍文渊妻节孝坊(节)、鲍逢昌孝子坊(孝)、鲍象贤尚书坊(忠)]。
七座牌坊,皆是四柱三间;明朝时期建的鲍灿孝子坊(忠)、慈孝里坊(孝)为卷草纹头脊式,分列敦本堂(男祠)二侧;慈孝里坊“御制”,皇帝由国库拨出银两建造;其他五座,冲天柱式。
景区首个景点“清懿堂”,又称“女祠”,因为稀罕,所以说“独一无二的女祠”。
清懿堂,建于清嘉庆年间,棠樾村大盐商鲍氏二十四世祖鲍启运创建,借以纪念为徽商的辉煌同样作出牺牲贡献的鲍氏妇女。
世孝祠,两淮盐务总商鲍志道建于清嘉庆七年,“世孝祠”门额为邓石如所书。
鲍灿孝子坊,鲍灿孝行坊、鲍灿坊,七座牌坊中第二座建造的(位列首座“忠”),建于明嘉靖年间,旌表明弘治年间孝子鲍灿,清乾隆年间重修。
牌坊卷草纹头脊式,四柱三间,高8.86米,坊阔9.54米,进深3.54米;挑檐下“龙凤板”标示“圣旨”二字,横梁正反各有对浮雕雄狮,额题“旌表孝行赠兵部右侍郎鲍灿”。
有说《歙县志》记载,“鲍灿读书通达,不求仕进”。
一生未曾为官,一心在家侍母,至多算为“孝”。
“为母口吮脓疽,为时文人竞相歌颂,奏请于朝,立坊旌表”,却是在其后代鲍象贤为官以后,皇帝赠鲍灿“兵部右侍郎衔”;鲍象贤为兵部左侍郎,当时兵部左右侍郎均为正三品,但以左为上,赠送终是次一点。
敦本堂,鲍氏家族的祠堂,原名“万四公祠”,又称“男祠”;明嘉靖年间,兵部左侍郎鲍象贤退休回乡集宗人为八世支祖庆云公而建;庆云讳行万四,为门祖;至清嘉庆初年,支祠已颓败不堪,重修扩建;祠堂坐北朝南,三进五开间,五凤楼门厅,仪门增加门簪和抱鼓石,门外建起精致的砖雕八字墙;“肥梁瘦柱内天井”徽派建筑特征,屋柱细而高,横梁却很粗,被称为“冬瓜梁”。
祠堂内存有义田规条碑,宗族管理制度碑刻,《嘉庆上谕三道碑》等,是研究宗法制度不可多得的实例。
清乾隆皇帝为鲍氏宗祠(亦有说为鲍宗岩、鲍寿孙父子)题联:慈孝天下无双里,锦绣江南第一乡。
慈孝里坊,“父慈子孝”牌坊,七座牌坊中建造最早的,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牌坊龙凤板上书“御制”二字,为硅表宋末处士鲍宗岩、鲍寿孙父子,由皇家拨款建造;明弘治年、清乾隆、同治、光绪年间多次整修。
牌坊卷草纹头脊式,坊上镌刻“御制”“慈孝里”,四柱三间,高9.60米,阔8.57米,进深2.53米。
据记载,元代歙县守将李达率部叛乱,烧杀掳掠;棠樾鲍氏父子被乱军所获,二选一,让他们决定谁死谁生;父子争死,以求他生,感天动地,连乱军也不忍下刀。
另有载,宋末元初群盗四起,鲍氏父子为贼所俘;贼将宗岩缚在树上准备杀掉,寿孙跪在地上苦苦哀求愿意代父死。宗岩说:“我老了,仅有一个孩子奉先祀,怎么能让他死呢?我愿意死。”贼被感动,放了宗岩、寿孙父子。
鲍文龄妻节孝坊,矢贞全孝坊、立节完孤牌坊,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为旌表年轻就守寡的节女而立。
鲍文龄妻汪氏,25岁守寡,抚育孤子长大,45岁去世;额刻“矢贞全孝”,背镌“立节完孤”。
骢步亭,明隆庆年间由任贵州都匀知府的棠樾人鲍献书与侄元臣同建;亭屡圯屡修,现亭为清乾嘉年间重建;单檐四角攒尖方亭,甬道贯通;宝顶四方(官帽顶),为明代《营造法》中嫩戗做法的典型制式;额文“骢步亭”三字,大家邓石如手笔。
有说,亭名借“骢马御史”,纪念褒扬御史鲍象贤。
或许还有说:“走路时要走走停停,多看着点,碰上骢马御史快点避开。”
其时,设计的忠孝节义牌坊群,七座仅完成二座[慈孝里坊(孝)、鲍灿孝子坊(忠)],鲍象贤坊(忠)还未着落;族人于亭中驻足,或有督促,心存祖道,快马加鞭,填补空缺。
骢步亭,占据牌坊群弧线顶位置,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建筑空间显得生动,建筑形象更加丰富,为牌坊群增色不少。
鲍漱芳父子义行坊,乐善好施坊,是七座牌坊中建造最晚的,建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旌表鲍漱芳、鲍均父子。
乐善好施坊,冲天柱式,四柱三间,高11.70米,阔11.82米,进深2.85米。
此前,棠樾鲍氏家族已有“忠”“孝”“节”牌坊,独缺“义”字坊。有说,鲍漱芳、鲍均父子为清乾嘉年间大盐商,嘉庆八年集众商输饷,奉旨议叙盐运使职衔;洪泽湖决堤时,集议公捐米6万石;淮河、黄河水灾时,捐麦4万石,开六塘河归海,集众输银300万两,疏浚芒稻洞,捐银6万两;助设沙河闸,捐银5000两;在家乡修祠社,办义学,修桥铺路,济困扶贫等等。但鲍漱芳临终也未见一座施表自己的碑坊,只得嘱咐儿子继续;徽州府督抚请命朝廷,以乐善好施得旨施表建坊。
鲍文渊妻节孝坊,节劲三冬坊,建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旌表鲍文渊继妻吴氏。
吴氏,嘉定人,鲍文渊的续弦;25岁到棠樾,29岁守寡,将鲍文渊与前妻的孩子抚养成家,为亡夫维修九世以下祖坟,安葬亡夫族属中未有能力安葬的人。
此坊打破继室不立坊常规,碑刻“节劲三冬”“脉存一线”,但在牌坊额上“节劲三冬”的“节”字上,留下了伏笔;节字的“艹”与下面的“卩”错位,以示继妻与原配地位上永远不能平等。
鲍逢昌孝子坊,天鉴精诚坊,建于清嘉庆二年(1797年);上刻“天鉴精诚”“人钦真孝”,下书“旌表孝子鲍逢昌”。
据记载,鲍逢昌的父亲在明末离乱时外出多年,杳无音信。清顺治三年(1646年),14岁的逢昌走上艰辛的寻父之路,沿途乞讨遍访父亲下落,最后在甘肃的雁门古寺找到了生病的父亲。他为父亲的背疽吮脓疗疮,并扶持父亲回到家中。一进家门又见母病危在床,需要浙江富春山的真乳香医治。其母服用后果然痊愈,人说这是他“天鉴精诚”、“孝愈其亲”。
亦有说,一进家门又见母亲病危在床,他又攀崖越洞,采药医治,更割股疗母。
鲍象贤尚书坊,命涣丝纶坊,是七座牌坊中第三座建造的,建于明天启二年(1622年),旌表鲍象贤;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重修。
据记载:鲍象贤(1496~1568年),嘉靖八年(1529年)进士,初授御史,后任兵部左侍郎;曾经远赴云南边防,使边境得以安定,当地百姓还建了生祠以示感恩。由于秉性亢直,卑视权贵,鲍象贤多次遭到奸臣的中伤,政治生涯几起几落。鲍象贤曾先后在七省十二任为官,有“仕不择地,官不择位”的名言;隆庆初去世,后被追赠加封为工部尚书。
牌坊“赠工部尚书鲍象贤”,刻有“命涣丝纶”、“官联台斗”,这是皇家赐予的极高荣誉。
一座座牌坊一串串故事真真假假实实虚虚无非游戏终是梦。
人之动物性需儒教那一套绳捆绑扭曲,算是时代的印记,实在算不得高明。
牌坊群有油菜花衬托才像点风景。
穿过牌坊群出口,买卖经营地,由侧门进鲍家花园看风景。
棠樾村鲍家花园,原为清乾隆、嘉庆年间著名徽商、盐法道员鲍启运私家花园,与当时苏州拙政园、无锡蠡园并称江南三大私家名园;毁于清末太平天国战争,现经修复重建。
景区提供有观光电瓶车,10元/人,遇有景点,随叫随停。
乘坐观光车,转了一圈,二十多分钟。
回到出发地,听说看点很多,于是又跑一圈,还是那么多。
由鲍家花园出,已接近下午四点钟。
回顾一天的行程,于牌坊群鲍家花园逛了一个多小时最不值当!转去徽州府,明代大文豪汤显祖梦梦都不想梦到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