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大观亭

标签:
东有迎江寺西有大观亭吾曹不努力负此江山灵旧址 |
分类: 自顺随笔 |
安庆大观亭
大观亭旧址,于安庆市大观亭街中段,原大观亭小学内山坡上,面临长江。
大观亭,建于明嘉靖四至六年(1525年—1527年)。后因年久失修塌毁。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重建。咸丰三年(1853年)遭兵燹,同治六年(1867年)重建。民国27年(1938年),日军侵占安庆时遭飞机轰炸。共和国以后,在大观亭原址上设立大观亭小学,多年前撤并。
7月8日上午,雨中到大观亭。
小学早已荒废,由街道边临时围墙入,一片地杂乱,“地质灾害危险区”标示牌醒目立着;而后是学校大铁门,“大观亭旧址”标识石板置于门垛内侧角落。
一片地荒芜,一条石阶之坡上,便是老城十二景之一“大观远眺”之地。
昔日的大观亭,“位踞安庆龙脉,背倚大龙山,前临长江,境界开阔,气象雄伟”。
大观,因这座古亭得名。大观亭街,也是安庆老城“九头十三坡”之一“墩头坡”所在;大观亭,也并非只一亭,一组建筑群,大观亭、余阙墓、赤帝祠(火神庙)、痘神庵(邓石如读书处)、严凤英故居等;上世纪末,老城改造时又因大观亭遗址保留了这小片街区。
至今时,所谓历史文化街区,早已面目全非不再,棚户区。
有好事者呼吁重建大观亭,并得到响应;修复大观亭景区,还将复建忠臣庙、正气楼、感恩亭、余阙墓等。
万里江山万里尘,一朝天子一朝臣;城头变幻大王旗,尘土飞扬谓忠臣。
棚户区危房改造是正事!
将旧址清理一下,建一个休憩平台,留一点历史印记,似乎即足矣!
网络文字图片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江淮起义军风起云涌,元将余阙率兵镇守安庆。当时的安庆已成孤城,潜山、太湖、宿松等周边城邑均被起义军控制,此后的五、六年间,余阙率军与起义军激战十余次。至正十八年春,起义军再次集结,战船蔽江而下,急攻安庆城西门。余阙身先士卒,出西门迎击,命部将督守其他城门。拼斗中,突然见城中火起,余阙得知城池已失守,便拔刀自刎,时年56岁。
余阙阵亡后,元朝廷追封他为豳国公,谥号忠宣。起义军也敬佩其大义,为其具棺敛葬于安庆西门外。
明太祖朱元璋为余阙建碑立庙,并派官员来安庆祭之。
明嘉靖四年,安庆知府于其墓之西山建一亭。亭子建成后,知府携士大夫们登亭远眺。
“士大夫从公来游,俯瞰长江,一泻千里,闾阎两岸,樯舳迷津,皖中风景俱若勇跃奋迅而出也。”
知府即兴说:“是亭宜名以‘大观’。”
康熙二十三年,重建大观亭。
咸丰三年,太平军战乱中,大观亭尽毁。
同治年间,重建大观亭。
辛亥革命后,安徽都督柏文蔚在大观亭景区望华楼,设立陈列馆,陈列徐锡麟烈士生前衣物和战刀;马炮营起义范传甲等八名烈士和刺杀五大臣的吴越烈士的遗骨,也安葬于大观亭后的平头山。
大观亭,亦称大观楼、大观台,主体建筑为二层砖木结构,画栋飞檐,负山面江,环境清雅。明清时期,大观楼与武昌黄鹤楼、江洲庾楼并称为“长江三楼”,“皖省第一名胜之区”,“省会绝妙江山”,曾被列为“安庆八景”之首(“宜城八景”之一)。历代文人墨客跋涉登陆临,对景抒情、怀乡思古,留下大量诗词、楹联。
1938年安庆沦陷,曾二次重建的大观亭,成了日军飞机轰炸的主要目标。到抗日战争结束,整个大观亭景区建筑只剩下断壁残垣,渐渐消逝。
不耸亭高,看天边云树苍茫,无非乐土;
潮平岸阔,问江上舟帆来往,那是闲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