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2/middle/4b3f29eet8be3d9a64c9b&690
入伏日,夏至三庚进入初伏的第一天。山西祁县和晋中部分地区这一天有着类似“洗晒节”的民俗。城镇到乡下流传着用椿树翅果浸泡洗澡和晒铺盖的风俗。旧有祭祀的风俗,今天保留藏伏的习俗。在山西普遍有着吃伏面传承千年文化习俗。
入伏与三伏的文化渊源
入伏,意指进入三伏天。
“夏至三庚数头伏”,这是确立初伏的依据。“三庚”,我国古代用天干、地支合并记载时间。天干的数字有10个,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的数字是12个,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把天干与地支相配,就得甲子、乙丑、丙寅、丁卯……,交叉配合60次,故称60花甲子。“三庚”就是遇上3个“庚”字,到第3个庚日为初伏。由于天干是10个,所以每隔10天就出现一个庚日,如庚子日、庚寅日、庚辰日等。一年365天(闰年366天)都不是10的整数倍,今年某一天庚日,明年就不一定是庚日。由于庚日的变化不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尽相同。伏,分为初伏、中伏、末伏,叫做三伏。三伏是一年最热的时期,这是因为逐渐夜短昼长,阳光接近直射。但夏至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因为这时地面吸收的热,晚上又散发了一大部分。不过,每天吸热多,散热少,积累下来一天比一天热,大约再过20多天到了三伏,天气就最热了。三伏的日期是从夏至三个庚日后数到第3个庚日是初伏,第四个庚日到第五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到第二个庚日为末伏。每一个庚日相隔10天,中伏天数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有6个庚日时,中伏为20天。伏,是避暑之意。从夏至开始,昼短夜长,热的中间潜伏着寒冷的因素,当初起名“伏”是很科学的。
“三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时间。夏至以后,虽然白天渐短,黑夜渐长,但是一天当中,白天还比黑夜长,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仍比散发的多,近地面的温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到"三伏"期间,地面吸收的热量几乎少于散发的热量,天气也就最热了。再往后,地面吸收的热量开始少于地面散发的热量,温度也就慢慢下降了。所以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一般出现在夏至的"三伏"。
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算起,初伏(10天)、中伏(10~20天)、末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算起,10天),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间。
祁县晋中部分地区入伏日民俗http://s14/middle/4b3f29eet8be3dbd0958d&690
热在三伏,“洗晒节”的民俗。夏至节后,恰逢小暑大暑节气,气温升高,有时高达40℃左右,已超过人和动物的体温。汉代刘熙曰:“暑,煮也,热如煮物也。”进入数伏,祁县一带有个特别的风俗。“椿树姑姑绿带黄,晒水浸泡洗澡汤。入伏娃娃擦擦身,不生痱子不长疮”。这首儿歌描写的就是入伏日祁县主要传统的民俗,用椿树翅果洗澡。在祁县很多人家院子里长着椿树,一到入伏就结出黄黄的翅果。大人打下浸泡在澡盆里,小孩子在里面欢蹦的洗澡。一般里面不再加浴液也不用香皂,直接用翅果擦拭身体。小孩洗完轮大人们,全家人都不中暑也不生痱子。这个风俗还普遍流传在乡村城镇。椿树翅果,有药用价值,民间用于治疗腹泻。中药文献记载,臭椿有“小毒”,只供煎汤外洗使用。这一天还有晒物的民俗,将自家铺被和保存的皮大衣、皮套子、毛衣之类统统拿到太阳底下曝晒,据说这样可以一年之内不生蛆,不返潮。因这时天气已非常闷热,再加上值雨季,气候湿,万物极易霉腐损坏。所以在这一天从城镇到农家小院都有很多洗浴和晒物的习俗。
入伏日,旧有祭祀的风俗。古人以为,伏天之时,阴气迫于阳气而藏伏,故名之。春秋时秦德公始作伏,祠社,此为设伏日之始。夏日炎热,尤以三伏为盛,故人于伏日有避暑之举。山西民间认为炎帝是太阳神(上党有炎帝城),祝融是火神(左权为祝融城),伏日祭此二神,感谢带来光热生长万物,祈求禁出百鬼保民安康.祭物初为羊汤,"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炮羔,斗酒自劳"(杨恽《报孙会宗书》)。现在祁县与祁县一带已经没有这个风俗(晋南一带至今有"伏日喝羊汤"的习惯),不过还保留着藏伏。入伏后,禁止小孩中午外出玩耍,大人们一带在午间休息避暑。本地妇女生孩子满月后要带孩子回娘家居住一个月或者更长,如果正好是初伏中伏(一般在农历六月、七月)则要推迟到农历八月,一般是娘家禁止回有俗语“死个舅”,其实是怕小孩在伏天回娘家路上中暑。
三伏天饮食习俗。“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入伏日一般不干农活休息,全家在一起包饺子。在伏天最受人们欢迎的自然是凉面,在祁县民俗夏至篇中介绍了本地流行的几种消暑小吃。祁县的凉面种类很多,如拌凉面、莜面切条、灌肠、面皮、米凉面(凉皮)、凉粉等。虽然很多来源不是本地,但在祁县也历史悠久有了自己独特风味。每到夏天古城里、城镇里一家又一家的让人倍感凉爽的风味小吃,即使农家自己也做起了凉粉面皮。这期给大家推荐一套上期没有介绍的也最受欢迎的凉粉。凉粉多用豆粉和山药粉制作,或摊薄成卷、或装盆成托,还有用挠勺扒条的。祁县凉粉是配好清汤的料添加本地特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小磨香油,加之黄瓜丝、豆腐条,味道清香。进入三伏祁县本地种植类一年生消暑水果如西瓜、菜瓜、甜瓜、夏瓜等已经上市。祁县特产晓义具有悠久种植西瓜历史,不仅含水量大,含糖量多,且甜而利口,清爽味美,是防暑降温,防病治病的佳品。
其他。入伏后是种秋菜的季节,祁县本地有“头伏萝卜二伏白(菜),三伏还能种芥菜”之谚。
相关链接,山西其他地方入伏习俗
http://s13/middle/4b3f29eet8be3dfa1a36c&690
进入三伏,山西民间多吃凉面开胃消暑.山西凉面,又叫伏面,古称"冷陶",虽非珍馐名点,却源于上古祀日,反映时令变迁,传承千年习俗,是一道融入文化遗韵的晋地美食。山西晋南一带至今有"伏日喝羊汤"的习惯,太原小店区还将羊汤泼洒于庄稼地,意谓可避虫害.晋南居民入伏第一天,仍讲究吃凉面,俗称"吃伏面"。晋中介休初伏这天,家家都有吃"水哗"的习惯,"水哗"即是经过冷水涮的拉面.有些地方还削面为片、洗水为筋来凉拌吃。伏面之吃法,或突出鲜辣蒜泥之香,或突出麻酱芥末之味,实为"田家作苦,枯夏开胃"。
(注释:现在很多有关于地方民俗网站或板块把我博客上关于民俗的博文转载。声明以上只是个人根据亲身感受和网站资料整理,因此仅供参考。推广家乡民俗是我的初衷,感谢帮助推广的朋友们。)
山西祁县民俗篇相关文章推荐链接
五谷节——祁县晋中及三晋各地六月六风俗文化
夏至节——祁县晋中山西夏至文化习俗笔记
端午节——山西晋中祁县端午节文化习俗
三月三——祁县现在已经流逝的节日上巳节
清明节——诗人故里清明习俗文化笔记
寒食节——起源于山西晋中流传全国的传统节日
二月三——“强盗攀”祁县民间独特习俗
二月二——祁县晋中山西各地中和节文化笔记
惊蛰日——晋商故里祁县晋中惊蛰习俗文化笔记
腊八节——“春节序幕”古城腊八节文化笔记腊八诗词
咬灾节——腊月初一的爆米花祁县民俗文化笔记
冬至日——王维故里祁县冬至节文化习俗及冬至节诗歌选
重阳节——王维故里重阳节文化习俗及重阳节诗歌选
梨花香——晋商故里梨花香中国祁县首届梨花节
打春节——山西各地立春文化风俗
祭灶节——打发灶王爷上了天祁县小年文化
扫除节——祁县春节前文化之廿五揩抹打扫寻笤帚
洗脚节——祁县春节前文化之廿七关住门门洗了脚
除夕——祁县春节前文化之大年夜饺子捏下三笸箩
春节——祁县国家级民族传统春节保护示范地
祭祖节——祁县春节文化之初二河东祭祖西新人忙
回娘家——祁县春节文化之路上尽是小生和小旦
送穷节——祁县春节文化之破五风俗送穷破禁不出门
七眼节——祁县春节文化之初七不出门谓之七眼
祭星节——祁县春节文化之初八字号开市祭星神
石头节——祁县春节文化之初九老鼠娶亲石不动
元宵节——祁县元宵节山西省民族传统保护示范地
小添仓——祁县添仓节文化风俗之正月二十
老添仓——祁县添仓节文化风俗之正月二五
春节——王维故里祁县国家民族传统春节保护示范地
附录:祁县春节风俗目录(点击条目链接以前相关文字)
(序)腊月节气
(三)上元风俗
(四)添仓风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