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看客的欢呼
(2009-07-27 22:50:35)| 标签: 体育篮球足球职业联赛nba民族自尊利益 | 分类: 体育 | 
这个夏天的中国很热闹。
先是李宁的NBA签约巨星奥尼尔、戴维斯和卡尔德隆,接着是匹克的基德、阿泰斯特和穆托姆博等一种球星,而科比的中国之行更是将NBA的中国热潮推向了顶点;大腕们前脚还没走,火箭由布鲁克斯和兰德里领衔的代表团又降落在姚明的家乡上海机场。
NBA球星们所到之处受到了非凡的礼遇,中国观众的疯狂热情估计是他们在美国所感受不到的。篮球疯狂,足球豪门也不敢寂寞,曼联刚刚在中国观众的欢呼中把一支中国球队踢成了筛子,两大意甲豪门又将在鸟巢鸣锣开战。
 
中国的观众大可以尽情享受这种近距离接触明星的震撼,而赞助商也在球迷的疯狂中获益颇丰——他们由此坚信,这些银子没有白砸;但也可能会有些人,比如中国足球甚至是篮球的球员们、教练们、官员们,不知道他们目睹此种疯狂,会做何感想。
出现今日的局面,并不难理解。体育在今天已经俨然成为社会娱乐的核心,特别是对于急速发展、生活水平快速提升的中国来说更是如此,此为一端,即需求的快速增长;但在另一端的供给方面,国内体育产业的发展却并未跟上。不要说中国在奥运会上得到了多少枚的金牌,因为那些金牌和职业体育的发展没有太大关系,若论其社会影响力,或许还比不上诸如足球、篮球的一枚奖牌。
作为全球体育界最具影响力的足球和篮球,中国国内联赛的发展不但没有随着球迷的热情而进步,甚至在某种程度是在退步。足球自不必说,上个世纪的国家队还能和意甲豪门有得一拼甚至较个高下,今天已经成了扶不起的阿斗;篮球似乎好点,但这主要是拜国家队在国际赛事中不被剃光头以及姚明在NBA的成功所赐,而国内职业联赛则被对短期利益的追逐所困扰,外援似乎已经成了中国职业篮球的救命稻草。
 
体育的国际化自然无可厚非,也无可阻挡。但国际化是要以自身实力的提升作为基础的。NBA固然重视海外市场的开拓,对中国市场也是不遗余力的进行推广,但这并没有改变其立足国内的格局;NBA的本土球员仍然占据着绝对优势,而外籍球员虽然为数不多,却能够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比如姚明之于NBA在中国的推广,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只有自身实力足够强大了,国际化才不至于使自己沦为配角,从而实现收益的最大化;否则,就有可能在外来的强大冲击之下失去自我,最终成为配角,甚至沦为尴尬的看客,成为国际化的牺牲品。
而中国职业体育,正在球迷的疯狂中沦为这样尴尬的看客,这不能不说是莫大的讽刺。如果说曾经的中国体育在举国体制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感召之下,还能够依靠那种“为国争光”的底气来拼搏并实现缓慢进步的话;那么在今天,这种精神上的感召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金钱却似乎也已经失去了它最初的魔力——当看到姚明一人的工资足以维持整支球队一年开销的时候,也就注定了我们的职业联赛不可能聚拢到真正高水平的竞技人才,至多也不过被作为到国外联赛发展的跳板而已。
当然,你不可能指望中超的球员能拿英超水平的工资,更不能期望姚明能给他的新球队的雇员们开出和他在火箭同样的薪水,但这并不能成为中国体育沉沦的足够理由。足球已经不堪一论。我们只要对中国男篮甲级联赛和NBA运作的一个细节进行比较就可以发现,我们的职业联赛现在还是多么脆弱和短视。在NBA球队中,你看不到诸如休斯顿统一方便面队、或者丹佛百事可乐队这样的名字,在他们的运作体系中,赞助商只是负责搭台,而在上面唱戏的永远只是有自己独立名称、LOGO的球队,他们才是主角;而在中国,这一切似乎被倒了个个,是球队搭台,赞助商在台上唱戏,今天是××马可波罗,明天就变成了××新世纪,赞助商一换,球队也就跟着易名了。你真的很难想象,如果湖人或者皇马也这么干的话,它们还能成为篮球界和足球界享誉世界的豪门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所以,在中国篮球职业联赛的赛场上,如果不经常关注,眼睛又不太好使的话,你就基本上不可能知道在球场上奔跑的球员们的名字,因为他们的背上“背”的是赫大的赞助商的名称。体育运动要想使其影响力发挥到极致,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培养巨星,因为人们看比赛的同时很大程度上就是看巨星的表演,如果没有了科比、詹姆斯、姚明等一众巨星,中国甚至美国还有多少会关注NBA的比赛?答案不言自明。全球最成熟的职业联赛如美国的篮球和欧洲的五大足球联赛,他们都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们会对自己的球星进行精心的包装,使他们成为人尽皆知的对象,而赞助商的LOGO,则会存在于某个不起眼的角落。尽管如此,这些豪门还是成为耐克、阿迪们的宠儿,其中的优劣,亦无需多言。
而中国的职业联赛,反其道而行之,急功近利的商业化,最终反倒是害了自己。体育的对外开放,说其好处是交流、学习和促进,然而交流的前提是双方的差距不致太大,如果太大的话,就不是交流而是侵蚀了,这在日益商业化的今天更是如此。所以,知耻并不一定能后勇,反倒被彻底压垮,从此一蹶不振。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