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别再拿祭祖大典说事

(2009-03-12 17:18:44)
标签:

传统文化

糟粕

大典

繁体字

长辈

中华

文化

分类: 杂谈

前些日子不了了之之后,两会期间政协委员们再次把祭祀炎黄先祖拿到了台面上,力推要把祭祀活动上升到国家的高度,观其理由无非有以下几点:凝聚民族情感,强化民族认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增进团结,建设和谐社会。

如果再联系前几天炒得沸沸扬扬的关于恢复繁体字的争论,很真可以发现最近这股“复古”风气来得还真挺猛烈。其实究其根本,可以从去年的奥运会上找到点蛛丝马迹。北京奥运会那场在外国媒体眼中无异于烧钱的开幕式,在点燃了全球华人民族自豪感激情的同时,也燃起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情。虽然中国人对于具体而枯燥的学问不感什么兴趣,但口头给人吹吹牛倒还是经常会用一些颇为专业的宏大词汇,比如“五千年华夏文明”就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词,虽然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并不明白究竟这“五千年文明”是个什么含义。

也许是从小所接受的教育的原因,我们不论做什么是,总要事先给做这件事找出若干条的理由,称之为“意义”,按说这也没错,但关键是我们不仅要论述做一件事的若干意义,而且这些意义往往都显得非常“重大”、“深远”。比如恢复繁体字这么一个基本上属于技术层面的问题,为了显得重要和必须就要阐述其“重大意义”,像促进两岸和平统一啊,强化传统文化的认同等等,这么一说似乎不恢复的话我们就会忘本,两岸就不能统一了。其实究竟是不是这么回事,大家心里都清楚。

“文化”究竟是个什么东西,没有多少人真正弄得清楚,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些什么内容,更没有几个人真正知道。但知道不知道没有什么关系,我们还是天天挂在嘴边。前些段时间易中天讲诸子百家,也提到了文化传承的问题,指出对于先秦诸子的思想,我们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不加鉴别地给予全盘继承。因此文化这个东西,一方面是随时代而变的,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当中的一些东西本身是不好的,是糟粕,所以选择继承是必要的。这个举个例子,比如“孝”,这种传统伦理道德当中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儒家文化所非常强调的。而且从事理上来说,子女孝顺父母也是理所应当的,所以,即便到了今天,我们仍然应该强调“孝”。但同时我们应当看到问题的另一方面,我们历来对于“孝”的强调在有意无意当中变了味,孝敬变成了无条件的绝对服从,对长辈的话不能有任何的异议,即使有也绝对不能当场提出,这就是糟粕,从大的方面讲,这是皇权专制的社会基础;从小的方面讲,是对个人独立人格的磨灭。

所以,我们应当继承传统文化中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思想,但同时应该建立一种不同辈份之间平等相待的新型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但在现实当中我们并没有理会这些,“尊敬师长、孝敬长辈”我们讲的很多,但人际平等却很少提及。学生顶撞老师,会被严厉训斥;而子女如果不听从父母安排的婚姻,多半也会被说成“不孝”。

如果我们就像这样来谈传统文化的继承,那要么就成为一句说给别人听的空话,要么就会连糟粕一概继承下来,不仅如此,从今天的现实来看,很可能抛弃了精华,而只留下了糟粕。而如果我们不对传统文化进行认真的整理鉴别,而只是喊一些口号,或者搞一些诸如恢复繁体字、进行祭祖大典之类的形式上的东西,又真正能收到多少效果呢?

龙应台说:文化就是我们的一言一行。鲁迅百年之前开启的批判中国人劣根性的艰难过程,也是后继无人。而今天的我们,在外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的冲击之下,迫不及待的要撕去作为中国人的所有印记,以图和国际接轨。同时呼吁的弘扬传统文化,也在欧风美雨日渐深入我们行为举止的过程中,变成了在西化世界中寻找一点心灵慰藉的寄托而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