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校长抱怨“生源差”说明了什么?

(2012-04-06 15:38:31)
标签:

教育

杂谈

分类: 胡思乱想

校长抱怨“生源差”说明了什么?

 

小李于2012年4月6日星期五

在采访中,我常常听到校长们对生源状况的抱怨:生源差,所以教育教学质量不高;生源差,所以难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或者反过来说,某某学校办学水平高,某某校长名气大,原因是他们生源好。

一直以来,我也很认同这样的抱怨,理解并同情这些校长和教师。但仔细一想,这些抱怨大有问题。不是说“有教无类”吗,如果大家都去教“好生源”,那么“差生源”谁来教呢?显然,很多认识上的误区,需要进一步理清。

 

先说生源与质量的关系。在当前语境下谈教育教学质量,大多是以分数为标准,极少涉及学生的综合素质。哪怕仅就分数而言,社会舆论的理解也是“畸形”的:把90分的学生教成90分或者95分是成功的优质教育;把50分的学生教成55分或者60分,是失败的平庸教育。

很显然,这种畸形的分数观是对教育成果的功利化的错误认识。事实上,后者也是“高质量”的教育,甚至比前者更可贵,更值得珍惜。校长和教师应该坦然接受而不是抱怨“生源差”,并致力于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孩子们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

从综合素质到考试分数,已经是教育质量观的一次“失守”。没想到,这种“失守”已经演变成“节节败退”——社会舆论乃至教育系统内部对考试分数的理解也变得畸形。

这种“畸形分数观”的存在是社会现象,校长乃至整个教育系统在短期内都无力改变。但是,不能改变并不意味着就要顺从和认同。而校长教师抱怨“生源差”恰恰就源自对“畸形分数观”的软弱与顺从。

教育者应该以符合教育规律的质量标准来衡量教育成果,而不是被社会舆论牵着鼻子走。一位优秀教师的姿态应该是:哪怕得不到社会的认同,我也要致力于把“50分的学生”培养成“60分的学生”。更高追求应该是:激情满怀地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并通过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纠正社会上的“畸形教育观”。

 

再说生源与教师积极性的关系。老师都喜欢教“90分的学生”,只要兢兢业业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学生 和老师都会顺其自然地名利双收硕果累累;老师都不愿意教“50分的学生”,因为这意味着光兢兢业业还不够,必然要付出多倍的努力,而且最终几乎无望得到肯定和奖励。

很显然,不愿意教“50分的学生”是一种“拈轻怕重”的心理所致。老师产生这种心理很自然,可以理解,但绝不能认同,更不能放纵。

从校长的抱怨看得出来,校长对这种不健康的心理状况是无可奈何,而不是积极地引导和纠正。我们不能要求教师都很高尚,都主动挑重担;但也决不能因为这是大多数人的心理趋向,就放纵教师“拈轻怕重”;必须恪守的底线应该是顺其自然,分配我教哪个班我就认真教好哪个班。如果不能通过自己的管理智慧让每一位教师恪守底线,这就是校长的无能。

社会大环境没法改变,但改变校园内的小环境应该是校长的本职工作。校长为什么不能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让那些兢兢业业地教“50分的学生”并有所提高的教师获得肯定和奖励呢?如果那些认真教“50分的学生”的老师因为得不到肯定而垂头丧气、积极性受挫,毫无疑问这是校长的失职。

“生源差”不是办学水平低的挡箭牌。抱怨“生源差”说明了校长的失职和无能,以及对教育的功利化理解。

 

校长和老师们都不愿意教“50分的学生”,实际上是利益之心在作怪。这当然不是说校长老师不应该追求自己的利益——相反,我觉得应该理直气壮、名正言顺地大胆追求正当利益。但是,我们应该理性地审视:哪些是校长老师应该追求的正当利益,哪些不是?

通过一定的教育教学工作,获得工资及福利待遇,如果教得好还有奖金和名誉的收获,这些都是正当利益。利益分配标准的不科学、不公正以及对不正当利益趋之若鹜的追逐,正是校长和教师抱怨“生源差”的根本原因。

孔子在《论语·卫灵公》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理想。大意是说:不应因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因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

更深层次的理解应该是:教育者应该真诚、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应该“争着抢着”教某一部分学生,而对另外一些学生的教育“敷衍了事”或“避之唯恐不及”。

无论生源好还是差,都尽本分教好自己的学生,让他在原有的基础上的得到发展,这是每一位教师的天职。无论薄弱还是优质,都尽本分管好自己的学校,让它在原有的水平上的有所提升,这是每一位校长的天职。通过政策的导向作用让校长、教师乐于坚守自己的天职而不是争先恐后地追求不正当利益,这是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深思的问题,或者说这是他们的天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