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圣诞之夜也说文学

(2010-12-25 22:00:23)
标签:

台湾

《人民文学》

中国作家协会

敬泽

杂谈

    今天圣诞,与二妹守候在病中的母亲身边,晚饭时与密云的国军等一班文学朋友聚会,聊与文学相关的生活、友谊等,相谈甚欢。密云的这帮朋友都不是专业作家,他们有的是公务员,有的是商人,有的是职员,有的是老师,各行各业,但真的爱文学,爱得纯粹,不带什么功利,或许是因为文学让他们的生活有了更多的意趣。互相之间很捧场,谁要写了好作品,在哪里发表了,大家都高兴,凑在一块就庆贺。我时不时地来密云,感受他们对文学的热爱,也感受他们的友情。

    回来上网,偶尔看到山西名嘴韩石山兄的博客,今年八月我们一同访问台湾,韩老兄勤奋写了好几节文章,一如他的风格,有趣。因此一摘。可惜照片贴不上去。改日从我拍的里面找一张补上来。

也在此圣诞之夜问候各位好友!

 


 
查看文章
 
访台琐记三•我们的团长我们的团
 

                                右到左杨克 李敬泽 叶梅 韩石山

                      访台琐记三我们的团长我们的团

这好像是个电视剧的名字,且借来做了这一节的名字。

只是写起来,要颠倒一下,先说我们的团,再说我们的团长。

这里说的我们的团,不是指那个中华文化交流访问团,那是总团;也不是那个中华文化联谊会代表团,那是总团里的主体团;而是总团下属的,也是主体团附属的那个两岸文化论坛专家团。此行的一项重要活动,便是这个两岸文化论坛。据此不妨说,我们这个团,就是专门为这个论坛组建的。

专家团共有三十人。与论坛研讨内容相对应,分了四个组,分别是,文化产业与文化市场组,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文学与社区文化组,视觉艺术与表演艺术组。不必一一列出各组人员名单了,举出几位,即可见其全貌。计有,中国作家协会书记书书记、《人民文学》主编李敬泽先生,中国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先生,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尚长荣先生,中国对外文化董事长张宇先生,中国动漫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梁钢先生,清华大学教授熊澄宇先生,南京大学教授徐艺乙先生,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先生,中央音乐学院研究所所长戴嘉枋先生。

团长李敬泽,副团长范迪安。

这是我们的团和我们的团长。只是我这里着重要说的,却不是这个团,而是一个更小的团,也可说是团中之团。

此前曾看过杨克先生的博文,说他分析过了,专家团里的团员,各代表一个方面,似乎没有两个人的专业是相同的。乍一看,确实是这样的,比如几位大学教授,就没有两个是同一学校的,戏剧这一行里,只有尚长荣先生一人。这话并不确切,杨克先生自己就该知道,有四个人,实际上是同一个方面,也是同一个行当。

谁呢,李敬泽、叶梅、杨克及在下。

前面说了李敬泽的单位与职务,还少说一个,就是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在作家协会这个系统,只有进入党组,才是真正的领导。再说另外三人。叶梅是中国作家协会《民族文学》的主编,杨克是广东省作家协会的副主席,在下已退休,仍挂着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的虚衔。

明明是四个人三个单位,为什么要说是一个方面呢,因为都是中国作家协会派出的。据说组团之初,文化部给了中国作协四个名额,人员由中国作协自己定。

作协怎么选的,不知道,看实际效果,得承认是费了思量的。敬泽是作协领导,又是《人民文学》的主编,叶梅是《民族文学》主编,亦为一文学重镇,我与杨克,一南一北,可说是两个地方作家的代表。这是从领导层与地域上说的。从所操专业上说,敬泽是评论家,叶梅是小说家,我算个散文作家,杨克是个真正的诗人。有高有低,有男有女,几大创作门类几乎占全,借用“文革”中的一句话,真是一碗水端平了,跑起来都不会洒出一滴。

这么一说,就是敬泽先生不担任专家团的团长,我们三个,也要说他是中国作协这个小团的团长了。现在我说“我们的团长我们的团”,是借了他这个大团长的名义,说我们这个小团。

女士优先。先说叶梅。与叶女士也算是老朋友了。早先相见,还是湖北作家协会的党组副书记,一个朴朴实实的地方干部,调回北京担任《民族文学》主编这才几年,此番在北京一见面,我都不敢认了。脸儿白了许多,腰儿细了许多,话里的湖北口音似乎也少了许多,纯然一京官矣。没有变的是她的热情与周到。

作协外联部主任刘现平设宴送行时,我与敬泽先到,明早六时要在首都机场集中,五时起身,我怕误了事,知道敬泽是有专车的,问可否把我捎上,敬泽说他的司机太迷糊,路不熟,下面的话就不用说了。待叶梅来了一说,立马应承下来。谁知她的司机比敬泽的司机还要迷糊,第二天早上怎么联系也联系不上,害得叶主编只好打出租过来,不光捎上了我,也捎上了当晚才从新疆赶到的杨克。在台湾几天,不管到了哪儿,叶梅总要留几张倩影,每当此时,我就成了提包者兼摄影师,水平不一定很高,尽心尽力是敢保票的。回来仍坐叶梅的车,见了那个司机,一个精精干干的小伙子,听说还爱好写作。

再说杨克。也是老朋友了。总有十多年不见,还是那么一张可爱的娃娃脸,笑起来还是那么一脸的灿烂。不知他有什么法术,一到台湾就跟台湾的诗人们联系上了,几乎每天晚上都有邀请,今晚在什么咖啡厅,明晚在什么布拉格书屋。这老兄这些年,最大的一件公德是,以个人之力,编纂《中国新诗年鉴》。一年一本,已出版了十一本。一路上只有一件事,让我不服气。不管是宴会上,还是游览中,每当遇上什么台湾的水果,你刚说个什么,他马上说,广州满大街都是。不是那种不屑一顾的神情,仍是那样满脸灿烂地笑着,只是嘴角略微撇撇,一时也弄不清是笑纹撇到了嘴角,还是嘴角竟扯动了脸上的笑肌。只有一次,大概是敬泽也听得烦了,脱口便是:广州有什么好呀,又庸俗又混乱,没有一点文化气息。杨克还是个一个笑,真是没治了。

该说团长了。如果说杨克什么时候都是笑着的话,敬泽则反是,通常情况下,什么时候都不会笑着。一个什么时候都在笑着的脸,跟一个通常情况下什么时候都不会笑着的脸,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是一样的,只是一种底色而没有任何花样,相当于数字中的零。神仙都有自己的法术。杨克的精致表达是他的嘴角,不时扯一扯,撇一撇,真的喜笑哀乐全都有了。敬泽是他的眼睛,不大,也不是多么有神,却有力——杀伤力。待见了,青眼有加,不待见了,白眼一翻,一边玩去吧。我曾想,《晋书•阮籍传》上说的,“籍又能为青白眼”,大概就是敬泽这个样子。

也不是没有笑的时候。欢迎宴会上,有个互赠礼品的仪式,先是代表团与文建会互赠,接下来还有个什么名堂,是专家团的团长与台湾的一个什么团体互赠。敬泽上去了,仍是惯常那种懒散的步子,只是快上台了,紧趋几步。接受了礼品,握手致谢时,嘴开嘴笑了,不像杨克那样灿烂,也还说得过去。

大团长当得有板有眼,小团长也是有眼有板。知道我爱喝两盅,过了两天,大陆代表团有个答谢宴会,亮出的是一种名为“故宫”的白酒。我刚喝了两口,主桌上坐着的敬泽过来,拍一下肩膀悄声说,这酒可不能多喝,上头。不管是出于工作责任,还是出于朋友情谊,都让人心头一热,真乃好团长也。

登录后,您就出现在这里。
    田苇子蔚萍
 
网友评论:
姓  名:
网  址: (选填)
内  容: *
验证码: http://blog.china.com.cn/getAuthenImage.do * 看不清?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00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